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南亞觀察》印度留學甘苦談:一個台灣女生在尼赫魯大學的生活點滴

看一個臺灣女孩子隻身前往印度留學的過程中碰到多少荊棘阻礙,看她如何在充滿三個傻瓜的鬼才名校,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越挫越勇,積極面對生命中這一條不平凡的旅程。

陳宛郁

這次介紹的,是台灣第一位前往印度攻讀國際關係博士學位的勇敢女生─林筱甄,1989 年生於宜蘭縣,現為印度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畢業後便決定投入印度研究。讀者將可從本文中看到一個臺灣女孩子隻身前往印度留學的過程中碰到多少荊棘阻礙,看她如何在充滿三個傻瓜的鬼才名校,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越挫越勇,積極面對生命中這一條不平凡的旅程。

校園內之尼赫魯銅像。

問:當初促使你前往印度攻讀博士班的動機為何?

答:報考大學時覺得中國是未來主要的市場,所以選擇從事中國大陸研究,但一兩年後便有一窩蜂的學生紛紛前往中國尋找機會,於是開始思考必須另闢新路,走一條不同的路。相較於中國之外另一個崛起的強權是印度,在就讀國防大學時期曾與謝鋼(Srikanth Kondapalli)教授、狄伯杰(Bali Deepak)教授、鄭嘉賓(Jabin T Jacob)博士等印度學者進行交流,於是在 2012 年毅然決然前往印度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攻讀博士。

謝鋼教授(左)蒞臨 102 年中華民國雙十國慶與林筱甄(右)合影留念

問:印度博士班的學制和台灣最大的差異為何?

答:印度博士班入學管道分為 M.Phil/Ph.D. 和 Direct Ph.D.。M.Phil/Ph.D.指的是研究所畢業後,若沒有在任何研究機構實習兩年以上的經驗,必須先就讀兩年的 M.Phil(印度稱副博士),包含修習一年 18 個學分和撰寫一篇 M.Phil 論文,取得 M.Phil 學位後繼續攻讀博士;Direct Ph.D.(直升博士)通常於第一學期被要求出席一些課程,但不需參加期末考試,第二學期可開始申請提出研究計畫口試,修業年限普遍為 4-5 年。

我因為是應屆畢業生,所以規定必須由 M.Phil 管道入學。在尼赫魯大學校園裡也發現,印度政府格外照顧公立學校高等教育的學生,小從一個隨身碟到列表機,學生都可以拿著收據向學校申請到政府的補助,普遍來說,尼赫魯大學的印度學生都領有獎學金,而且註冊費也只要盧比 192 塊錢。

與 M. Phil 課程同學合影

問:印度尼赫魯大學的國際關係學院發展現況如何?

答:國際關係學院成立於 1955 年,是校園裡歷史最悠久的學院,堪稱印度國際關係研究的首府學院。包含非洲研究、歐洲研究、南亞研究等 13 個研究中心。其中東亞研究中心還設置了中國研究部門、日本研究部門、以及之後增設的韓國研究部門,目前總計約有 80 位學生(含副博士及博士生),8 位專任教授。

國際關係學院。

地下室餐廳

東亞研究中心

問:目前尼赫魯大學外國學生的分配狀況?

答:以中國及韓國學生佔多數,當然還有些來自歐洲、非洲等其他國家的學生。惟中國學生普遍不將印度視為最後學歷首選,而以歐美國家為第一志願,許多中國學生將印度視為跳板,所以在學士、碩士階段到印度就學,即便分發到的是非第一志願的科系,仍願意到印度學習,待日後有機會再前往歐美國家深造。有趣的是,有些中國學生認為除了印度外,進入歐美國家就讀的其他跳板為以色列,甚至是台灣。

尼赫魯大學一景。

問:印度博班上課的方式與學生的互動程度?

答:M.Phil 的課程透過考試的方式(佔 50%)來評量成績,課堂作業(Assignment)、期末報告(Term paper)、課堂表現、出席率佔總成績的 50%。課堂上非常重視發言的踴躍性,一學期約修 9 學分(三門課)。比較特別的是,即使只有三門課,我在 M.Phil 的課程基本上從週一排到週五、甚至週六!因為對印度老師而言,3 學分課程不等於 3 個小時,而是依照老師上課擬訂的課綱來授課,所以會有不斷加課的情形出現,有些課程每次至少上 4 小時,一個禮拜三堂。

比起台灣的學術環境,印度教授的薪資並不算高,但對於教學卻非常認真,每位教授都像本活字典,他們善於掌握數據和資訊,有時我提出一個問題,教授便能馬上告訴我某位作者的某本書有此類相關的研究;印度生則對國際關係理論非常熟稔、倒背如流,在課程討論的過程中可以觀察到他們的思緒靈活、邏輯清晰、更有一套清楚地辯證法(雖然有時過於滔滔不絕),也因為尼赫魯大學學生來自各地翹楚,因此經常申請到國外名校(如: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就學習方式而言,印度生偏好針對特定作者或書籍進行分析,東方國家的學生則擅長統整及比較,或許因為教授同樣來自印度,我們所熟悉的學習方式有時顯得不夠適用。

問: 那麼中國研究部門目前所用的教材側重於哪些面向?

答: 因為課程設計的關係,教材側重於 1840-1949 年代和後毛澤東時期的研究,加上教授過去的背景(許多教授曾赴中國大陸研究多年),導致他們較為關注中國過去的歷史發展(文革)和黨史研究,或者是針對中國農業、農民工、女性社會地位、人口移動的研究。只有少數老師(如謝鋼教授)因研究中國外交政策,講授的教材較貼近現代,也因此有印度「中國通」、「中國軍事研究專家」之美譽。所以從謝鋼教授的言論中,時常可以發現印度人口中的中國和我們耳濡目染的兩岸關係是截然不同的,這和我學生時期在陸委會所接觸到的中國有很大的出入。不過也因為來到印度求學,我才體會到在印度人眼裡,某些時候,台灣等於香港也等於西藏,是同樣的議題。

問: 依你的經驗,印度國內目前對中國現況的瞭解程度和抱持的態度為何?

答: 印度對中國大陸的想法我無法妄下定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至少沒有印巴關係緊張。在課堂上因為同時有中國學生和西藏學生,因此在討論中國內部問題時難免有所保留,中國學生在談論主權議題上也較為低調,相反的西藏學生比較高談闊論,凡是有來自中國的學者到印度演講,在 Q&A 時一定會有西藏學生起身提出西藏自治的問題。事實上,印度學生並不了解中國,他們渴望從中國學生身上擷取到更多有用的資訊,甚至領導人的態度,所以經常在課堂上窮追猛打地追問中國學生此類問題,有時中國學生一時回答不出問題來,還會惹惱了印度學生。

問: 尼赫魯大學國際學術交流的情況如何?

答: 國際關係學院為印度知名的學術單位,經常舉辦國際性的研討會,也常有政治性的活動如各國大使蒞臨演講、日本天皇拜會尼赫魯大學校園等等。學術交流的議題也非常多元,對於中國議題研究,印度人往往先聯想到的是中印領土爭議,相對的,也很關切台灣的釣魚台問題。

問: 印度博班指導教授的選擇方式與台灣有何差異?

答: 印度採英國師徒制,一般博士生在入學前就會找好指導教授,不同於台灣的是,指導教授往往在口試當下才提出他的意見,有時學生把擬好的研究計畫書交給指導教授,隔沒幾天就安排口試了!直到口試時才知道指導教授及口試委員提出的建議。

問: 印度的行政效率如何?

答: 唉~我第一學期到學校報到,就耗費了一個禮拜才完成註冊,排課表也得花一個月,光是銀行開戶就整整三個月,其中還曾經放棄過一次…。剛開始到學校報到時,因為步驟非常繁冗,每個地方都大排長龍,而整個註冊流程大約得經過十個承辦人的簽名,加上排隊和承辦人員的 Tea Time,有時一個步驟就得耗上大半天。最長一次的排隊經驗是在外國人登記辦事處(FRRO),當時排了整整八個小時。也因為印度很多手續都是手寫,所以時常出現筆誤的情形,最離譜的是當時我的錄取通知單一度誤寄到中國大使館。

問: 印度的實際狀況和妳在印度的心得?

答: 在申請尼赫魯大學的同時,發現台灣在學術上對印度仍處於摸索階段,學著如何與印度人溝通和建立互信的基礎。我在申請學校的時候遇見很多問題,便試著透過 E-mail 和越洋電話的方式和學校聯繫,然而即便是行政大樓也沒有收 Mail 的習慣,學校網頁提供的電話號碼更從來沒有接通過。於是我轉而向駐印度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詢問相關的問題,很可惜地,包括教育文化組(教育部)也對尼赫魯大學的認識很有限,彷彿像個 New Land。

真正讓我感受到印度生活不易的是入住學校宿舍之後。實際體驗印度才感受到比想像中的更加震撼!第一次拿到國際學生宿舍,同學知情後便告訴我申請到「單人房」有多麼幸運,但當我走進宿舍的瞬間也愣住了,昏暗狹窄的走廊堆滿垃圾和食用過的碗盤、牆壁充滿壁癌、窗戶被雜亂的水管抵住而無法敞開、共用的洗澡間必須自己準備水桶、水瓢盥洗…。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識到未來必須在這個地方長期生活,「我不是一個體驗者,而是一個沒有退路的進行者。」

學校唯一的女生單人宿舍 YAMUNA HOSTEL

生活的匱乏讓我筋疲力盡,每當坐到書桌前開始念書時,已是深夜,加上印度生的學習態度非常認真,讀到凌晨 2、3 點是一種常態。而德里房租又貴得嚇人,剛開始我試著到外面租房子,但自始至尾看到的都是貧民窟。尤其印度人看到外國臉孔總會敲上一筆,曾經房屋仲介帶我看一間 30,000 盧比(當時約 18,000 台幣)的雅房,約十坪左右,竟是在垃圾堆中的豬圈頂樓,那次之後我便放棄了租房的念頭。

申請宿舍的先決條件-反罷凌聲明書

2013 年 9 月,我面臨最大的考驗─感染登革熱。病毒的猛烈讓我面對課業壓力和生命受到威脅的兩難,只能虛弱地躺在病床上看著日出日落,無能為力。住院治療給的幾乎不是照顧,更多的是折磨,所有人都勸我放棄印度!慶幸的是,在印度這段時間我學會和自己對話,「人總是會在瀕臨崩潰的時候大徹大悟地詰問自己追求的價值,身體會有它(自己)的聲音,就怕你忽視它的存在。」過去面臨的種種挑戰在最後一刻發揮啟發性的作用,百鍊成鋼。

(一年一度的宿舍之夜 Hostel Night)

很可惜的,我始終無法放膽甚至帶著幽默的方式去認識印度這個地方,身為一個女性是我體驗印度最大的弱勢。包括出門都得比別人考量得多一些(穿著、時間、地點…),曾經在我最虛弱的時候碰上被 Auto 司機勒索,讓我對這裡的人性相當失望,所以常告誡旅印的朋友可能會經歷三個階段:剛開始看到路邊的遊民會覺得「可憐」,過一陣子跟當地人交涉幾次有被騙的經驗後會覺得印度人很「可惡」,再多些時日對於許多無法改變的社會問題而愛莫能助則感到「可悲」。

然而,即便印度有這麼多的缺點,仍無法阻攔人們去揭開神秘印度的面紗。有些人因為網路流傳恆河橫屍遍野的照片而對印度敬謝不敏,也有些人為了宗教信仰一生無論如何都要到印度朝聖一番,也有人如我曾經在這裡受盡挫敗而找到自我。無論如何,每個人的際遇都不盡相同,捕捉到的都是部分的面向,但可別像瞎子摸象急著為這個國家斷下定論。因為所有的故事都在這裡上演著,就像恆河孕育出的萬物百態,生生不息。

2013-14 學生會聯盟選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南亞觀察 【採訪特稿】印度留學甘苦談:一個台灣女生在尼赫魯大學的生活點滴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