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教育部人才跨國培育計畫裡的兩大誤謬

我只是個土博士

英國著名作家喬治˙歐威爾在其《動物農莊》(Animal Farm)裡曾說道:

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

拿這句用來嘲諷1940年代蘇聯史達林主義的金句來看待當前學術圈,也頗為貼切。

本月七日,教育部將二0一九年度「人文社會科學學術人才跨國培育計畫甄選簡章」發函予各大專院校。根據該函內容,該計畫目的在於「透過選送優秀學生赴國際知名大學進修,增進參與國際學術社群之機會,拓展全球視野」云云。如所周知,台灣高教資源長期向自然理工科學領域極端傾斜,這個鎖定人文社會領域人才的培育計畫,略有幾分「社會救助」意味,乍看之下值得鼓勵。理所當然,這個計畫背後是人文社會領域學者出的點子,但這個拿納稅人公帑支持的學生外國進修計畫,卻有兩大誤謬,反映出學術圈長期以來的歧視心態。

拿納稅人公帑支持的學生外國進修計畫,卻反映出學術圈長期以來的歧視心態。(本報資料照)

首先第一個誤謬,在於「歐美化等於國際化」。

該計畫簽約合作之所謂國際知名大學,實質上完全就是「歐美重點大學」。英語系國家僅美國、英國、加拿大,非英語系國家僅有法國、德國。在當代人文社會學術圈的底層學者群,「國際化不等於歐美化」已是常識中的常識。但是在教育部最新的計畫裡,背後出主意的學界層峰們,卻還是充滿解嚴前獨尊歐美的復古情懷,令人浩嘆。尤其計畫名稱為「國際知名大學」而非「歐美知名大學」,如此名實不符的計畫設計,已悖離計畫初衷甚遠。

其次,第二個誤謬在於「獨厚首都圈」。

該計畫申請期間為今年十月初至十月底,為配合計畫推動,教育部本月二十八日於台大社科院辦理說明會,僅此一場,錯過不再,完全漠視北北基桃首都圈外尚存在許多大專院校的現況。若進一步檢視今年度該計畫二十六位錄取者名單更可發現,其中二十四位學生全係來自於北部大學,其餘兩位則分別來自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尤其,一間台灣大學,就囊括十八位名額,將近七成。至於濁水溪以南學校,全部掛蛋。除了「天龍好棒棒」,吾人實在不知如何理性解釋這個名單分佈的極端偏差。更何況,從政府財政收支面角度來看,納稅義務人不分南北,大抵公平依其能力負擔納稅義務。這個計畫相關經費並非財團或教育部官員自掏腰包,而係來自於全國納稅人公帑,然執行結果卻明顯地偏厚首都圈人士,如此充滿歧視色彩的計畫執行,中南東部的人文社會學術圈又怎甘願、服氣?

(作者為大學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