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歷史說書人》文物破壞狂「乾隆」:其實我是品味藝術的高手?!

雖然乾隆寫得字還挺好看的,特別是楷書、行書,寫得真是美麗又好看,但是他的個性太屁孩了,像是一隻永遠沒辦法吃飽的獅子,拚了命想在古今文物上題字留名,只要是他喜歡的,他都要題寫,還統統給蓋上了他的大印章。

◎仲編製造

文學界與史學界是非常具有共通性質的學系,要了解史學,就必須通過文學得知,要體會文學,就必須從史學帶入情感,兩種學系相輔相成,稱得上是緊密的一家人,然而在解讀乾隆一生之評價時,史學界與文學界總是會爆發許多口角,史學界會以歷史的走向來做為評斷功過的天秤,而文學界會以藝術發展的走向來做為標準。

史學界總說:「乾隆一生勵精圖治,東平臺灣,西討蠻疆,稱得上是古今中外少見的十全老人!」而文學界總說:「你個屁!乾隆一生貪迷享樂,不過爾爾!更重要的是,他在文學方面的破壞實在是太沒水準啦!」兩人罵呀罵,最終還是沒有罵出個所以然來。

其實,假如去掉史學觀點,僅以文學觀點來看待乾隆的話,乾隆的缺失確實頗多,譬如破壞古蹟文物、未能繼承雍正藝術造詣等,不過他在藝術方面創造的那些「獨特」的作品,還是很值得探究的,你知道,中國留存詩作最多的詩人是誰嗎?正是乾隆本人,他一生寫下四萬三千多首詩。要知道,唐詩是詩歌發展的巔峰,《全唐詩》收錄兩千多位詩人,也只蒐集了四萬八千多首詩。乾隆以一人之身,差點趕上《全唐詩》了!不可謂不勤奮。

清高宗乾隆帝(青年時期)朝服像。(維基共享)

乾隆愛寫詩,愛到什麼地步?按乾隆活了八十八年來算,如果不去掉他幼年時期,他平均每天竟然傳寫1.3首詩。

乾隆一直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名門大詩人,可是事實卻大相逕庭,唐代的詩詞很少,但是卻首首經典,可乾隆的詩雖然寫得多,可真正具有文學價值,能夠流傳後世的卻連一首沒有。寫詩講究的是才華,而不是數量,乾隆卻以為數量能夠代替質量,成為才華的衡量標準。一直以來,乾隆的稱得上是「傳世傑作」的詩詞總共有兩首,一首是《詠花》,一首是《詠城牆》,有名的點不在於乾隆遭遇了什麼人生困難,還是文章內容很有詩意之類的,而是因為內容實在太廢了!請看這首《詠城牆》:

遠看城牆齒鋸鋸,近看城牆鋸鋸齒。

若把城牆倒過來,上邊不鋸下面鋸。

覺得夠奇葩了吧?再來看這首傳神的《詠花》,這首詩是乾隆流傳最廣的詩詞。那年冬天,雪下得很大,乾隆拉了一大幫閒人,去西湖賞雪,見到西湖白雪紛飛,乾隆的詩意一整個上來了,張口就來:「一朵兩朵三四朵,五朵六朵七八朵。九朵十朵十一朵.........」乾隆卡住了。就在冷場之時,沈德潛趕緊接上:「皇上的詩寫得太好了,請讓臣狗尾續貂——飛入梅花都不見。」

其實,這兩首詩並不見於乾隆的《樂善堂全集》與《禦制詩集》,很有可能是後世杜撰的虛構笑話,與乾隆根本沒關係。撇開偏見,乾隆寫的詩雖然以廢文佔大多數,但是還是有一點常人的文學修養的,就像他吃黃瓜時寫出的那首《黃瓜》:

菜盤佳品最燕京,二月嘗新豈定評。

壓架綴籬偏有致,田家風景繪真情。

這首詩輕快樸實,還蠻順口的,有點順口溜的氣質。紀曉嵐堪稱得上是當時清朝的最強CEO了,除了一些津津樂道的鬥智故事外,有時候乾隆寫詩接不上來時,紀曉嵐還會幫忙補齊。有一天,乾隆微服出巡,拉著紀曉嵐隨待在側,走進一家飲酒作樂,酒過三巡,忽然聽到迎親的樂隊聲從樓下經過,乾隆一時詩興大發,即興賦了一首《新娘》描寫當時的景象:

樓下鑼鼓響叮咚 新娘羞坐花轎中 今日洞房花燭夜.......

乾隆吟到第三句後,想出來的單字都是很黃很暴力的句子,恐怕作得太下流,有失皇帝身分, 於是對紀曉說:「你來結尾,作的好朕有賞,作不好罰你今天作東道。」紀曉風不愧為天下才子,立刻接道:「玉簪剔破海堂紅」乾隆聽了讚不絕口,兩人痛飲而歸。

紀曉嵐。(維基共享)

乾隆常常上一個廁所,就能寫下幾首詩。身為皇帝,所寫的詩歌,不需要太多,只要真情流露即可,哪怕只有一首,也會讓後世傳頌。身為皇帝,最重要的是治理國家,而不是到處擺譜,和大臣比水平高低,只是不成熟的表現。街道無賴出生的劉邦只寫一首《大風歌》,卻名傳千古;造反者黃巢只寫一首《菊花》,那「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犀利字句,至今仍為各界文青琅琅上口。

文物破壞狂

其實就詩詞來看,乾隆在這方面其實沒有太大的缺失,只是因為文學素養問題嘛!沒甚麼關係的!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做詩。但是乾隆之所以在文學界眼中如此敗壞的原因,其實是他在對待古代文物的作風上面,實在是太隨便啦!

據《乾隆寶藪》記載,乾隆的印章就有一千多個,形狀上有長方形、正方形、圓型、橢圓形等,文字上有漢文、滿文、蒙古文等,稱號上有正名、小名、皇帝、誰誰誰的子孫等等....乾隆皇帝自詡文採風流,蒐集了一大堆古玩字畫,如果遇到他喜歡的,多在上面「塗鴉」和鈐印,這種感覺就跟最近幾年前,埃及發生神廟古文物浮雕遭到遊客刻上「到此一遊」一樣,沒有對歷史的尊重,也沒有帝王應有的文學教養。

為什麼會流行出這種破壞文物的怪異風氣呢?其實,當初這種落款,是跟中國人欣賞畫的方式有關係,古人欣賞畫時,會把這個畫徐徐展開,一邊展一邊收,看完後,在畫的最後留下自己的提拔(提拔的意思大概就是「讀後感想」),之後再蓋上自己的一個印章,相當於對這幅畫的肯定。蓋章的人可不能是隨便的路人甲路人乙,還要是當朝比較知名的人物,而且提拔還有個淺規則,就是不能寫超過一個文章,不能蓋超過一個印章,不然圖畫的美感就會被印章和文字破壞掉了。

像是宋徽宗,他為了防止文字和印章破壞圖畫美感,特地發明了宣和裱制度,在圖畫旁邊黏上紙張,讓大家寫作、蓋章時不至於將詩詞寫到圖畫上,然而乾隆才不管這些規則,他視自己為十全老人,天下第一,誰敢阻擋他?誰敢比他偉大?

乾隆印跡。(網路)

乾隆印跡。(網路)

乾隆硬是在幾百年前的骨董文物上寫上自己的文墨。比如他收藏了一件周代的圭,圭是甚麼呢?是古代諸侯在大典時所持的一種玉器,但乾隆自己不懂,卻想裝懂,以為是啥裁縫的尺子,為了表明自己的考古鑑定,就把自己未經證實的想法以題詩的形式,草率地用筆刀刻了上去:「周尺還贏一尺餘,對之疑對鞠躬,如辟邪那有邪堪辟,閱古因之緬古初。乾隆戊子新春御題。」

乾隆幾乎把中國當時所有據有價值的文學古物都蒐集到了手中,清雅的作品被他的那些印璽蓋得暮氣沉沉,這些書畫或多或少受到乾隆鑑藏印璽的干擾,以致難以欣賞,難以讓人獲得審美的愉悅,就像是作者之前曾經購買仿製的《寒食帖》,內容固然令人動容,但是一旁鮮明的大紅色乾隆印章,卻多少擾亂了書法內容企圖影托的悲情情緒。

在被乾隆蒐藏的各類文物中,《寒食帖》還算是小兒科,不是最糟的,乾隆收藏「三希」之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因為太喜愛了,數十年間寫下很多的題跋、題詩、鈐印,還命臣子題字、作畫,總共多達七十多處。卷首就是乾隆的題詩,一題就是五首,寫完之後他還不滿足,在帖子中間寫了個很有現代口吻的「神」字,在他心中,古今書家作品沒有比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更神的了。

蘇軾《寒食帖》。(網路)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雖然乾隆寫得字還挺好看的,特別是楷書、行書,寫得真是美麗又好看,但是他的個性太屁孩了,像是一隻永遠沒辦法吃飽的獅子,拚了命想在古今文物上題字留名,只要是他喜歡的,他都要題寫,還統統給蓋上了他的大印章。

《富春山居圖》乃是中國十大名畫之一,又被是人稱做「山水畫第一神品」、「畫中之蘭亭」,想當然,自許藝術評鑑高手的乾隆當然不會忘記蒐羅這幅名畫。說起《富春山居圖》,這是一幅歷經劫難的畫作,很富有傳奇色彩,《富春山居圖》曾因為太美,有個富豪在病死前想要帶著它走,因此將它丟進火爐,好在他親戚手速很快,迅速把圖畫撿起來,救到了是救到了,但圖畫卻被燒得一分為二。

雖然成了殘卷,但它的名氣確實太大了,後人仿作的也很多。乾隆皇帝後來為了找尋此圖,用了很多心力,最終收到兩幅差不多的《富春山居圖》,然而乾隆把真的視為品,而把品視為真跡。到底是乾隆皇帝的眼光有問題。抑或是另有他因?幸虧乾隆把燒成兩半的《富春山居圖》當成贗品,不然國寶將被印章蓋滿啦。

乾隆皇帝收到贗品後,對其愛不釋手,將它歸入內府的上等品,乾隆把這幅「贗品」一再把玩,六下江南也帶在身邊。這位喜好題跋蓋印猶如在郵局上班的老大爺,在這幅「贗品」上面不停的御題、御跋、御記、御識,一共多達五十五處,密密麻麻滿布山巔樹梢,把個畫卷弄得「滿目瘡痍,體無完膚」。後來實在無從下筆了,才戀戀不捨地題上「以後展玩亦不復題識矣」。

《富春山居圖》其中一部分。(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除此之外,乾隆也將他的破壞風格帶入了宋代汝窯、官窯,在他收羅到的汝窯官窯瓷器上,只要有刻寫字款的地方,他都要題款刻字寫歪詩。在汝窯粉青盤上題詩:「盤子徑五寸,如規口面圓……」,在汝窯橢圓水仙盆上題詩:「官窯莫拜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在官窯粉青膽瓶上寫詩:「粉青真上品,鱔血具奇紋……」。

從客觀的角度來說,乾隆時期,朝廷才發起大規模的收藏、整理工作,使讓中國古代書畫作品得到了認真的對待、很好的保存,但也因此遭遇了空前的保護性劫難。

乾隆的藝術品味

其實在乾隆之前,清朝的皇帝是很守本分的,像是他爸爸雍正、以及他爺爺康熙,都不太敢觸碰藝術,如果真的不得已,也只是依循古人的規矩,不敢太超過。然而中國發展了四千年藝術文化,到了乾隆時期就重頭開始了。

乾隆比起他爸爸雍正差了不是一點點。乾隆是人間富貴花,雍正是清雅水墨畫,中國美學史上兩種對立的美學觀——錯彩鏤金芙蓉出水,我記得之前北京故宮展出清代藝術展時,在茶杯展覽區上,排列著雍正以及乾隆的紅色茶杯,兩種茶杯大小一樣,樣式一樣,但是雍正的茶杯外紅內白,簡約沉靜,純淨無瑕,而乾隆的茶杯的外面卻硬是在紅色漆底上又增加了大黃色的菊花,大綠色的花梗,以及數片小花瓣,把美感的分配都給打亂了。

有人特地把這兩種茶杯拍下來,做成了一張梗圖,引起網友諸多反響,裡頭乾隆茶杯對雍正茶杯說:「皇阿瑪,您....」乾隆茶杯還沒說完話,雍正茶杯旋即回答:「閉嘴,看見你就遭心,你這農家樂審美是遺傳誰的?」令人捧腹大笑,從此乾隆美學又被稱之為農家樂美學了。

雍正的審美品味簡約高雅,乾隆卻顯得繁複華麗。舉瓷母為例,該瓶紋飾繁複,將紅釉、青釉、鈞釉、各釉、窯變等幾種顏色,和釉下青花、五彩、粉彩、鬥彩等不同的彩繪集中裝飾於一身,其使用的16道紋飾和17種釉彩,囊括了歷代的瓷器燒造技法,被認為是中國工藝最複雜的瓷器。乾隆以為自己把這麼多個顏色混在一塊兒,那這個花瓷必定能集結青花瓷的唯美、東清軸印花的沉靜、吉祥圖的斑斕,但可惜的是,事實卻走向了背道而馳的局面,花瓶不宜提倡增加過多顏色,最多三種就很多了,更何況是十七種顏色!將各門類釉彩優缺點淹沒其中,好不顯好,壞不顯懷,反倒成為了色彩毫無美感,花花綠綠的農家擺設

乾隆「瓷母」。(網路)

藝術之大忌,就是搞平衡,瓷器還是應該以素雅為佳,這樣的瓷器,顏色完全是個大雜燴,就像把HUGO BOSS的黑色晚禮服,Adidas的運動潮褲,LV的名牌花紋包,Prada的高跟鞋,以及BMW的競速安全帽一股腦兒穿在身上,錢是沒少花,然而根本沒有共通性,看起來土得掉渣,由此也可看出乾隆的審美水準。藝術強調個性,一種思想,像是宋徽宗所製之汝瓷,他的顏色很簡單,沒有印花,也沒有雕紋,就只有一種顏色而已,但正是因為他的簡潔美,讓汝瓷之美得以流傳至今。

不過,也有一部分人認為乾隆皇帝製做母的用意,並不只在意好不好看,而是耀武揚威,宣揚國威。乾隆可能認為:炫的不是我的審美觀,而是景德鎮的匠人,大清的盛世!審美這點小事,犧牲一點算什麼?

再舉一例,各位是否有聽過攪玻璃瓶呢?這是一個令人無語的花瓷,乾隆總是喜歡製作一些工藝非常複雜,但是藝術價值卻極為低廉的玻璃瓶。這個玻璃瓶就像是髮廊門口前的旋轉燈一樣,由紅白藍相間交疊而成,因為看起來就像是會旋轉一樣,所以又稱之為,意思就是攪拌。攪玻璃瓶遠看起來就跟一塊薄荷棒棒糖似的,土氣而農家,因此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失利後,蔣介石命人搬遷故宮,將好多文物從北京往南帶走,但因載量有限,只好挑藝術性質高一點的走,留下了許多看起來土裡土氣、沒價值性的文物,如瓷母攪玻璃瓶即是一例。

「攪玻璃瓶」。(網路)

有趣的是,所謂吃不到的葡萄最酸,中共建國後發現故宮的那些高檔文物都被幹走了,內心很生氣,但是也不好說,只好宣揚北京故宮留下來的那些文物比較好,比較厲害,台灣故宮的那些文物都太簡約,太簡單了,根本就沒有價值之類的,除此之外,中共還大肆鼓吹乾隆文物等,想要以此來證明自己擁有的文物藝術性質較高,唉!這種將政治套入藝術的舉動,多少拖累了中國審美的進展。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歷史說書人 文物破壞狂「乾隆」:其實我是品味藝術的高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