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神楽坂週記》讓你在紅白機上化身林正英的《靈幻道士》

《靈幻道士》擁有難以想像其發行於1988年的細緻動作,搭配刻畫優異的背景美術與充滿動感的音樂,是一款喜愛當年殭屍電影的玩家不可錯過的遊戲。可惜作業感略重,敵人角色也欠缺變化,要一道打通關需要相當的耐心及毅力。

神楽坂雯麗

1985年上映的香港殭屍電影《殭屍先生》(台譯:《暫時停止呼吸》)在港、台都掀起了一股中式殭屍熱,而由林正英飾演的經典道長形象,更成了此後將近十年殭屍電影續集不可或缺的元素;在這股熱潮當中,由台灣片商跟進拍攝的《殭屍小子》系列電影,更因為引進了一票可愛童星及搞笑元素,在以《幽幻道士》之名出口到日本之後,《殭屍小子》系列在日本甚至比香港本家的《殭屍先生》更受到熱烈歡迎,也讓日本人從此養成了用疊字替華人女星命名的「壞習慣」,至今仍然影響著日本演藝圈。

《靈幻道士》遊戲包裝盒繪。(作者提供)

在殭屍電影大為盛行日本,同時紅白機市場也進入全盛期的1988年,當時也跨足電玩遊戲製作發行的波麗佳音(Pony Canyon)也趁著這波熱潮,在任天堂紅白機上打鐵趁熱,推出了一款以中國殭屍為主題的橫捲軸過關動作遊戲《靈幻道士》。

遊戲資歷較長的玩家,應該都聽說過「由電影或動漫等原作改編而來的遊戲多半是糞作」這種說法,而在那個年代,這個說法也是其來有自的:例如,為了配合原作動畫或電影的檔期,開發時間遭到壓縮或大幅減少;由於主機表現能力受限,只好套用其他現成遊戲的框架,只置換人物角色與道具等等。

基於前述的理由,這些「影視名作改編遊戲」其內容與劇情跟原作大幅偏離,甚至被惡搞到面目全非的,所在多有。而遊戲廠商也有他們的苦處,例如改編熱門作品必然伴隨重大的粉絲期望壓力與額外授權成本,在人力物力高度受限,又要在家用電玩主機市場正火熱的當時,每月產出多款新遊戲的作業壓力之下,更可能直接影響到製作品質及遊戲體驗。

《靈幻道士》遊戲標題畫面。(作者提供)

《靈幻道士》就是在這種背景環境之下,推出的一款看似與其他電影改編遊戲相去不遠的作品。然而,它卻一反上述這類遊戲常見的通病,交出了一張不壞的成績單。

玩家扮演一位看起來就像是林正英的道士,在徒弟的陪伴之下,以一身拳腳功夫搭配各種法寶道具,出面解決從黃泉國度復活,肆虐各個村莊的殭屍大軍。路程中,玩家必須打倒盤踞在各個村莊建築物中的大小殭屍,救出受困的村民,同時取得「虎皮書」,作為在各村莊的道場修行、學習新招式的必要道具。

《靈幻道士》雖然沒有等級或經驗值的概念,但這種需要不斷變強以打倒強敵的遊戲過程,也頗有動作RPG的味道。

而遊戲的影音表現,以1988年紅白機上的標準來說,絕對在水準之上。例如,背景地圖中,光是一般的民家宅院,就有四、五種以上的變化,而背景美術刻劃之細緻,即使從今天來看,也十分值得仔細欣賞。或許是因為波麗佳音本身就是大型的複合式影音企業,《靈幻道士》非常細緻地在紅白機上重現了電影中那種黑夜裡殭屍為患的中國村鎮氣氛;而相當具有動感的音樂,也替《靈幻道士》的遊戲體驗加了不少分。

當時令年幼的筆者嚇到被大人帶去收驚的展示畫面。(作者提供)

從開頭的展示畫面,就能看出這種用心:一口棺材在電閃雷鳴當中炸開了板子,出現了一具穿著清官朝服,頭貼符咒的殭屍,而當符咒隨風飄走時,原本緊閉著眼睛的屍體睜開了銅鈴大眼凝視著玩家——《靈幻道士》這個當時不常見的全畫面動畫展示畫面,使當時年紀尚小的筆者驚嚇不已,做了好幾天惡夢,甚至還被大人帶去宮廟收驚才算是平復。

現在想來,雖然十分令人莞爾,但即使經過三十年後來看,儘管隨著年歲成長而不再覺得恐懼,但也還是能隱約感覺到當年的驚嚇。而在各個實況網站及遊戲影片下的留言,也不難見到各國網友留言說到,這個展示畫面是他們的「心靈創傷」,沒辦法,那個時候我們都還是小孩子嘛。

一如電影劇情,只要蹲下閉氣,就不會遭到殭屍攻擊。(作者提供)

《靈幻道士》更值得一提的,就是主角道士與殭屍的動態,都異常地細膩。除了刻畫傳神,會隨風或步行擺動的道袍下襬之外,主角無論是走路、跳躍,《靈幻道士》都準備了較當時常見的遊戲角色更多的畫格數(Frame)加以呈現,即使是一個普通的轉身動作,玩家也會看見主角的背部,跟《超級瑪利歐》當中即使瑪莉歐前後轉身,也只是圖像左右鏡射的描繪比起來,確實非常有觀賞電影般的動態感。(當然這也有遊戲節奏上的實際考量,並沒有孰優孰劣之分。)

只是,這樣的細膩也有其相應的代價,由於遊戲中大部分的殭屍都以平伸的指尖攻擊,其命中判定十分不好把握,而主角道士豐富的動態,也就造成玩家掌握角色動作時必須適應的不便因素。

《靈幻道士》最大的缺點,可能就是作業感太過冗長:為了增強角色、學習新招式,必須不斷打倒關卡村莊中的殭屍以賺取虎皮書,但在遊戲高難度的設定之下,一旦主角被擊倒,雖然可以透過密碼無限接關,但所得到的虎皮書與符咒、桃木劍等道具(大多用處不大,僅能看成是提升遊戲氣氛的道具)都會歸零,得要將關卡從頭打起⋯⋯即使遊戲的影音表現在那個時期再怎麼強大,這種漫長的作業過程依然會讓玩家很容易受到挫折而厭煩。

射程較長也較為安全的腳踢攻擊,是玩家必須熟練的主力招式。(作者提供)

而且,強力的招式其實相當有限,由於前述命中判定的因素,攻擊距離較長的腳踢招式,確實地較拳頭更佔有壓倒性的優勢,這也讓遊戲過程的作業感及單調感變得更加強烈。

對於非日文母語的台、港玩家來說,《靈幻道士》還有一大問題。雖然遊戲的背景及主題都十分中國化,但無論是遊戲中的大量對白,或是訊息對話框,都僅以日文平、片假名呈現,也讓這個殭屍遊戲變得十分熟悉又無比陌生。最令人困擾的除了抄寫由假名訊息所構成的接關密碼(但其實這在當時許多密碼接關遊戲如《勇者鬥惡龍》等都十分常見。)之外,大概就是在每一關的村莊道場,在學習新招式之前,必須回答以日文提出的機智問答,必須答對才能入內學習招式。不過這也加強了這款遊戲的「綜藝感」。

對大部分不懂日文的台港玩家而言,這就代表非得要購買由華鍵出版社翻版的《靈幻道士》攻略本,然後仔細去比對大概也看不懂的日文假名,萬一抄錯一個字,遊戲成果和接關進度也就前功盡棄了。

雖然對多年後依然喜愛以紅白機實機遊玩的懷舊玩家來說,密碼接關是比不可靠,且終有一天會因為電力耗盡而斷電刪檔的電池記憶更加優異的紀錄方法,但當時不諳日文的玩家就比較辛苦了。

一旦被打敗,還會被長得有點像洪金寶的徒弟嘲笑。(作者提供)

《靈幻道士》雖然後來推出了續集《靈幻道士2》,但這款續作已經成了全面的RPG遊戲,而這股吹了好幾年的中式殭屍電影熱潮,也在每年不斷的跟拍續集當中,逐漸走到了其界限,後期甚至還引進了有點莫名其妙的西洋吸血鬼元素,在變不出新把戲,且老班底演員逐漸凋零的情況下,終於後繼無力,在1990年代中期劃下了休止符。

記憶中總是以道士形象出現的林正英,已成為故人。但反映著人類最深沉古老恐懼的殭屍遊戲,依然在一代代電玩主機上推出,只是電影刻板印象中那些穿著清朝官服的中國殭屍,早已被新世紀之後大為盛行的西洋活屍所取代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