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瞭望之窗》動盪的歐洲要何去何從?

德、英、法三國最近的國內動盪,共同特色是領導人都讓背離民心,社會更形分裂,這股民意的反撲也出現地域上的分野。後者尤其反映在英國「脫歐」與法國的增稅事件,其中又夾雜了「反建制」的國際潮流。一個因為內政不穩而充滿不確定性的歐洲究竟要何去何從,更對全球政、經、安全情勢帶來隱憂。

托克維爾

美國前眾議院院長歐尼爾(Tip O’Neill)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所有政治都是地方政治」(All politics is local),在最近幾個國家的政治情勢演變中獲得驗證,包括:執政的民進黨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遭受重大挫敗;德國總理梅克爾辭去執政的基民黨主席,為過去一連串選舉失利負責;英國首相梅伊面臨「脫歐」方案表決的國會重大分歧,險些被黨內不信任投票推翻下台;法國總統馬克宏強推課徵燃料稅,引發黃背心抗議風波,最後不得不道歉妥協;義大義面臨另一波歐元危機;西班牙也出現極右派政黨在地方選舉攻城掠地,少數執政的社會黨政府無法通過預算,可能面臨明年下台的命運。

更早幾年,歐洲政治受到接連國際重大事件的衝擊,出現數波危機,包括:希臘歐元危機、俄羅斯占領克里米亞與入侵烏克蘭、中東難民潮、恐怖主義攻擊等,其中若干事件也造成極右派勢力的崛起與串連,讓主要國家內政更加複雜化。

但最近歐洲政局的動盪,更多是來自內部政治的紛擾,尤其反映在全球化潮流下,內部貧富不均擴大,薪資長期停滯,年輕世代負擔沈重,以及相對剝奪感愈深等國內因素。前述幾個國家內部發生的變化,在議題主軸上不盡相同,但都具有類似的底層動能,就是多涉及經濟上的分配不公,導致文化、社群與區域的分裂,再加上執政者時而過於輕忽、有時太過傲慢,或是回應效率不彰,又或者受「假訊息」(Disinformation)之害,結果就是反對力量成功藉由社群媒體平台快速集結動員,執政政府反應不及與誤判情勢,導致領導者威信快速腐蝕。

梅克爾辭去基民黨主席,為過去一連串選舉失利負責;英國首相梅伊面臨「脫歐」方案表決的國會重大分歧,險些被黨內不信任投票推翻下台;法國總統馬克宏強推課徵燃料稅,引發黃背心抗議風波,最後不得不道歉妥協。(AFP)

德國、英國、法國這三個歐洲大國尤其如此。

有「鐵娘子」稱號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十月底宣布辭去基民黨黨魁一職後,理論上她的總理任期還可以做到2021年。而她屬意的接班人、基民黨秘書長克朗普凱倫鮑爾也在黨魁選舉中驚險獲勝,讓梅克爾暫時可以穩坐總理寶座。梅克爾在位13年的功過不一。經濟上她讓德國享有強韌的成長,失業率也降到兩德統一以來最低點。但經濟成長的背後,德國年輕世代也對梅克爾政府在處理人口老化與少子化造成的社會問題方面,表達失望。

但對基民黨更大的挑戰是,梅克爾在任期間,將基民黨往左傾,被視為中間偏左政黨,卻給極右派的「另類德國黨」藉著「反移民」議題搶占政治光譜右端,並且在短短幾年內崛起成為德國第三大黨。基民黨同時也面臨來自綠黨的挑戰,舉凡在廢核與同志婚姻權利等進步性議程方面,綠黨更能擄獲輕選民的心。

意識型態比梅克爾更保守的克朗普凱倫鮑爾是要將基民黨帶向左或右,又能否走出自己一條路,是最大的測試。

梅克爾屬意的接班人、基民黨秘書長克朗普凱倫鮑爾(左)在黨魁選舉中驚險獲勝,讓梅克爾暫時可以穩坐總理寶座。(REUTERS)

英國首相梅伊原訂12月11日要提付國會表決其與歐盟達成「脫歐」協議,卻在最後關頭打退堂鼓,延後了這場被認為會慘敗的投票,引發自家國會議員反彈,對她提起不信任投票。結果梅伊以三票之差驚險過關,但黨內如此壓倒性的反彈,以及英國民意對「脫歐」的轉變,讓梅伊形同陷入跛腳,下台之日已進入倒數計時階段,但「脫歐」任務卻仍尾大不掉。

兩年前的「脫歐」公投,在前首相卡麥隆誤判、「脫歐」民粹勢力煽動、世代差距以及說明不足的情況下,竟以52%對48%通過。卡麥隆下台負責,梅伊接下燙手山芋,兩年來與歐盟進行協商,最後與歐盟達成被視為折衷版、卻是兩面不討好的協議,結果引爆保守黨黨內內鬥。

「反脫歐」的民意翻轉,代議政治與公投的直接民主相互衝擊,也讓梅伊的處境進退維谷,英國政局前景黯淡。

「反脫歐」的民意翻轉,代議政治與公投的直接民主相互衝擊,也讓梅伊(左)的處境進退維谷,英國政局前景黯淡。(REUTERS)

而去年挾著超高人氣和39歲年紀贏得法國總統寶座、繼而拿下國會多數的馬克宏,一年多後卻面臨上任以來最大國內危機。一連四個週末、累積超過十萬人參加的「黃背心」示威抗議運動,在馬克宏一開始的敵視與忽略之下,擴大演變為基層民眾對他施政的全面性不滿。馬克宏為了推動氣候變遷與節能減碳,決定提高燃油稅,此舉讓市井小民積壓已久的怨氣宣洩而出。馬克宏也被多數民意視為與人民漸行漸遠,與富人為伍的領導人。幾天前他出面致歉,並做出若干讓步,但這把民意的怒火一旦被點燃,未來恐怕隨時會再爆發。馬克宏在外交事務上野心勃勃,有意取代梅克爾的地位,但若是國內支持度每況愈下,就算在國際事務上再有企圖心,恐怕下場也不會太好看。

一連四個週末、累積超過十萬人參加的「黃背心」示威抗議運動,在馬克宏一開始的敵視與忽略之下,擴大演變為基層民眾對他施政的全面性不滿。(AP)

德、英、法三國最近的國內動盪,共同特色是領導人都讓背離民心,社會更形分裂,這股民意的反撲也出現地域上的分野。後者尤其反映在英國「脫歐」與法國的增稅事件,其中又夾雜了「反建制」(Anti-establishment)的國際潮流,例如今年稍早的義大利國會選舉,極右派的「五星運動」(5 Star Movement)就在南義攻城掠地。另一右派政黨也在北義有所斬獲。這兩個新興政治勢力提出的經濟主張,都對現階段義大利脆弱的財政體質帶來衝擊。在西班牙,極右派的「維克斯運動」(Vox Movement)也在這個月的地方選舉囊括11%選票,執政的社會黨政府可能面臨明年提前舉行國會大選的挑戰。

正當主要歐洲國家都忙著處理國內議題,而過去幾年在歐洲外交事務上一言九鼎的梅克爾又即將隱退,面對美中貿易戰正酣,俄羅斯對烏克蘭蠢蠢欲動,中國「銳實力」和「一帶一路」也對中、東歐國家逐步滲透之際,一個因為內政不穩而充滿不確定性的歐洲究竟要何去何從,更對全球政、經、安全情勢帶來隱憂。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