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限時批》韓國瑜豪宅案逃不了!

杭東

韓國瑜再怎麽轉移焦點,也改變不了涉及南港7200萬豪宅案的事實。除「假庶民」形象破滅,還涉及司法問題,再怎麼掩蓋或逃避也沒用,因為事實真相已一一揭露,遲早面臨被選民唾棄的命運!

誠實是最好的政策,但韓國瑜在對高雄市民失去誠信後,却以市長職位為幌子,享受權力的光環,運用行政資源,反批媒體的「監督」。

後來陸續發現韓有許多財產(數十張保單、維多尼亞雙語貴族學校土地向台糖租每月一坪8元等)和房事(違建農宅等)見不得光!失業十多年,還能免費在北大政府管理學院唸9年,又能買豪宅,又能以非農業專業混當北農總經理多年等等;所知的訊息亦多和「吃喝玩樂」相關,且滿嘴髒話、幹話等等,加上話術、騙術使盡,更是厚黑到家!

誰都可以買房子。問題在於韓國瑜是不是說謊,要用另一個謊來圓上一個謊,才是重點。(資料照,Google街景圖,本報合成)

如今韓想當總統,却不願坦誠接受檢驗,更說是黑他,到處告人,欲「以訟止謗」!像說有「追踪器」、洩個資等等,却不敢提告;又控訴「國家機器動得厲害」,卻不知是民主機制使然;自己還搞個「特勤維衛隊」,連國安局長都講話了!自已只是候選人,又非正式總統,竟如此以「市長」僭越,簡直目無法紀,妄自尊大,太不像話,令人厭惡、噁心!

今天又欲以「韓張配」轉移焦點(遭爆是被朱立倫拒絕才找上張善政作「善後備胎」),無異心虛。况且此一副手毫無亮點,為典型「黨國馬屁精」復活,巳引發內部宋楚瑜舊屬、親民黨成員不滿,即將在宋參選後,掀起另一波茶壺風暴;而國瑜黨和國民黨中央,又有不分區立委名單及柦互傾軋的風暴醞釀,兩者相煎、矛盾衝激之下,韓勢岌岌可危矣!

今日南華早報報導,北京鼓勵台商回台投票支持韓國瑜,但據了解,大型台商多因中美貿易戰外移,中小型業者自顧不暇,初估所謂的百萬台商影響力,己明顯下滑。

現在加上的南港豪宅案連續劇,若韓國瑜不能一次講清楚,就會變成「被凌遲」,光靠中時、韓天台和蹭韓名嘴詭辯或扭曲「護航」,根本沒用。因為這本帳,只有韓家心裡最清楚!今天立委林俊憲再爆料韓國瑜豪宅案的後續,包括炒房團成員等細節,讓人得以了解過程,逐一還原真相!

原來韓國瑜失業時,當年要求業主台肥借他房價2成的款項,卻遭拒絕,此已有建案「日升月恆」的契約書為證。台肥在上面寫得很清楚,包括第九條第二項第三款,像是投資客或是國家政策改變時,住戶借不到七成貸款必須「自理」!若購買戶因此違約,得沒收房價15%,按照林俊憲的試算估計將沒收1080萬元。

復次,依公司法第15條中,公司不得任意借款,只能借給有業務往來的公司行號,而且必須是短期借貸一年為限,並經由董事會決議,因此台肥斷然拒絕借款。

接著,台肥在2014年12月中開始發出催繳令,要求住戶在12月26日依據這份「斷頭催繳令」,繳回2成貸款的費用,因此貴婦炒房集團壓力非常大,開始在12月24日找市議員陳情,希望能讓催繳令「無效」。

然則,在高美蘭等人出席協調會後,台肥就出現了「翻車式大轉彎」,不只同意借錢,更發函給其他住戶,可以來談借款,方案包括1至3年,或是20年,最後台肥借出了13億元。

更誇張的是,台肥財報竟然沒有揭露這些借款事實,而當時時空背景正值配合馬英九總統的打房政策,台肥很可能因此借款未報備董事會,損及股東權益。形同「走後門」,致備受各方質疑。

由於韓國瑜購買豪宅的業主台肥,曾在日前對外說明,額外提供給韓國瑜2成貸款,是通案、非個案,沒有特權問題。而據當時由新規定,銀行貸款只能提供5成,因此,特別請示金管會同意,由建商提供另外的2成。

不過,台肥日前卻宣稱,民國103年(2014)曾去函請示金管會是否可以提供2成貸款?但今天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則出面打臉,他強調,經查,2014年根本無任何台肥函件;若台肥堅持有,就請他們說清楚,到底是哪年哪月的文件。

顯然,台肥的說法有許多矛盾,讓真相越來越模糊,而台肥後來也不再對此有回應,况且金管會非台肥主管機關,農委會才是,但至今亦未見回應,益發顯得疑雲重重!

而在上週五,行政院長蘇貞昌也點出台肥可能涉及違法。蘇揆強調,台肥是上市公司,其資金貸與必須符合條件,只能借給公司法人且短期融通,但韓國瑜是個人、資金又是長期20年;台肥若有違法,一定嚴辦。

房市專家Sway說得好,預售屋是不能住的,只是買一個未來的權利。韓國瑜賣掉內湖的房子來買南港豪宅,就表示內湖的房子也是投資的。

簡言之,誰都可以買房子。問題在於韓國瑜是不是說謊,要用另一個謊來圓上一個謊,才是重點。

韓國瑜買賣豪宅事小,但他卻一再强調自己是「庶民」,與他的家財萬貫,甚至是立委「權貴人物」形象反差太大,顯然,「豪宅門」這一關是逃不了的。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