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神楽坂週記》淺談「美軍大戰董卓」的《1943》家用移植版

出於偶然,FC版《1943》成了電玩遊戲史上唯二的「美軍斬華雄、美軍戰呂布、美軍打董卓」的奇妙遊戲。

神楽坂雯麗

現在請讀者想像一下:假設有一間中國遊戲工作室,開發了一款名叫「2043」的縱向捲軸STG(射擊遊戲)。

遊戲內容是:玩家必須操作從美國航空母艦上起飛的F-35戰鬥機,打掉半路上迎面飛來的幾百架殲20、蘇30編隊,擊落巨大的轟6,然後一一擊毀在每個關卡最後會出現由一批055、052……等驅逐艦隊掩護的「舟山」、「徐州」、「衡陽」……等現役護衛艦;最後的大關卡頭目,則是佔滿半個畫面的「遼寧」號航空母艦。在玩家駕著單機擊沉整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之後,遊戲就在一片悠揚的美國國歌聲與星條旗飄揚當中結束。

不需要是專業的遊戲企劃,應該也能看出這個遊戲內容有多麼「不妙」。別說會被中國玩家抵制拒買,可能開發小組當晚就可以免運直送新疆入營接受「再教育」了吧?

但是,如果把上文中的中國換成日本,把中國海空軍的艦艇兵器換成二戰時期的大日本帝國海陸軍戰艦與戰機,那麼有一家遊戲公司在三十多年前還真這麼幹過,而且這款「自虐」遊戲還大受包括日本本國在內的全球玩家歡迎、衍生成系列作,也從大型電玩機台移植到當時當紅的任天堂紅白機(FC)上。這就是CAPCOM的《1943:中途島之戰》。

FC版《1943》盒繪。(作者提供)

《1943》以二戰太平洋戰場上的中途島戰役為背景,無論是自機P-38戰鬥機或登場的日本敵機、龐大且非常有壓迫感的敵艦隊等,都繪製精密,較前作《1942》更有識別性。

大型電玩版《1943》的敵人非常明確,就是大日本帝國。(作者提供)

即使史實上的中途島戰役發生在1942年,但作為《1942》的改良續作,命名為「1943」似乎也理所當然(雖然台灣玩家更熟悉的,可能是經過改造可以無限使用隱藏雷射武裝的盜版「1944」台卡)。而明明是陸軍機的P-38,卻能從航空母艦甲板上起降,還順便翻個筋斗――這類現在的遊戲玩家恐怕已不太能接受的設定瑕疵,在當時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當然,CAPCOM的製作小組選擇P-38為玩家機體,並不只是因為它是一架二戰名機。在畫面表現能力有限的當時,P-38作為一架雙胴戰鬥機,在畫面上的識別性比起容易與各種敵機物件混淆的單發戰鬥機高出許多。

FC版本受限於硬體功能,只能盡量保持可玩性,並加入新的要素與系統補其不足。(作者提供)

吸收了《1942》FC版不成功的移植經驗(《1942》是CAPCOM在FC上的第一款移植作品),CAPCOM在移植《1943》到FC上時,很努力地重現了大型電玩版的氣氛與手感;既然出於硬體限制不可能完全移植,製作者也就設法導入了許多只有FC版本才有的原創要素。例如僅能一人單打遊戲、可以集氣發射雷射砲、透過密碼接關,甚至有簡易的成長點數系統,玩家可以自由升級機體性能與特性,增加遊戲豐富度。

儘管聲光表現簡化許多,FC版《1943》依然是老玩家津津樂道的傑作。(作者提供)

《1943》的FC移植版只有兩點跟大型電玩版完全不同:除了副標題被大改成「英靈殿之戰」(The Battle of Valhalla)之外,原本實名登場的日本海軍戰艦、空母,也都被改成了《三國演義》當中(主要是反派角色的)武將名字。「陸奧」成了「華雄」、「長門」成了「呂布」,至於最後頭目大和號,也赫然成了「董卓號戰艦」。

遊戲進行到後半時,還出現了一個大型電玩版本沒有的劇情轉折,就是玩家第一次擊沉「董卓號」之後,卻發現這是敵軍以姊妹艦「董旻號」(武藏號?)施展的佯動作戰……就算是非常熟悉《三國演義》的玩家,能夠馬上就想到「啊,董旻就是董卓的弟弟」的人,可能也不多吧。

由於FC上的《1943》僅是以片假名顯示這些攻擊目標名稱,所以當時不懂日文的大多數台港玩家,應該都沒察覺這有什麼異狀;即使是看得懂這些人名的日本玩家,也只覺得這有點莫名其妙,畢竟遊戲還是很好玩,也就沒有太過深究。甚至,也有真的因此契機而感到好奇,開始接觸三國讀物,最後進而成了《三國志》愛好者的《1943》玩家存在。

FC版《1943》上市前的店頭宣傳海報,清楚寫明遊戲的背景是二戰日美相爭。(作者提供)

CAPCOM這個改名動作,顯然並不是一開始計畫好的。因為在遊戲上市前印製的宣傳海報,都還明明白白寫著「中途島大戰」、「日美兩軍的特遣艦隊在太平洋上正面衝突!」之類的字眼。但幾個月後卡匣上市開賣時,遊戲副標題就突然改變,原本以日本古國名、地名命名的帝國海軍戰艦,也跟著就這麼成了不大風流的三國人物。

可是,遊戲中「自軍是美軍」這個設定並沒有跟著修改。出於遊戲史的偶然,FC版《1943》也就成了電玩遊戲史上唯二的「美軍斬華雄、美軍戰呂布、美軍打董卓」的奇妙遊戲。(另一款是稍晚CAPCOM移植到PC-Engine上的《1943改》,一樣將日本敵艦名改為三國人名。)

「作戰成功!擊沉「張郃」號!破壞率100%」(作者提供)

FC與PCE上的《1943》、《1943改》敵艦被改為三國人名並不是什麼秘密,但外人卻無從了解這種更改的理由。隨著年月經過,玩家們多少也對這個改動的原因產生好奇。

是日本人製作「開著美國戰機打爆帝國海軍的遊戲」太過自虐了嗎?畢竟現實考量,當年日本電玩產業最大的產值來自美國市場,如果製作一款「開著零式戰鬥機打爆全美國海軍的遊戲」,在當時日美經濟摩擦的背景之下可能還真會產生嚴重的反效果;又或者是有日本愛國右翼對這個「自虐遊戲」感到不滿嗎?日本網路上的確流傳著「當年有右翼團體開宣傳車到CAPCOM公司門口抗議」這類都市傳說;是要討好中國玩家與市場嗎?但在1980年代,中國並不被美日電玩產業視為主要或重要的市場,遑論討好,而且將擊沈以中國歷史人物為名的船艦作為遊戲目的,是否能算是討好也很難說;另有一說,是CAPCOM當時也同時正在進行三國題材漫畫作品《吞食天地》的遊戲化企劃,出於宣傳或趣味目的,就把家用移植版的敵艦冠上即將在自家其他作品中登場的三國人名。

總之,這些都是可能性,但也都沒有確實證據。

遊戲展示畫面中的劇情敘述,很清楚地寫明了最後目標是敵艦「董卓」(トウタク)。(作者提供)

筆者所能找到的少數線索,就是曾於1980年代末期服務於CAPCOM的資深遊戲企劃西谷亮,在推特上回答日本推友關於這個改名之謎的疑問時,所發的推文:

「雖然不能肯定,但我聽說過在(開發)《1942》時出過一些事。」

至於實際上到底出過什麼事,導致這項決策,除非日後有當年更了解內情的CAPCOM老員工出面解釋闡明,恐怕還是沒有答案的。有趣的是,大部分日本玩家當年在電動玩具場投錢玩《1943》時,似乎也對這個「開著敵機打爆自己阿公可能服役過的戰艦」的遊戲沒有什麼特別的反感,沒有感覺到民族自尊心受創,頂多是「啊這三小自虐遊戲wwww」這種程度的感想而已。

最後,本文就以《1943》FC版上市時在日本電視上播放的謎樣宣傳廣告,為這個不解之謎加一點料。

(這支廣告片的概念,就跟「美軍為什麼要打董卓」一樣經過三十餘年還是神秘難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