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林濁水觀點》 柯文哲的兩難(二):時力、柯、蔡的糾纏與台民黨前景

"party"自"part"演化而來,本來就是部分、劃分的意思。既然是部分、又是劃分,就有界線,有了界線,黨和黨間就有緊張,吊詭的是,和這種緊張相伴隨而來的競爭正是政黨存在的價值所在。現在柯文哲又要組黨又不放棄跨黨派,等於既劃了線又說這條線並不存在,邏輯怪到不行。為了解決這一個既有界限又沒有界限的矛盾,柯文哲很別開生面,說他要組織的政黨,是黨員可以擁有跨黨身份的「柔性政黨」。這行得通嗎?

林濁水

一、時力大難題:挺蔡挺柯勢均力敵

組黨是柯文哲的原子彈嗎?至少韓國瑜為他可能的威脅大大地緊張了,也因此滑稽地賣力鼓動柯參選總統,以免柯一面組成台民黨一面支持郭台銘參選。

組黨真是柯郭合作的序幕嗎?如果是,這原子彈會炸倒韓國瑜或蔡英文,還是兩人一齊炸翻?台灣未來政局霎時風雲莫測,張力十足。無論如何,新政黨在衝擊到總統選情之前,首當其衝的是既有的大小兩綠黨,他們在爭取社會群眾支持時,縱橫捭闔的格局必然大變。時代力量會怎樣?儘管黃國昌說影響不大,但是眾人的看法並不是這樣。

二、白、大綠、小綠曾共同擁有黃金歲月

依政大選研中心的調查,民眾的政黨認同,在陳水扁執政後,民進黨在2001、2002年超越了國民黨達到10%以上。但是2005年又被國民黨趕過去,之後長期落後國民黨將近20%,縱使蔡英文毅然負起領導民進黨的重任,也只是穩住陣腳而已,民眾對民進黨的好感上升得非常遲緩,2010~2013年停滯在25%上下,直到了2014才重新領先國民黨,但是原因並不是民進黨做了什麼值得稱讚的事而支持度上升,當時民進黨仍然處於民眾認同度才26.7%的低檔,只是因為2011年後白色力量崛起,一連串街頭運動打趴了國民黨,短短3年,國民黨的民眾認同度從39.5%崩潰到2014年的22.9%,於是落後於民進黨,但是民進黨並沒有因為國民黨的沒落而獲得民眾更多的肯定。

歷年民眾對政黨徧好的趨勢圖。(來源:政大選研中心)

藍綠支持度既然都低,中立的民眾大量上升,一直維持在4成以上。在這樣的基礎上,柯文哲崛起於白色氛圍之中,2014年聲勢顯赫的白和聲勢有待拉升的綠合作,水乳交融,民進黨和柯文哲聯手大勝。2016年總統、國會選舉,白綠繼續合作,但是「白」方面戰績乏善可陳1 ;這時太陽花之子時代力量登場,和民進黨聯手,民進黨禮讓了3席區域立委。開始得非常順利,這是白綠合作的黃金歲月2

三、大綠小綠一步步走向惡化

不料到大選投票前夕,民調顯示時代力量氣勢上漲迅猛,支持度一路向15%挺進,不分區立委有望拿下6席,民進黨大驚失色,蔡英文、陳菊帶頭以國家危機為由,號召泛綠民眾非集中選票投民進黨不可,結果,時力不分區得票被壓下,得票率剩下6.1%,席位剩兩席,雙方間信任感從此難以回復。等到雙方議員同進國會,由於民進黨國會席位多到超過60%,時代力量失去運作桿杆以實踐激進立法的空間,滿腔不平,雙方關係一步步走向惡化3

四、2018選舉中,時力和柯關係詭異

再過兩年,2018地方選舉,柯文哲和時代力量雙方關係既複雜又戲劇性。

時代力量雖然沒有推出自已的縣市長候選人和民進黨競爭,但是時代力量大舉提名議員參加選舉達40人之多,彼此處在競爭關係;至於時代力量和柯文哲關係,非常詭異。在取得席位上,一方只求市長,另一方只求議員,政治現實上雙方關係只有互惠沒有矛盾;但是在時代力量黨中央正式定調不能接受柯文哲兩岸一家親的立場後,時代力量有立委領軍的三直轄市,居然採取了完全三種不同的作法。新北黃國昌選擇和柯文哲劃清界線並獨立作戰;台中徐永明領軍也和時代力量劃清界線但是和民進黨合作,然而怪怪的是民進黨市長候選人卻又不吝對柯表示好感;台北市開放候選人自已選擇和柯文哲和柯文哲合作與否。

選舉結果,新北、台中全軍皆墨,台北市當選3席,其中本來最可能當選的吳崢,因為和柯文哲切割,結果落選。市長選舉方面,柯文哲只贏了3千多票,贏得這麼驚險,清楚地說明,假使時代力在台北市全力挺蔡英文的話,柯文哲肯定落選,而時代力量也將像新北、台中市一樣逃不過全軍覆沒的下場。另外,最奇怪的是邱顯智領軍的桃、竹三縣市,柯和蔡關係既都不強調切割也不拉攏,結果選得意外地好,當選了6席。

市長選舉柯文哲只贏了3千多票,假使時代力在台北市全力挺蔡英文的話,柯文哲肯定落選,而時代力量也將像新北、台中市一樣逃不過全軍覆沒的下場。(本報資料照)

短短幾年,才3次選舉,時力、柯、民進黨在選舉間的分分合合竟糾纏出那麼多、那麼複雜的關係,以致於現在回顧,無論從價值理念上或選舉的現實利益上,都很難整理出時代力量到底是和柯合作有利、還是和蔡合作有利的結論。於是很自然的,時代力量無論領導的立委或底層民眾因為2020選舉而分裂成勢均力敵的兩方。面對2020選舉,任哪個明星領袖都做不到「籤一貼,每個動作都一致」讓所有的群眾一起跟隨,黨中央跟著無法定調,提名政策亂成一團,竟然走到林昶佐退黨的地步,情勢真是嚴峻無比。

五、柯文哲可以有恃無恐?錯了!

那麼另一造的柯文哲情況又是怎樣?

講到林飛帆從時代力量投向民進黨,可能會造成柯文哲青年票的流失時,柯文哲不顧惜姿勢地嗆聲,不要幻想像「湘西趕屍」,籤一貼,每個動作都一致,沒有辦法。到了林昶佐、洪慈庸、黃捷、林飛帆一個個表態支持蔡英文,被問和蔡英文的對立已經沒有轉緩空間的黃國昌的關係時,柯文哲又嗆聲,時代力量民眾有70%支持他,若出現30%不支持,也沒辦法。柯這句話正好講在柯文哲8日組黨前夕,緊接著組黨消息公開,時代力量成員群眾,不管是挺蔡挺柯,聽了不會胸如鎚擊恐怕很難。

然而,柯文哲真的可以有恃無恐地認為時代力量群眾70%支持他是跑不掉的嗎?

tvbs曾調查,民眾有64%支持柯當總統,和柯講的差不多,而支持蔡的只有可憐的21%,這似乎就是柯文哲講話大聲的依據了。只是這已經是過時的依據,時代群眾對於柯文哲的支持從今年2月到5月逐步下降,對蔡英文半年來支持緩緩上升,到了6月,一個月間蔡英文得到的時力群眾支持突然飛升到53%,而柯掉到42%,蔡領先11%!7月變化稍稍回穏,兩人差距縮小,但蔡仍然以47%比45%領先柯。 如果依台灣民意基金會調查,7月雙方差距還要很大,是蔡56%柯22%。

圖時代力量對柯、蔡、藍總統選舉支持度走勢圖。(來源:tvbs)

基本上,時代力量民眾對柯文哲的支持年初開始了持續半年的下滑,到了7月才初步止跌,和蔡英文則從高達3倍,不可思議的領先而達到了如今雙方拉平但略為落後之局。

表面上看來,既然時代力量民眾支持蔡和支持柯比例上勢均力敵,但是民進黨家大業大,在更多立委選區擁有取得席位實力,若做得到禮讓足夠的席位,對時代力量很實惠,這是時力和民進黨合作比較有利的一面,但是邏輯上可行,現實上不易;另一方面,依tvbs調查,如果蔡、柯、郭、韓4人一起角逐總統位置時,時代力量民眾對他們的的支持分別是蔡37%、柯37%、郭21%、韓4%。這又指出一旦柯、郭合作,郭固然有機會可以從蔡那邊拉回相當多的時力民眾,也有利於時代力量原有群眾基礎的重新鞏固,但這在林昶佐退黨衝撃後,黨中央做出選擇時,在蔡柯間中立都不易,更不用說挺柯了。

走到這裡,時代力量真是舉步維艱。

回過來看柯文哲。柯要靠郭台銘合作,兩人在時力的支持上才有37%+21%=58%,才能勉強回到58%,距離柯說的70%仍然有相當距離。這顯示他對時力民眾的吸引力和過去已經薄弱到可以的地步了。在這樣的趨勢下,他還要進行組黨,勢必和民進黨一樣,和時代力量的黨幹部和忠誠黨員間不可避免的形成緊張關係。

短短幾年,才3次選舉,時力、柯、民進黨在選舉間的分分合合竟糾纏出那麼多、那麼複雜的關係,以致於現在回顧,無論從價值理念上或選舉的現實利益上都很難整理出時代力量到底是和柯合作有利、還是和蔡合作有利的結論。(本報資料照)

畢竟,"party"自"part"演化而來,本來就是部分、劃分的意思。

既然是部分、又是劃分,就有界線,有了界線,黨和黨間就有緊張,吊詭的是,和這種緊張相伴隨而來的競爭正是政黨存在的價值所在。現在柯文哲又要組黨又不放棄跨黨派,等於既劃了線又說這條線並不存在,邏輯怪到不行。

為了解決這一個既有界限又沒有界限的矛盾,更細的講,達到既和不同黨領袖緊張又能拉攏對手的群眾甚至幹部的目的,柯文哲很別開生面,說他要組織的政黨,是黨員可以擁有跨黨身份的「柔性政黨」。這行得通嗎?

時代力量群眾對他的支持已經每個月每個月持續下降達半年而被蔡英文超越了,他居然不知不覺地說70%的時代力量群眾支持他,連這麼嚴重的支持流失的危機都沒發現,更不用說找到危機發生的原因並把巨量流失的支持者找回來的方法了。這一個群眾流失的根本問題不解決,就進行組黨,固然或許對整個政壇衝擊效應巨大,但是這個黨的群眾基礎會OK嗎?大家正拭目以待這位自稱亞斯柏格症的大醫師怎樣運作他發明的這一個怪到不行的新政黨。

大家也同時在看轟轟烈烈的太陽花之子,曾經滿載進步人士的祝福和期待的時代力量,看他怎樣處理群眾和立委挺蔡挺柯或反蔡居然都勢均力敵,並上層下層互相呼應,形成結構性矛盾的僵局。如今林昶佐退黨毫無疑問的産生了巨大的壓力,整個黨上下恐怕還要向蔡的方向移動,挺柯文哲的將進一步弱化。

局勢如此詭譎,令人摒息。

註:

1. 當時很奇怪,拉攏的有一些明明深藍色彩的宋家軍,卻以白號召,顯然民眾並不買帳。而其時間正在反中色彩濃厚得太陽花餘威強烈之下,向選民硬塞宋家軍更是不合時宜。

2. 雖然期間有林義雄替人爭立委提名,鬧了一陣,但只算是無傷大局的小插曲。

3. 更麻煩的是時代力量本身立委之間對於激進與否,路線爭議迄未得到共識。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