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瞭望之窗》美國貿易戰進入攤牌階段,台灣準備好了嗎?

美中貿易戰對台灣的正面影響包括第三國轉單效應、供應鏈組裝廠遷入、台商回台設廠以及投資資金的回流。負面效應則包括對中國中間財出口的不穩定,以及受到日本或中國等國出口移轉或傾銷到台灣所造成的市場破壞。如何協助台商分散風險與彌補出口下滑可能造成的傷害,是政府的當務之急。

托克維爾

美中貿易戰的「暫時休兵期」進入關鍵談判階段,這個月初華府與北京進行副部長層級的協商,會後並無具體進展。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賴海哲表示,中國未能承諾進行相關的「結構性改革」,包括嚴肅解決強迫外資技術移轉、智慧違反財產權、補貼國營企業等,美國不排除在3月2日的大限之後,維持原本調高課稅的決定。本月底中國副總理劉鶴將率領團隊前往華府,與美國總統川普指定的談判代表賴海哲直接攤牌。

這段貿易戰的「休兵」係去年12月初,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會晤時達成的共識。雙方同意將原本美國於今年元月一日開始,針對價值2,000億美金的中國輸美產品提高課稅,由原本的10%增加到25%。有人解讀,當時川、習兩人各自面對內部經濟與股市壓力,再加上聖誕節和中國農曆年節將至,決定暫時緩和氣氛,尋求各自給對方下台階的機會。

儘管在這段期間,雙方談判並無具體進展,但川普仍不時透過「推特」放話,表示和中國的貿易磋商進展「非常順利」,但對於傳出華府考慮取消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的關稅一說,川普也嚴正否認。最新消息則是美國正推動「定期評估」中國履行貿易改革承諾的進展,做為協議的條件之一。川普打出賴海哲這張「黑臉」,自己則扮演「白臉」。習近平則是釋放口惠,表示願意大量採購美國農產品與能源,甚至減低美國汽車進口中國關稅。雙方爾虞我詐,暗中較勁不斷。

本月底中國副總理劉鶴將率領團隊前往華府,與美國總統川普指定的談判代表賴海哲直接攤牌。(REUTERS)

無論外界如何捕風捉影,美中貿易戰已經對台商在中國的營運造成衝擊,這是不爭的事實。這段90天的休兵期,更加速包括台商、乃至中資快速遷離中國、尋求替代市場的趨勢,最近越南和柬埔寨就湧進大量台商與中資。

實際上,台商在因應美中貿易戰的不確定性因素上,早已展開自力救濟。由於美國對中國輸美產品提高關稅,削弱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供應商多自能自行吸收關稅造成的利潤損失。

另一方面,美中貿易戰的加溫,也產生若干正負作用。一是為規避中國進口產品的高關稅,美國進口商改將訂轉往其他第三國,或是要求出口商從中國以外的第三國出貨,形成所謂「轉單效應」。部分較有遠見、且早已佈局東南亞市場的台商就從中獲利。而原本產品原產地標示為中國的企業,為了減少損失,也選擇先出口到第三地,再出口到美國的措施,形成所謂「轉口貿易現象」。此一現象在越南和台灣已經出現,政府也採取因應措施,防止此類第三國轉口貿易的發生。

川普打出賴海哲這張「黑臉」,自己則扮演「白臉」。(AP)

更特別的是,美國對中國產品提高課稅,也讓中國產品轉銷到其他國家,進而影響到其他國家原本要出口到中國的產品。這些產品轉向其他市場,造成所謂「轉向效果」。這種出口移轉也容易造成對當地市場價格的惡性競爭與破壞。

台商投資中國市場的金額與家數,在過去幾年就緩步衰退,這並不必然與近一年前才開啟的美中貿易戰有關,比較是經貿投資的自然演進過程。畢竟中國經濟發展也面臨轉型,工資上漲、環保要求更趨嚴格,台商開始思考轉移陣地,或者採取「避險」策略誠屬正常,美中貿易戰只是加速此一結構的調整。

由於台灣對中國出口產品有近八成屬於中間財,這些中間財出口到中國,經過再加工製造與組裝後,部份產品輸出美國,形成台美中緊密的產業供應鏈。如今的發展讓對美出口的轉單效應轉到第三國,連帶也影響台灣對中國中間財的出口移轉到第三國,導致全球供應鏈的重組。

從迄今美國對中國提出的增稅清單來看,目前美國對2,000億中國輸美產品課徵10%關稅,而且生產商、通路商乃至消費者的轉嫁,可共同分擔成本,加上手機與手提電腦設備目仍被排除在清單之外,短期的衝擊不若想像中來得大,但若是美中談判局,川普政府決定提高課稅到25%,並擴大對消費性電子產品與電機設備的範圍,那對台商就是巨大惡夢。因而對尚未進行分散風險的台商而言,勒緊褲帶、減少成本、增加自動化設備仍是主要因應作法。若要思考回流台灣或是轉移陣地到東南亞,茲事體大,而且現在資金要抽離中國也有實際上的困難。

手機與手提電腦設備目仍被排除在清單之外,短期的衝擊不若想像中來得大,但若是美中談判局,川普政府決定提高課稅到25%,並擴大對消費性電子產品與電機設備的範圍,那對台商就是巨大惡夢。(AFP)

整體而言,美中貿易戰對台灣的正面影響包括第三國轉單效應、供應鏈組裝廠遷入、台商回台設廠以及投資資金的回流。負面效應則包括對中國中間財出口的不穩定,以及受到日本或中國等國出口移轉或傾銷到台灣所造成的市場破壞。對東協與南亞等第三國,或是在此區域內已有投資設廠的台商企業,則具有轉單效益。

台灣政府刻正全面因應在中國台商可能的選擇。如果台商選擇回流台灣,解決「五缺」問題將是當務之急。但對於以製造業為主的中小型台商,由於對廉價工資的需求,回台或許並非首選,外移東南亞或南亞較屬優先考量。這部分台灣政府可藉由過去在東南亞累積的經貿基礎,再加上過去兩年推動「新南向政策」建立的新人脈,來助台商分散風險。

對於以科技產業為主的台商,政府可經由提供優惠稅率、協助取得外勞,以及結合現階段台灣政府鎖定的五加二創新產業,形成較強的誘因。此外,隨著美中貿易戰擴大,全球經濟成長可能遲緩,台灣也應加速擴大內需來彌補出口可能下滑的傷害。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