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死刑就能遏止家暴虐童嗎?

◎邵俐嘉

肉圓家暴、台南虐童案,讓人拳頭硬了、不捨和心疼,支持重罰,但與其討論怎麼罰、要不要唯一死刑,或牽扯誰支持死刑就投誰,等要罰、送辣椒、包圍等,都為時已晚,重點是「怎麼防」!

筆者曾見過一件家暴案例,當被害人(小童)好不容易逃出家裡向鄰居求救,鄰居一開始收容,後來按奈不住追上來的施暴者在門外謾罵叫囂,又把被害人交出去,當時即便報警,警察也「清官難斷加家務事」,難以介入處理。所幸,1998年《家庭暴力防治法》制定,有婦幼專線(113)、可申請保護令等,才讓婦幼、兒少保護機制建立。

有機制,但落實了嗎?為什麼家暴、虐童事件仍然頻傳,第一線有沒有做好才是關鍵。日前台北某社區,傳出出租公寓住戶有家暴情形,警察也造訪多次,鄰居不堪其擾,最後,管委會決議請屋主不續租,並要求該住戶搬離,不曉得之前警政單位有沒有列管、有沒有和社政及教育單位橫向聯繫、有沒有定期或不定期家訪、該送醫的、送法院的,有沒有照程序走?像這樣一被趕走,會不會本來可能已建立的防護又斷了線。

減少家暴、虐童事件,落實第一線才是關鍵。(圖:網路)

很多父母都是孩子出生後才開始學習照顧教養小孩,從台南虐童致死案例來看,母親是一位少女,屬於未成年親職,一般成年父母都需要專家協助,更何況她是一位小媽媽,更需要被幫助。如果一開始從醫院端,她產檢、生產、小孩施打預防針過程中,醫院知道是小媽媽,主動通報社會局處、社福中心,將她納入社會安全網,再由民間社會福利機構、地方鄰里、社區一起勇敢的「多管閒事」提供小媽媽支持方案,或許就可能減少悲劇發生。

要有效補強兒少保護網,就要減少因貧窮、失業、藥物濫用、精神疾病、家庭關係破裂、人際關係障礙、未成年親職、繼親家庭、犯罪服刑等多重問題所造成的暴力、殺人、兒少虐待與疏忽、自殺等事件的發生。首先,建立以家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模式,扭轉過去以個人為中心的服務思維。其次,服務向前延伸到預防階段,及早辨識脆弱家庭與高風險家庭,補足過去只著重於家防體系,但前端(如醫院)預防門戶洞開,後端兒少保護體系吃緊的窘境。第三,重新建立公私部門的合作關係,公部門負責須公權力較高的脆弱家庭、高風險家庭、危機家庭介入,民間部門負責多元的家庭支持服務方案,補強預防家庭失功能的力道。第四,強化跨機關及機構之間整合,改善各單位或各方案各自為政。第五,簡化通報或求助受理窗口,提供連續服務,避免轉介過程中個案流失或只通報沒服務的弊病。最後,讓社會福利服務體系普及化,且要補足人力,減輕第一線人員的工作負荷。

去年九月,家扶基金會公布「弱勢兒少十年生活趨勢調查報告」發現:弱勢兒少有逾3成面臨情緒困擾,且自覺有睡眠困擾、感覺緊張不安、容易苦惱或動怒等比例,在2017年皆較2009年上升。心理諮商所所長也提出:「弱勢兒童因環境不利的因素容易身處高壓的狀態,在成長過程較一般兒少容易產生情緒困擾,而情緒的困擾容易造成記憶力退化或與壓力惡性循環而影響其學習動機或學習成就,或因情緒不佳造成人際互動能力較差(自卑退縮,或因憤世忌俗而造成攻擊),或可能更廣泛性的造成能力較差,而造成生涯發展的不利,無法有好的生涯發展而落入貧窮的循環。」 因此,唯一死刑就能治本嗎?肉體的傷好了,心裡的傷卻影響深遠,若受害者沒有社福機構協助或幫忙,甚至可能成為下一個施暴者。

希望大家在憤慨之餘,不要本末倒置,防患於未然才是對受害者常遠的好。

(台北市民、家有學子)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