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一路向南》印度人為什麼會講很多種語言?

印度的多語言政策不論是在保留印度當地語言或者強化國際競爭力上都有其貢獻。就保留印度當地語言而論,印度藉由正式的學校教育傳承及延續本土語言的生命。這種重視各地區母語教學的態度,不僅是平等對待所有印度當地語言,進而有助包容各種語言文化,正是對各語言使用族群的尊重。

董玉莉/印度尼赫魯大學博士候選人、方天賜/國立清華大學印度中心副主任

是否採用雙語教育的議題近來在國內引起頗多關注和討論,有些報導也引用印度作為比較例證。其實筆者在印度就讀時,也曾經問過指導教授有關印度雙語教學政策的問題。印象深刻的是,提問後立即受到印度教授指正。印度教授告訴我,印度沒有雙語教育政策,而是採用「多語」教育!事後回想,我身邊的印度同學確實大都會三種以上的語言。這樣的發展其來有自,值得一探究竟。

首先,印度的語言教學政策與其多語背景有關。根據2011的普查資料,印度有多達約19,500種的母語;一萬人以上所使用的母語則有121種。奇特的是,印度當前並無統一的國家語言,反而有高達22種的官方語言。其中,印地語(Hindi)是目前印度最多人口使用的語言,但僅約佔全印度人口的40%。筆者班上的同學來印度各地,就不一定會講流利的印地語。英語反而常成為彼此溝通的工具。

印度並無國家統一語言的多語現況當然可能造成一些溝通問題。來自西孟加拉省(West Bengal)的印度人以孟加拉語為主,當他穿越省界到了隔鄰的比哈爾(Bihar)省時,可能就會面對語言不通的窘境,因為當地的居民可能是以印地語為母語。一位出身北方的資深印度外交官就曾跟我們聊到,當年他考上公職後派到印度南部受訓,根本不知道當地人在說甚麼,連吃飯點餐都有問題。現今印度國會開議時,便常見議員戴起耳機,藉由即時翻譯才知它省議員的發言內容。

印度的語言教學政策與其多語背景有關。根據2011的普查資料,印度有多達約19,500種的母語;一萬人以上所使用的母語則有121種。(http://sachtimes.com/)

這種多語的環境造就了印度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但印度並不嫌其為繁瑣,反而重視各民族語言的傳承與教育。因此,多語教育成為印度獨立以來推廣的語言政策之一。印度政府更在2005 年進一步修正提出「三語言方案」(Three Language Formula),其主要內容為:

(一)一至五年級的學生在校學習的第一語言應為其母語或其地方性語言;(二)六年級開始,若在以印地語為主的省內,學生在校學習的第二語言應為英語或任何印度當代語言;若在以非印地語為主的省內,第二語言應為印地語或英語;(三) 六年級也開始學習第三語言。第三語言可為英語或任何印度當代語言,但不可與第二語言重複。

從上述條文不難看出,「三語言」政策希望學童先奠定母語或地方語的基礎後再學習第二語言。該方案所提到的第一語言指的就是在課堂中老師的授課語言,也就是學生的家庭使用語言。以學生最熟悉的語言進行教學活動與溝通,不僅可以減少因語言因素而產生的學習障礙,也能建立歸屬感並產生認同。至於第二語言方面,以印地語或英語為優先選擇,則是希望使其成為各地方之間的溝通媒介。

若進一步分析,印度的多語言政策不論是在保留印度當地語言或者強化國際競爭力上都有其貢獻。就保留印度當地語言而論,印度藉由正式的學校教育傳承及延續本土語言的生命。這種重視各地區母語教學的態度,不僅是平等對待所有印度當地語言,進而有助包容各種語言文化,正是對各語言使用族群的尊重。

在上述的語言政策中,英語雖非印度本土語言,也受到政府相當的重視,並將其納入初等教育體系中。印度東北Nagaland、Mizoram及Meghalaya幾省已將英語列為地方的官方語言,其他省份則多將英語定位為國小學童除了母語之外,另一個需要學習的重要語言。近年來,印度在一到五年級提供英語為第一語言的學校也有所增加。除了英國殖民的背景外,主要的考量便是著眼於英語的國際性,希望持續強化學子的英語能力,以便更容易與國際社會接軌。

多語的環境造就了印度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但印度並不嫌其為繁瑣,反而重視各民族語言的傳承與教育。(REUTERS)

目前印度使用英語的人口總數約為1億2500萬,其實只佔印度人口10%左右,但已是英國人口的兩倍。就人數來看,印度其實也不折不扣的英語大國。印度當地許多重要媒體也都是以英語為主,《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便是世界上發行量第一的英語報紙。印度的官方文書也多是以英語及印地語併呈。雖然印度人說英語的腔調及口音頗重,但從國際的托福測驗或多益成績來看,印度學子在亞洲國家中的英語能力多是名列前茅。英語能力也是印度軟體產業成功的要素之一。

印度將語言視為重要資產,故所有的本土語言都有保存的價值。當然,印度政府在保存與傳承少數語言方面,也面臨許多挑戰。一些偏鄉的少數族群的語言教學資源取得不易,相關師資與教材匱乏或經費短缺,使之無法透過正規的學校教育傳承。此外,一些家長考量英語重要性,可能選擇以英語為授課語言的私立學校就讀。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導致「三語言」政策在部分地區並非全面獲得落實,還需要印度當局持續努力。

在「三語言」政策中,「首重學童的母語教育,後重英語學習」的精神,其實值得台灣參考。許多研究都認為雙語者的認知能力優於單語者。印度政府自國小階段就規劃增強印度孩童的多語能力,同時也強化印度孩童的認知能力,對邏輯、理解、分析與歸納等能力都有極大的助益。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也許也可以在印度的語言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印度從2011年開始開放中學可以開設選修華語文課程,但其本身的華語師資不足,相關教材設計也不成熟。由於印度對於中國的孔子學院頗有疑懼,使得台灣成為印度華語教學的合理選項。教育部最近便剛訂定〈華語教師赴印度學校任教推廣實施計畫〉,鼓勵國內大專校院選送華語教師赴到印度姊妹校任教。在此背景下,若有合適的平台與機制,語言教育有可能成為台印彼此相互學習的教育合作項目。值得期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