晴時多雲

兩岸與國際》體制與方法不變,中國的自強之道有望嗎?

「黨權集中」容易導致小圈圈、不透明也不公開的暗箱操作,理性與周延的論證很難出現,糾錯機制不易產生,進而導致集體共盲的現象,而一旦有利可圖,便容易通往浪費、貪汙和腐敗;而「舉國辦大事」固得以集中力量,帶來資源靈活調度與高度整合,但如銅板的另一面,它也暗含更大的缺點:集中力量可能辦成大壞事,更可導致大災難,難以挽回;偉大的觀念造成偉大的錯誤。

顏建發/健行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顏建發

2000年10月,中國的十五計畫提出「走出去戰略」並立訂「鼓勵中國具有比較優勢企業 進行對外投資」的戰略方針。2001年11月11日中國加入WTO,這場及時雨讓它得以推動「走出去」而進行全球化的戰略布局。在國際市場的自由天堂裡,中國政府的資源被積極調動起來挹注於企業的跨國行動,橫掃千軍,所向披靡。2015年5月8日,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製造2025》的通知揭示,這是中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而在2016年頒發的通知中說,「政府將對『中國製造2025』城市、智能製造和服務型製造等試點示範方面予以優先支持,並在工業轉型升級(中國製造2025)資金安排中對符合支持條件的予以傾斜」。

歲月悠悠,眼見紅色帝國旭日陡升,但好景不常。2018年3月以來,在川普政府連番的強力經貿與科技的制裁下,中國步步退讓,且為避其鋒,做了論述的修飾。2018年12月10日,國務院決定此前含有《中國製造2025》的提法,停止執行。

中國看似退讓,但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卻說,中國雖已不再強調《中國製造2025》,卻「不意味著他們放棄了它。」他又進一步補充:「美國並不反對中國的科技進步,但反對利用不合理的手段,諸如盜竊商業機密,強迫技術轉讓等等,取得科技領先。」;「只要是公平競爭,美國完全樂意一爭高下。」

在川普政府連番的強力經貿與科技的制裁下,中國步步退讓,且為避其鋒,做了論述的修飾。2018年12月10日,國務院決定此前含有《中國製造2025》的提法,停止執行。(圖:網路)

美國人終於覺醒了。過去美中的交流與合作看似圓滿,卻充滿極權與自由體制間不公平的對待:極權體制中,處處有管制,外人在中國境內行動不自由,就算有准入,卻「登堂而未能入室」;相反地,中國人進入美國的社會,登了堂,離入室就不遠了。這種不平等的交流一直到美國企業與政府的利益與安全遭受威脅後,美國人才如夢初醒。

習近平固技巧性地不再提「中國製造2025」,但川普卻不再上當。狼偽裝成婆婆,卻無法去除血液中的狼性。

2019年9月3日習近平終於露出狼尾巴,在中央黨校大談「鬥爭」。習近平暗示將會對美國的壓迫「以牙還牙」;他已有對抗到底的準備。預判,美中的貿易戰與科技戰會更趨激烈。對此,習的對策是以「十四五」規劃取代北京2015年所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十年發展計劃。特別是今(2020)年7月30日,他主持中共政治局會議時總結了「三個仍然」:「中國發展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這是中國共產黨對局勢的評估。而依此評估,其具體對策為:「要全面提高災害防禦能力,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把重大工程建設、重要基礎設施補短板、城市內澇治理、加強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等納入「十四五」規劃中統籌考慮。」

順著上述的評估,習近平主張要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無疑地,箇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成為關鍵事宜。習近平同時強調,「要充分發揮中國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習近平的回應預示著,戰爭非中國首選,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將成為他的戰略選擇。

習近平固技巧性地不再提「中國製造2025」,但川普卻不再上當。(REUTERS)

然而,須提出的是:習近平的匿蹤並未根本解決難題。習近平論述的改變並未動搖2017年的《十九大報告》的核心要旨: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追求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扮演最重要與最優越的地位與角色。如同報告所闡述的:「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簡言之,黨的建設與集權仍是王道。今(2020)年9月15日,《新華社》發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加強對民營經濟的統戰工作,引導民營經濟人士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看來,所謂的「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其所依恃的體制與方法論並無改變,依舊未脫離「黨權集中」而「舉國辦大事」的邏輯。

問題是,「黨權集中」容易導致小圈圈、不透明也不公開的暗箱操作,理性與周延的論證很難出現,糾錯機制不易產生,進而導致集體共盲的現象,而一旦有利可圖,便容易通往浪費、貪汙和腐敗;而「舉國辦大事」固得以集中力量,帶來資源靈活調度與高度整合,但如銅板的另一面,它也暗含更大的缺點:集中力量可能辦成大壞事,更可導致大災難,難以挽回;偉大的觀念造成偉大的錯誤。

2018年3月以來,在川普的連番出手後,中國在高科技的製造與軟體上面臨與美國,乃至於其它重要經濟體的逐步斷鏈的命運,習近平被迫內縮到自身的內需市場;而既是情非得已的逆勢作為,前途自是凶險多於機會。只是習近平不思體制與方法的變革,還要以講政治來搞發展,實乃緣木求魚。中國的沉痾已深,習近平的政權越牢固,只有讓宿疾越難治。以後史家論斷中國發展的這個檻可能會說:成也習近平,敗也習近平!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