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敘利亞—土耳其問題與法國

1936年,法國與敘利亞簽署協議,停止了法國在敘利亞的委任託管。敘利亞等於自此獲得獨立,但這卻使得土耳其與法國在1921年以來沒能解決的邊界問題,轉而成為土耳其與敘利亞的問題。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法國勢力進入了東地中海的黎凡特(Levant)地區,包括今日的敘利亞(Syria)與黎巴嫩(Lebanon)。藉著1916年英法兩方的《賽克斯—皮科協議》(Sykes-Picot Agreement),伊拉克(Iraq)、巴勒斯坦(Palestine)歸英國佔領,黎凡特地區則是由法國佔領。不過,兩個歐洲強權都在戰後佔領西亞地區時,面臨到阿拉伯人與土耳其人的頑強抵抗。對於法國來說,在敘利亞的佔領面臨到北方土耳其(Turkey)的堅持。

《賽克斯—皮科協議》其實只像個瓜分西亞的紙上作業,所以英法在當地的版圖劃分都沒有實際界線。法國所要的敘利亞地區,或許南部區域與英國的範圍接壤,還算有一點共識,但其北方的界線就有需要關注戰爭對手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政府的態度。1918年10月鄂圖曼戰敗,與戰勝國簽署停戰協議。但戰敗並不意味任人宰割,鄂圖曼政府在1920年曾宣布《國民公約》(National Pact),強調帝國主權不容他人侵犯,且「停戰時未被敵人佔領的土地不容許再被割讓」。這完全不符合一戰戰勝國的利益,於是首都伊斯坦堡(Istanbul)旋即遭到戰勝國佔領。一戰時頗有戰功的將軍凱末爾(Mustafa Kemal)在安卡拉(Ankara)另起爐灶,形成伊斯坦堡與安卡拉兩個政府同時存在的局勢。

1920年年初,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成立,賦予了英法在鄂圖曼境內佔領的合法權,即「委任託管」(mandate),英法進而以《聖雷莫協定》(San Remo Convention)確定了《賽克斯—皮科協議》兩方所規劃的勢力範圍。安納托利亞(Anatolia)有些部分原本屬法國占領區,但當地土耳其人與凱末爾的勢力不斷抵抗,將法國勢力阻擋於東地中海岸的拉塔基亞(Latakia)與今日約是阿勒坡省(Province of Aleppo)以南。

一戰時戰功彪炳的凱末爾將軍在安卡拉另起爐灶,形成伊斯坦堡與安卡拉兩個政府同時存在的局勢。(圖:網路)

同年8月,一戰戰勝國與伊斯坦堡政府簽署《色弗爾條約》(Treaty of Sevres),將鄂圖曼的領土切割得支離破碎,安卡拉的凱末爾勢力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並持續對抗戰勝國的侵犯與佔領。法國占領的敘利亞地區也不斷有阿拉伯人抵抗且遭法軍屠殺的事件,因此只要阿拉伯人聚會活動,法軍立即予以逮捕。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提倡的「民族自決」(self-determination)不僅不存在,連「委任託管」條文提到「依當地情況發展」的約定都不見蹤影。

伊斯坦堡政府雖然還是國際間承認的政府,但安卡拉政府的存在卻已是無法忽視的力量。1920年5月底,法國希望與安卡拉政府停止交戰。安卡拉外交部長尤素夫(Yusuf Kemal)與法國代表法蘭克林柏伊隆(Henri Franklin-Bouillon)在1921年6月簽署了《安卡拉條約》(Treaty of Ankara),兩方決議大致以東地中海岸的伊斯坎德倫(Iskenderum)為西側分界點,往東經過阿勒坡(Aleppo)北方,經過努塞賓(Nusaybin),最後到了接近伊拉克西北方的吉茲雷(Cizre)為止。而這樣的界線劃分,也有當地語言考量的意涵,界線以北為土耳其語區,以南則是阿拉伯語區。語言做為土法(敘利亞)劃分的重要依據,其實也很符合近現代以單一語言、單一民族建立國家的風氣。

條約之中較為特殊之處,便是鄰近東地中海岸的哈泰省(Province of Hatay)問題。這個省分是1920年伊斯坦堡政府在《國民公約》裡認定為「停戰時未被敵人佔領的土地」,但後來卻被法軍侵占了。對法國來說這是1916年《賽克斯—皮科協議》以來就安排好的戰利品,但對於鄂圖曼而言那些都不算數,《國民公約》就是不認為那地區屬於法國,安卡拉政府也採一致的立場。最後,《安卡拉條約》之中,將哈泰省認定為特殊行政區,承認當地的土耳其文化與土耳其語。

安卡拉外交部長尤素夫與法國代表法蘭克林柏伊隆在1921年6月簽署《安卡拉條約》。(圖:網路)

隨後,凱末爾的勢力強大到讓《色弗爾條約》形同具文,導致1923年戰勝國不得不捨棄伊斯坦堡政府,而與安卡拉政府簽署條約,即《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其實安卡拉政府在這份新的和平條約裡並沒有獲得比鄂圖曼政府更多的優勢,頂多只是讓安納托利亞與伊斯坦堡不再受到強權干涉,但廣大的阿拉伯地區仍然在強權掌握之下。在安卡拉與法國之間的邊界爭議上,如上文提到的哈泰省,其歸屬仍是以《安卡拉條約》為基礎,凱末爾也沒有機會取得。至此,戰勝國與鄂圖曼的戰後糾紛,才算大致處理完畢。同年10月,土耳其共和國(Republic of Turkey)成立,凱末爾成為開國總統。

然而,這只是法國與土耳其之間的共識,對於敘利亞的阿拉伯人來說,這界線完全不為他們同意,阿拉伯人對法國的抵抗也讓土敘邊界衝突層出不窮。此時,英國占領的伊拉克,與土耳其也仍處於界線未明之際,尤其是在摩蘇爾(Mosul)地區的歸屬,這牽連到敘利亞東北區即吉茲雷一帶要如何重新界定,甚至是有多少村落該劃分給伊拉克、敘利亞以及土耳其。1928年11月,凱末爾再次強調必須解決對敘利亞邊界問題,甚至不惜採取激烈方式。1929年6月,土法簽署了一份議定書,以努塞賓(Nusaybin)接近底格里斯河(Tigris River)一處,稱為「鴨嘴處」(Duck’s Beak),畫為邊界,該處以西留在敘利亞,以北就是土耳其、以東就是伊拉克的摩蘇爾。

1936年,法國與敘利亞簽署協議,停止了法國在敘利亞的委任託管。敘利亞等於自此獲得獨立,但這卻使得土耳其與法國在1921年以來沒能解決的邊界問題,轉而成為土耳其與敘利亞的問題。土耳其直到1939年才拿回哈泰省,但這仍然沒有跳脫英法瓜分鄂圖曼之後的版塊糾紛,對於當地的土耳其人或阿拉伯人,上述的意見爭執與對立衝突,都是政治權力爭奪下的產物。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