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照護線上》胃癌治療,醫師圖文解說

胃痛的原因可大可小,專業醫師叮嚀,若經常姓胃痛,最好能找醫師檢查,不要自己亂吃藥喔!

照護線上編輯部

胃癌是台灣的十大癌症之一,男性的發生率比女性高。胃癌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需要做胃鏡才有機會早期發現。

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醫師指出,胃癌治療的原則是以手術治療為優先,在評估患者狀況、影像檢查後,能夠透過手術切除病灶的患者,會建議接受手術治療。若視腫瘤情況無法動手術,就會先進行化學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評估手術切除的可能性。

醫師會根據腫瘤的位置來決定手術方式,若腫瘤位置較低,可進行「次全胃切除」,若腫瘤位置較高,則需進行「全胃切除」。手術同時,也會進行淋巴結廓清,並將檢體送交病理科醫師化驗,以確定癌症分期。

除了手術治療、化學治療,若患者狀況許可,還能考慮搭配放射治療及標靶治療。

胃癌手術後,飲食習慣需調整

謝瑞坤醫師表示,患者接受全胃切除或次全胃切除後,飲食習慣需要做調整。因為缺少胃以容納食物,吃下去的食物會直接進入腸道,患者有時會出現傾食症侯群(Dumping Syndrome),造成患者可能在進食10至15分鐘後出現腹脹、頭昏、心悸、虛弱等症狀。

「傾食症侯群」與濃度較高、富含醣類的食物有關,所以患者在接受切胃手術後,要限制飲食中的醣類,並保持少量多餐、避免液態食物,以免食物快速進入腸道。

接受全胃切除手術的患者日後可能遭遇維生素B12缺乏的問題,例如貧血、手腳發麻、肢體無力等,謝醫師提醒患者記得定時靠針劑補充維生素B12。此外,許多胃癌患者會出現體重減輕的狀況,治療前後都需要留意營養補充。

治療期間的常見副作用

謝瑞坤醫師說明,化學治療常出現一些副作用,例如嘔吐、腹瀉、口腔潰瘍、白血球降低、抵抗力變差,醫師可以透過止吐、止痛藥物協助減少病患之副作用。營養補充對患者很重要,如果胃口不好、吃得不夠,可能還需要從靜脈輸液給予營養,營養充足患者才有辦法接受較完整的治療。

除了飲食要營養均衡,我們也鼓勵病患要多多活動,多活動有助腸蠕動,促進消化吸收。

不見得是潰瘍,經常胃痛別輕忽

謝瑞坤醫師表示,胃癌的危險因子有部分與飲食有關,根據研究顯示醃漬、煙燻食物可能增加胃癌的發生率。另一個危險因子是幽門螺旋桿菌,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導致胃潰瘍,長期感染則會增加癌症的發生率。

部分患者罹患胃癌與其基因有關係,家族中有出現兩個胃癌患者時,若進行基因檢測可能會發現帶有相關基因。

謝瑞坤醫師建議民眾,日常飲食避免吃過鹹的食物,至於吃辣目前沒有證據與胃癌的發生有關。針對有胃癌家族史的民眾,建議每年都要做胃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大家多少都有胃痛的經驗,雖然大多數都是胃炎或胃潰瘍,不過也不能輕忽,建議患者最好能進一步檢查,接受治療後也要定期追蹤胃潰瘍是否癒合。臨床上會發現有些患者胃潰瘍沒有復原,切片檢查後才發現有胃癌細胞。

謝瑞坤醫師進一步分享,曾經遇過一位患者因為吐血就醫,做胃鏡檢查發現有一個潰瘍,同時也注意到胃的活動有問題,醫師懷疑是彌漫型胃癌,又稱為「皮革胃」,因其胃壁變厚、變硬、如皮革般,造成蠕動功能差。透過胃鏡切片檢查後,證實患者罹患胃癌,於是馬上動手術,後續也進行化學治療,透過定期於門診追蹤,患者預後佳。

胃痛的原因可大可小,謝醫師叮嚀,若經常胃痛,最好能找醫師檢查,不要自己亂吃藥喔!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照護線上 胃癌治療,醫師圖文解說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