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冷戰氛圍之下的葉門問題

從埃沙介入葉門問題,就顯見宗教並非內戰關鍵,尤其遜尼派的沙烏地協助什葉派的穆罕默德巴德爾,可見教派差異並非合作門檻,雙方的攜手建基在對手都是納賽爾之上。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南北葉門在20世紀下半葉的發展,為濃厚的美蘇冷戰氛圍所壟罩。1991年蘇聯瓦解,改變了國際局勢,同時西亞地區也出現劇烈的變動,使得原本主導葉門局勢的要角一一下場,影響了南北葉門走向統一之後的局面。葉門問題的發展,完全受到西亞與國際強權的箝制。

1955年,當英美主導的「中部公約組織」(Central Treaty Organisation)成立後,反英、反西方的埃及連同蘇聯,讓冷戰在西亞登場。過去北葉門向來是由伊瑪目(Imam)主導,不同於近現代已走西方共和路線的制度,1962年,伊瑪目阿賀馬德(Ahmad)去世後,其子穆罕默德巴德爾(Muhamed al-Badr)即位,立場為支持納賽爾的阿布杜薩拉勒上校(Colonel Abdul al-Sallal)試圖推翻長期以來所謂的「教長統治」政治型態,此時的納賽爾與敘利亞合併失敗,阿布杜薩拉勒遂成為納賽爾大力支持的對象。

同一時期,蘇聯在古巴危機(Cuba Crisis)中受到美國的壓力,於是將注意力轉向北葉門。9月,阿布杜薩拉勒在埃、蘇協助下,建立了阿拉伯葉門共和國(Yemen Arab Republic,下文仍稱「北葉門」)。而沙烏地承認穆罕默德巴德爾政權,協助他抵抗阿布杜薩拉勒,自此開啟北葉門多年內戰。從埃沙介入葉門問題,就顯見宗教並非內戰關鍵,尤其遜尼派的沙烏地協助什葉派的穆罕默德巴德爾,可見教派差異並非合作門檻,雙方的攜手建基在對手都是納賽爾之上。

左起:埃及總統納賽爾、穆罕默德巴德爾與敘利亞總統庫瓦特利攝於1958年,1962年伊瑪目阿賀馬德去世後,穆罕默德巴德爾即位。(維基共享)

只是,在國內不少反對勢力不認同共和政體的情況下,阿布杜薩拉勒的政權並不穩固,這反而掣肘了埃及軍隊在北葉門的行動。此外,沙烏地的西方盟友美國,在此時陷入越戰(Vietnam War)泥淖,時任的甘迺迪總統(John F. Kennedy)在分身乏術的情況下,只願扮演埃沙之間的和事佬,而且為了中斷埃及與蘇聯的關係,美國較傾向與納賽爾對話。幾年後的1967年6月5日阿拉伯與以色列戰爭爆發,大幅降低了埃及對於葉門的關注,也讓沙烏地鬆了一口氣,同時,更出人意料的是,這場戰爭只花了6天時間,埃及戰敗後,沙烏地便以高姿態要求埃及從葉門撤軍。

此時的英國也陷入南葉門的抗爭問題中。英國自二戰後國力衰退,在海外的影響力式微,1968年時終於同意南葉門獨立,隨後南葉門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South Yemen)建立。但在欠缺英國各項資源的情況下,南葉門陷入權力真空的窘境,於是蘇聯便在1970年趁隙而入,主導了具社會主義色彩的葉門民主共和國(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of Yemen,下文稱「南葉門」)成立。

其實早在60年代後期,埃及與蘇聯的關係已經不如幾年前來得契合,1970年接任總統的沙達特(Anwar Sadat)已展現出與美國合作的態勢。埃及對於南北葉門的影響力也不若以往,使得沙烏地得以拉攏北葉門,進而動搖南葉門社會主義的政權,然而,這卻開啟了一場南北葉門都想「統(ㄍㄢ、)一(ㄉㄧㄠ、)」對方的戰爭。沙烏地做為美國在西亞的盟友,等同是資本主義在西亞對抗社會主義的重要據點。當我們觀察今日沙烏地如何關注葉門問題時,也能見到沙國自上世紀起將勢力拓展至葉門的企圖,同時還有矢志將立場不同、會壞了一鍋粥的「老鼠屎」從阿拉伯半島上轟出去的意涵。

埃及對於南北葉門的影響力也不若以往,使得沙烏地得以拉攏北葉門,進而動搖南葉門社會主義的政權,然而,這卻開啟了一場南北葉門都想「統一」對方的戰爭。(Wall Street Journal)

然而,西亞局勢卻在此時出現極大變化:首先是南北葉門之間的對話,雙方在1972年的《開羅協議》(Cairo Agreement)中,同意合併成統一的國家。二是1973年埃及與以色列交戰再度失利,沙達特(Anwar Sadat)總統開始思考與以色列和談一事,1978年埃以與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會面。三是北葉門的薩利賀(Ali Abdullah Salih)新政府成立,在北方沙烏地虎視眈眈、甚至統一葉門的壓力下,認清時勢,了解到向美國靠攏才能生存下去。四是1979年的伊朗革命後,反美的宗教人士何梅尼(Ayatollah Khomeini)掌握政權,這個在二戰後一直是西方陣營的國家,轉向走上對抗西方之路。五是蘇聯在1979年發動對阿富汗戰爭,從此陷入無止盡的人財耗損,最後,1985年掌政的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決議停止對阿富汗的戰爭。六是1980年到1988年伊朗與伊拉克的兩伊戰爭,美國與伊拉克、沙烏地的軍事合作,將阿拉伯半島到兩河流域這片廣大的區域連結起來,使得葉門這個半島末端的小區域趨於邊緣化。

南北葉門情勢發展受到上述變動的影響,尤其是蘇聯不僅退出阿富汗,連帶對經營南葉門的關係也興趣缺缺,以致於在80年代後期,南北葉門的接觸越趨密切,甚至在1990年5月談成了「統一大業」。過去葉門地區因為英國的關係分裂,後又因冷戰對立。儘管90年的統一不盡然是你情我願,但此時南葉門的靠山蘇聯對抗美國的力道已大不如前,南葉門也無力單獨面對背後有美國支持的沙烏地與北葉門。

過去葉門地區因為英國的關係分裂,後又因冷戰對立。儘管90年的統一不盡然是你情我願,但此時南葉門的靠山蘇聯對抗美國的力道已大不如前,南葉門也無力單獨面對背後有美國支持的沙烏地與北葉門。(AP)

回顧這個區域的歷史,過去由英國扮演霸權角色,在英國勢力退出,冷戰開啟後,又歷經美蘇共享優勢的過渡時期,到了80年代後期成為美國獨霸的狀態。此後的沙烏地儼然美國在西亞的代言人,成為半島上的霸權,直到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國際局勢已完全由美國掌握了。

不過,葉門就算統一了又怎樣?過去南北葉門的各方勢力,難道會心甘情願接受一統狀態?鄰近的強權又怎麼可能完全不插手?1979年之後,伊朗與埃及的角色互換,前者原本與美國友好,後來轉變為反美國家,後者則是正好相反。同時因為伊朗的反美立場,使得伊朗與沙烏地走向對立,反而埃及與沙烏地關係趨於和緩。

於是,1979年後當葉門出現任何與美、沙兩國有關的風吹草動,就會看到伊朗站在對立的一面。但這些問題的癥結點都是政治利益,至於主流輿論關注的遜尼派與什葉派衝突,並非重點。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