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神楽坂週記》變成大人之後讀來更有趣的漫畫《機動警察》(下)

《機動警察》有著一般少年漫畫中不多見的緻密設定及寬廣視野。這許多的劇情鋪陳及近未來預言,也讓它不只是一部販賣青春、熱血的「機器人科幻警察漫畫」,而是歷經三十年不衰的一流娛樂創作。

神楽坂雯麗

續上篇

除了欣賞後藤與內海這兩個體制內外的大叔鬥智鬥力的故事主線之外,閱讀《機動警察》這部漫畫的另一大樂趣,就是將漫畫中「由過去所想像的未來」與今日我們身處的現實之間的比較。

《機動警察》的時代設定,是在漫畫開始連載的1988年起大約10年後的近未來,也就是20世紀末的日本。如今我們已經比漫畫本身所設定的時代又更前進了將近20年,所以每當翻閱《機動警察》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比較起漫畫中那些「沒有」與「有」的東西,這就好像是在觀察平行世界一樣。

《機動警察》的時代設定,是在漫畫開始連載的1988年起大約10年後的近未來,也就是20世紀末的日本。(網路)

再加上,除了「機器人」之外,《機動警察》中所描述的日常與城市生活,與(2000年前後的)現實其實極其接近,與其他科技、社會或時代設定更遙遠的科幻作品相較,這種平行世界觀測感就更加強烈了。

說到漫畫中「沒有」的東西,首推手機――行動電話。現代的讀者在閱讀《機動警察》時,應該會首先注意到在漫畫中的20世紀末,並不存在行動電話。連載結束於1994年的《機動警察》中,所出現的最接近行動電話的通訊裝置,是車載電話機(而且不是每台車都有);而松井刑事等人,則也停留在使用Call機、必須在接到呼叫之後不時尋找公共電話的階段。

這種「就算有急事也不可能指望隨時找到人、得到回應」的情境,在2019年的現實中,已經是難以想像的了。那部漫畫中的未來,人類還沒有抵達「只要醒著就連在網路上」的階段,而這也經常成為劇情轉折及問題發生的原因。「手機前」與「手機後」或許相較於「網路前」與「網路後」,更能令人感到我們的世界已經進入不同的階段,而且也再也回不去了。

後藤面對內海握有人質的電話恫嚇,在言詞交鋒之際仍能出言反諷(「這種時候應該對我說『別報警』啊」),這段對話若改成網路通訊或手機,想必戲劇張力會減損不少。(作者提供)

「沒有手機」這件事也在劇情上發揮了重要的張力。以後藤和內海來說,假如他們在漫畫的最末段所通的那兩次電話,不是以公共電話和市內電話通話的話,整個戲劇張力與視覺趣味表現,應該都會被削弱許多。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看看「有」的東西,或許會對《機動警察》的先見之明感到更加驚訝。不只是硬體(機器人)需要配合軟體(作業系統)來最佳化效能與表現的工業化概念,就連因為大型基礎建設缺乏勞動力而必須引進外籍勞工、由此引發的歧視及勞權問題、無人化及自動駕駛技術可能取代人力所帶來的焦慮……簡單來說,即使是一部「近未來機器人漫畫」,它的視野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投向了現實中(當時)尚未引起廣泛注意的各種社會、經濟問題。

軟體與硬體效能,還有人機介面之間互相影響的關係,也存在於機器人上;這對今日現實中的我們而言,大概已經算不上科幻概念了。(作者提供)

又如,也曾經被改編為第三集動畫電影《WXIII》的「廢棄物13號」漫畫版支線劇情中,由「政府、行政單位及警察、軍隊(自衛隊)編組對抗不明怪獸」這段演出,也可說是近年《正宗哥吉拉》「嚴肅緻密怪獸故事」路線的先聲。其他如漫畫終盤隱藏在夏福特企業背後的巨大中國資本(「長城號」與明顯是中國人的「極東總經理」)的登場,某種程度上,也令人驚訝地在1990年代前期就成功預言了中國資本在現實世界中逐漸增大的影響力。

引進無人駕駛技術,造成基層勞工被取代的焦慮及相對剝奪感──在少年漫畫中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成功詮釋勞資糾紛,也是《機動警察》較不顯眼的成就之一。(作者提供)

總而言之,《機動警察》漫畫版雖沒有由押井守導演操刀的動畫電影版(第三集《WXIII》除外)那麼深刻且沈重的國家、政治與都市哲學思索,但也有著一般少年漫畫中不多見的緻密設定及寬廣視野。這許多的劇情鋪陳及近未來預言,也讓它不只是一部販賣青春、熱血的「機器人科幻警察漫畫」,而是歷經三十年不衰的一流娛樂創作。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