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土耳其—伊拉克問題與英國

伊拉克北部領土與土耳其邊界最具爭議的區域是摩蘇爾地區,這是《賽克斯—皮科協議》劃分給法國的區域,也是庫德族主要居住地。土耳其與伊拉克邊界的形成,就發生在這個關鍵區域上。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1921年,英國主導了伊拉克(Iraq)建國,幾年後在南方與紹德家族畫出了邊界,北部領土則是英國—伊拉克—土耳其(Turkey)三方的問題了。最具爭議的區域是摩蘇爾(Mosul)地區,這是《賽克斯—皮科協議》(Sykes-Picot Agreement)劃分給法國的區域,也是庫德族(Kurds)主要居住地。土耳其與伊拉克邊界的形成,就發生在這個關鍵區域上。

1916年的《賽克斯—皮科協議》大筆一畫,大致上把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與巴勒斯坦(Palestine)給了英國,敘利亞(Syria)與黎凡特(Levant)地區給了法國。1918年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伊斯坦堡(Istanbul)政府被迫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接受戰勝國的要求。當時最受到世人推崇的是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所主張的「民族自決」(self-determination)。然而,諷刺的是,戰敗國並沒有權力自決。1920年2月,伊斯坦堡政府發表《國民公約》(National Pact),表明已經被瓜分的區域(即《賽克斯—皮科協議》涵蓋的範圍),需由當地人自己決定,而其他地區則不得再讓他國侵犯。伊斯坦堡政府的宣示,表明不受英法擺弄,其實很符合「民族自決」的意涵。

不過,威爾遜的原則終究只是理想,並不符合政治現實。若是鄂圖曼也來民族自決,那麼戰勝國該怎麼在這個帝國中取得利益?戰勝國軍隊立即進入伊斯坦堡,更表示戰敗國不得反駁戰勝國的決定。1920年8月,伊斯坦堡政府與戰勝國簽署的《色佛爾條約》(Treaty of Sevres),扣除《賽克斯—皮科協議》與更南方的阿拉伯地區,安納托利亞(Anatolia)則是被規劃為一部份希臘佔領地、亞美尼亞(Armenia)與庫德族的自治區,鄂圖曼已被分裂地體無完膚。唯有安卡拉(Ankara)地區仍有一股抵抗《色佛爾條約》的力量,即凱末爾(Mustafa Kemal)的勢力。

1920年8月,伊斯坦堡政府與戰勝國簽署的《色佛爾條約》。(Bettmann/CORBIS)

凱末爾在一戰中頗具戰功,戰後他並不願意接受戰勝國的壓迫,故於安卡拉另起爐灶,設立議會與政府,否定任何伊斯坦堡政府與戰勝國的協商,也不願承認《色佛爾條約》。凱末爾勢力持續向外擴張,讓《色佛爾條約》難以執行。1920年初,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將美索不達米亞與敘利亞地區「委任託管」給英國與法國,也就「合理化」了英法的占領行為。但是,安卡拉政府的勢力卻讓英國在伊拉克北方,即摩蘇爾地區,感到相當大的壓力。

大戰結束之際,英國軍隊已經佔領了摩蘇爾。關於摩蘇爾地區的歸屬,在歷史研究中頗有爭議。看似1916年《賽克斯—皮科協議》將這區域劃歸為法國的勢力範圍,但戰爭時期英法最關注的,其實是巴勒斯坦與敘利亞地區阿拉伯人的態度,畢竟交戰對手德國在此區的影響最為急迫,英法不願這裡的阿拉伯人與德國靠攏。英國相當堅決地保持與哈希姆家族(Hsahmite)的聯繫,同時哈希姆的目的是建立阿拉伯王國,法國也不願意居下風,堅持取得敘利亞地區,而且儘可能連鄰近地區都納入勢力範圍內。

於是,《賽克斯—皮科協議》讓英國擁有美索不達米亞,而法國擁有了敘利亞及其北部的一些區域,還有鄂圖曼較為東部的區域(包括一部分摩蘇爾)。英國認為這樣做也有好處,可以把一部分法國勢力範圍,做為英國跟北方俄國之間的緩衝區。在前一個世紀,英國與俄國在亞洲的勢力競爭,稱為「大賽局」(Great Game),但雙方儘可能避免直接衝突,因此有設置緩衝區的構想。不過,相關研究顯示,這並不代表法國關注摩蘇爾。在《賽克斯—皮科協議》簽署後,英國方面還要求過去英國在摩蘇爾地區設立的學校、醫院、甚至向鄂圖曼取得的利權(concession),仍然是由英國人管理。法國方面同意這樣的決定,法國總理克里蒙梭(George Clemenceau)更在隨後主動放棄了對摩蘇爾地區的管理。大戰結束時,英國占領了摩蘇爾,這對英國來說已經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賽克斯—皮科協議》讓英國擁有美索不達米亞,而法國擁有了敘利亞及其北部的一些區域,還有鄂圖曼較為東部的區域(包括一部分摩蘇爾)。(http://cojs.org/sykes-picot/)

由於《色佛爾條約》無法壓制安卡拉的勢力,以致於戰勝國不得不另外與安卡拉政府進行交涉,也就是1923年4月簽訂的《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像是廢除了治外法權、伊斯坦堡撤軍等事宜。但是,在摩蘇爾問題上雙方各持己見。英國代表寇松(George Curzon)與安卡拉代表伊斯梅特(Ismet Pasha)都想要爭取摩蘇爾,寇松認為英國可以藉著取得摩蘇爾而加強在西亞的優勢,而伊斯梅特則主張摩蘇爾是屬於他們的,安卡拉政府則是可以擴大勢力範圍。於是,摩蘇爾的歸屬暫時擱置。1923年10月,土耳其共和國(Republic of Turkey)成立。1924年5月,英土兩國針對摩蘇爾問題再啟談判,英國此時想要把這問題當做土伊邊界來討論,而土耳其卻仍舊視摩蘇爾為自家領土。

英土最後走向戰爭來解決問題,國際聯盟則在1924年10月底決定一條暫時的邊界來區隔土耳其與伊拉克,稱為「布魯塞爾線」(the Brussels Line)。同時,在土耳其東部的庫德族有抵抗政府的活動,主因是凱末爾廢除哈里發(Caliph),意即往後穆斯林不再有領導者,庫德族教長薩義德(Sheykh Said)遂起義反抗。土耳其政府頓時居於弱勢,國際聯盟在此時通過了上述「布魯塞爾線」的解決方案。土耳其並非國際聯盟會員國,而英國則是最重要的成員,導致土耳其更沒能力處理摩蘇爾問題。對土耳其來說,「國際聯盟就等於英國」,無論怎樣話都是英國在說。。

在地位不對等的情況下,拖到1926年6月,土耳其不得不接受現狀,簽署《安卡拉條約》(Treaty of Ankara),正式劃分土耳其東南方與伊拉克北方的界線。英國取得摩蘇爾,正式併入了伊拉克北方的領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