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薇拉夫人的國際關係料理藝術》從失智咖啡廳、青銀共居談政府推動「長照政策」之必要

改革長照目標應該是建立一個能夠滿足個人需求的平衡系統,而不是僅僅是為了資金可用性而滿足某些類型服務的要求。更重要任務是建立一個可靠支付機制,民眾如何支付費用,讓大家都能負擔得起,是未來政府需要思考的方向。

黃惠華

日前新聞報導一間由台灣失智症協會經營的「Young咖啡坊」,咖啡店的服務生都是年輕型的失智症患者,失智症患者透過煮咖啡、做餅乾,替客人點餐、送餐,證明自己還有行動的能力,經過媒體宣傳失智咖啡廳,引發社會大眾開始關注失智症的問題。另外,今年國中會考國文寫作題目「青銀共居,好家哉?」首度嘗試高齡化社會議題,也引導學生關注這個社會議題。

實際上,「青銀共居」在歐洲已行之有年,台北市政府也嘗試在某些大學周邊推動青銀共居,一方面減少學生租房壓力;一方面提供老人照顧的功能,此一現象也反映了現代家庭結構、功能與國家政策轉變。

根據內政部2018年12月底人口統計資料估算: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台灣失智症人口有持續攀升趨勢。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在2018年3月底達到14.05%,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根據國發會推估,將於2026年達到世衛組織所定義的老人年口超過20%之超高齡社會,且失能人口總數將於2030年達到120萬人,凸顯出台灣人口老化與長期照護問題的嚴峻,如何營造友善超高齡社會,已刻不容緩。

照顧老人,首先學習感受老人的感受

孔子曾曰:「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所謂「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意思是,放棄老人不去贍養、不去關心、不去照顧,把所有的關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這個家庭就不吉祥了。一個家庭若不管老人,只把資源放在小孩身上,同樣家也要敗了。根據「道德原則」,身為子女照顧自己的父母,理所當然,父母賦予孩子生命、教養、生理、心理健康與精神力量,無法用價值衡量或者秤斤論兩的方式償還給父母。每個人都需要愛,但就兒童與老人的情感特別脆弱,需要更多的關懷,而給予老人與小孩的愛也有所不同,對小孩的愛可以體驗最原始愛的感覺,但是對於老人的愛需要的是感恩、尊重與責任的愛。隨著每個人年齡增長,需要的是更多耐心、寬容,當然還有「愛」。

「Young咖啡坊」的服務生都是年輕型的失智症患者,失智症患者透過煮咖啡、做餅乾,替客人點餐、送餐,證明自己還有行動的能力。(取自Young咖啡坊臉書專頁)

如何敬愛自己或者與無血緣關係的長者?給予真誠問候、尊重、關愛,遠比物質更有價值:

一、尊重

尊重是普遍原則,對老人來說同樣如此,但並非所有人都做到,如果一個人在童年與青春期經常受到父母親羞辱,子女很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父母,如果一個孩子觀察到自己的父母親出現不尊重祖母祖父的行為的「刻板印象」,可以推測未來幾代人之間可能存在同樣的不健康關係。因此,為人父母首先必須學會如何善待自己孩子,否則不健康的關係同樣出現在自己的身上,值得警惕。

善用「同理心」是解決老人問題,父母應該從小教導孩子學會在父母生病、疲倦或情緒低落時照顧、安慰父母,讓孩子共同參與照顧祖父母,透過與祖父母互動,培養出「同理心」,才能推己及人,愛自己的家中的長者的同時也能夠對自己沒有血緣的長者付出愛與關懷的同理心。

至於如何對自己無血緣關係的長者展現「敬老尊賢」,就如同愛一樣,必須能夠表現出尊重的態度,讓自己行為有禮貌,經常詢問長者意見,表明需要依靠長者知識與生活經驗解決問題,這也一種對於長者尊重與愛的表現。

二、關懷

老人跟小孩一樣希望獲得關懷、保護及自由。對於兒童與老人來說,「過度保護」可能會阻礙孩子成長與發展,過度保護下的老人,失去生存意志與能力同樣危險,因此如何鼓勵老人「自我照顧」,協助長者安排自己的生活,建立一個理性日常生活,讓老人自由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如同「失智咖啡廳」,提供失智患者維持一個理性的日常生活、生理機能,讓患者自己證明自己還有活下去的可能性,一方面避免浪費人力照護與醫療資源的功能。

國家只照顧小孩不照顧老人,也會出現問題

照顧父母的方式相當多元,可以透組織讓為自己服務,或為父母服務;也可以聘請專業照護員照顧,或是由老人機構等。由於古代社會沒有所謂的社會安全網,主要依靠家庭成員相扶持,共同承擔「家庭安全與保障」的責任。隨著時代變遷,每個國家都面臨著社會與家庭型態多元發展,少子化與人口老化衝擊,面對未來龐大的失能人口,家庭提供安全與保障的功能逐漸式微。

鼓勵老人「自我照顧」,協助長者安排自己的生活,建立一個理性日常生活,讓老人自由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本報資料照)

每個人都會老,都需要被照顧,如果老人無法獲得妥適照護,社會將充滿老人被遺棄的悲劇。在日本,將常有老年人獨自死亡的情況,犯罪分子針對老年人犯案等社會事件頻傳。同理,一個國家不管老人,只把資源放在小孩身上,這個國家也要衰敗了。長照政策目的是把家庭照顧老人的功能,由政府來承擔,減少家庭負擔,這是國家建構「社會安全網」的一部分。

2019年5月北市政府研考會民意調查,針對取消或發放重陽敬老禮金的想法,有高達六成的受訪者支持取消一般老人重陽敬老金,把預算放到老人需要照顧項目才有意義;至於取消重陽敬老禮金後,預算應最優先放的老人福利,前三項則為醫療照顧33%、長期照護14%,以及日間照護11%。

長期照護(Long-term care, LTC)的目標是為每一個無能力自我照顧的患者提供最高生活質量的系統,以獨立性、自主性、參與活動以自我實現人類尊嚴。長照是聯合國馬德里計劃(The International Plan of Action on Ageing in Vienna) 的三個優先事項之一,長照系統將醫療、社會領域、專業與護理結合,促進高齡化健康與延長壽命的可能性,國際推動長照歷史至今已有三十年歷史。

長照政策目的是把家庭照顧老人的功能,由政府來承擔,減少家庭負擔,這是國家建構「社會安全網」的一部分。(本報資料照)

台灣政府為解決老齡化社會問題,2007年核定為期10年的長期照護計畫「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畫」(96-105年)。該計畫目的在是提供適當服務,強化獨立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保持老人的尊嚴與自主權。根據該計畫,在每個城市或縣設立的長照管理中心,促進當地長期護理服務據點。這些中心用於資源整合與提供單一窗口服務,負責評估被照護人對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根據被照護人及其家庭狀況,制定並批准適當的長期護理計劃,並提供長期護理服務。服務原則服以提供實物給付為主,現金給付為輔。截至2017年底,該項目的服務人口從9,148人增加到159,321人,七年來增長了17倍餘。長照已為多數家庭減輕扶養失能者壓力。此外,長照也同時帶動健康促進服務產業,成為各方搶進的新興領域。雖然歷經十年推動,長照已經達成相當成效,但仍存在改善的空間。

目前,許多國家對老人所需的社會服務基礎設施類型及發展性、局限性有了相當程度的理解,但老人長照問題相當複雜,仍存諸多問題與分歧,特別是龐大的長照資金從何而來?根據歐美國家經驗,長照資金來源主要來自於保險、稅收、社福津貼等,台灣亦是如此,此外台灣長照也採用日本政府長照保險計劃(Kaigo Hoken)的幾項優點,包括福利地方主義、案例管理、消費者選擇權、急性期後護理的發展等。

日本在長照醫療保健服務領域的領先地位,長期友好關係以及台日之間高度互補的產業合作,使兩國成為健康促進服務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在老齡護理和醫療保健方面的成就樹立了全球範例,也將成為台灣未來促進長照與社區護理的重要基準。但每個國家的長照制度各自不同,改革長照目標應該是建立一個能夠滿足個人需求的平衡系統,而不是僅僅是為了資金可用性而滿足某些類型服務的要求。更重要任務是建立一個可靠支付機制,民眾如何支付費用,讓大家都能負擔得起,是未來政府需要思考的方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