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波斯灣與黑海的百年政治

百年來,黑海與波斯灣的情勢經歷過了諸多變化,其中的主導角色也有很大的不同,但相互競爭的性質卻沒有太大的改變,各方都在想辦法防守與進攻。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波斯灣(Persian Gulf)與黑海(Black Sea)是西亞地區一南一北的重要海域,自19世紀以來俄國與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糾纏於黑海,而英國勢力籠罩在波斯灣與印度,兩強在這區域間的競爭稱為「大賽局」(Great Game),延續到20世紀。近期新聞報導美國與伊朗的關係緊張,可能掀起波斯灣戰火。而日前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表示:「德黑蘭(Tehran)與華盛頓(Washington)的衝突令人擔憂,因為就在我們的鄰近地區」,他希望美國與伊朗維持「低盪」(détente)關係。

「低盪」指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與蘇俄之間較為和緩的狀態,只是普丁的喊話是否能達到目的?就不得而知。

黑海地圖。(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一百年前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法國、俄國為同陣營的盟友,共同對抗德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當1914年11月鄂圖曼加入德國陣營後,戰場隨即擴大到西亞地區。俄國在黑海地區本來就有具有優勢,英國則是在波斯灣,而且在20世紀初德國勢力強大之際,英俄都有放下競爭與歧見的共識,專注對抗德國。於是,英法俄三國在1915年3月達成《君士坦丁堡協議》(Constantinople Agreement),同意讓俄國獨霸黑海,英法則掌控兩河流域(Mesopotamia)與敘利亞(Syria)地區。1917年11月,俄國爆發蘇維埃(Soviet)革命,領導人列寧(Vladimir Lenin)宣布退出戰場,隨後鄂圖曼雖然戰敗,伊斯坦堡(Istanbul)被英法等戰勝國佔領,但凱末爾(Mustafa Kemal)的出現,阻擋了戰勝國要主導黑海局勢的野心。

不過,英國在波斯灣地區還是相當具有優勢,而且當時印度也仍是殖民地,以致於英國並不需要考慮其他國家的意見,便可獨霸西亞與南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與蘇俄在1941年9月佔領伊朗,目的是為了避免德國勢力的滲透。但在戰爭結束之後,蘇俄不願意自伊朗西北方的亞塞拜然省(Province of Azerbaijan)撤軍,致使伊朗於1946年1月底向聯合國(United Nations)控告蘇俄侵佔領土。此時英國氣勢已衰,美國在「伊朗控蘇案」中不斷要求蘇俄撤軍,形成美蘇對峙的情勢。有些學者認為,伊朗的亞塞拜然問題就是冷戰的起源。而1947年蘇俄試圖重回黑海,對土耳其施壓要求共享黑海管轄權,致使美國以「杜魯門主義」(Truman Doctrine)回敬,宣示要用金錢與武力支持土耳其,也一改美國過去從未處理西亞事務的外交政策。自此,黑海與波斯灣局勢形成新的「大賽局」,而且其主導角色由俄國換成了蘇俄,英國換成了美國。

英俄在黑海與波斯灣的競爭稱為「大賽局」,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到了1947年蘇俄試圖重回黑海,對土耳其施壓要求共享黑海管轄權,致使美國以「杜魯門主義」回敬,也一改美國過去從未處理西亞事務的外交政策。自此,黑海與波斯灣局勢形成新的「大賽局」,而主導角色成了蘇聯與美國。(圖:網路)

在反共的氣氛之下,伊朗與土耳其都因蘇俄的壓力,於是紛紛加入了西方陣營之中。但日後土耳其與伊朗各自的發展,讓美蘇兩強很難完全掌握黑海與波斯灣。例如1962年10月的古巴危機(Cuban Missile Crisis),最後蘇俄撤除在古巴的導彈,條件是美國也必須撤除在土耳其部署的導彈。這使得土耳其雖仍需防範蘇俄,卻與美國拉開距離。1979年伊朗革命,宗教人士何梅尼(Ayatollah Khomeini)組成了持反美立場的新政府,美國被迫離開伊朗。此外,1979年12月蘇俄攻打阿富汗,使得美國在1980年1月推出「卡特主義」(Carter Doctrine),其重點就是要保護波斯灣地區的安全。伊朗不再是美國盟友、阿富汗受到蘇俄壓迫,而且在1980年9月還爆發伊朗與伊拉克的兩伊戰爭(Iran-Iraq War),在在使得美國必須要關注波斯灣區域,免得有任何一個漏洞出現,美國在西亞地區不僅少掉盟友、還失去影響力。

美蘇冷戰雖在70年代出現「低盪」的和緩關係,但80年代對峙氣氛卻再度升高。只是,蘇俄在1991年解體之後,美國就登上了世界單一霸權的地位。無論波斯灣或者黑海,就算該區的國家選擇不與美國親近,但美國若真要插手西亞這兩個海域,也不必再看其他強權的臉色。這與1917年蘇俄退出一戰戰場後,讓英國在西亞地區一方獨霸的景象頗為類似。時任美國總統的柯林頓(Bill Clinton)也就這樣享有超高人氣,即使遭到彈劾、即使與助理有不軌的醜聞,似乎都難以撼動他的聲望。

1979年12月蘇俄攻打阿富汗,使得美國在1980年1月推出「卡特主義」,其重點就是要保護波斯灣地區的安全。(Bunk History)

然而,在21世紀普丁主導的俄羅斯逐漸崛起。跟美國比較起來,普丁的俄羅斯反而較像是個友善的角色,與土耳其、伊朗都形成合作關係,尤其土伊兩國都不是美國同路人,俄羅斯反而又成為美國在黑海與波斯灣的對手,只是整個情勢卻與冷戰時期完全相反。美國自90年代養成獨霸「陋習」後,已經有一段不需要與其他強權協調的時間,此時要讓其決策者考量別國立場、從獨霸的美夢中清醒,應該是不可能的任務了。百年來,黑海與波斯灣的情勢經歷過了諸多變化,其中的主導角色也有很大的不同,但相互競爭的性質卻沒有太大的改變,各方都在想辦法防守與進攻。

於是,近期美國不斷敵對伊朗,雖然這是自1979年以來的立場,但因為前任總統歐巴馬(Barak Obama)與歐洲國家對伊朗簽署的核協議,讓世人以為一切對峙情況都將落幕,使得現在的局勢堪憂。普丁當然關注波斯灣的發展,畢竟土耳其才剛購買了俄羅斯的武器,土俄於黑海地區達到穩定友好的狀態,此時若南方的波斯灣發生動盪,勢必波及黑海局勢,俄土若要協助伊朗,必然也會對這兩國政局造成莫大的影響。

普丁希望美伊達成「低盪」狀態,並不代表他權充和事佬,背後其實有不樂見情況惡化不利於己的意涵。1980年美國有「卡特主義」誓言要保護波斯灣安全,此時是否會有「普丁主義」來定義俄羅斯從黑海到波斯灣的地位,成為觀察西亞兩個海域動態的新面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