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紐約地途》水患過後,需要的是汗水,不是口水

台灣地狹人稠,這次一個西南氣流所挾帶豐沛水量而帶來的暴雨造成南部城市嚴重的淹水與民眾財產損失。民眾有非常合理的原因質疑政府過去以來的治水成效,但或許民眾也必須了解一個現實是不論哪個政黨執政,未來人類無法抵抗的天然災害會越來越多。除了期待政府能做好預防災難發生的工程工事,災後有效率在最短時間復甦重建才是政府與民間應該多思考的方向。

NYDECO

紐約算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城市,因為地質結構穩固沒有地震的威脅,可以高樓林立。包括地鐵等地面以下的基礎建設,即使超過百年時間也鮮少發生重大坍塌意外。每年六月到十一月之間大西洋的颶風季節一大部分的颶風會往墨西哥灣移動,如果直接襲擊美國東岸,到了紐約地區通常已減弱到熱帶性低氣壓的威力,造成的衝擊相對較小。或許也因為如此,紐約客以往對於「防災」的概念是很薄弱的,多半會以暫時的不方便看待之,會做的準備就是到超市搶購食物,然後窩在溫暖舒適的家中,安排看幾場電影,等待風雨停歇。

紐約客其實防災觀念薄弱,不論是冬天的暴風雪還是秋天的颶風,囤積食物似乎是民眾唯一會做的準備工作。(圖:作者提供)

2012年的十月二十九日相當於中度颱風的颶風珊迪在紐澤西州南部的大西洋城附近登陸,又適逢滿月大潮,直徑超過九百英里的暴風圈不僅重創了美國東北沿海幾個州,紐約市可以說是遭逢史上最嚴重的水災。當時的災情包括了紐約市的土地有百分之十七是淹水的,淹水最深的地區達九英尺高。有一萬七千棟房子受到中度或嚴重損害,約兩百萬紐約客在颶風來襲期間經歷停電的狀況。共有43人因為颶風不幸罹難。布魯克林靠海的紅鉤區(Red Hook)和皇后區的洛克威半島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許多地區泡在兩三尺的海水中達三四天之久。

2012年珊迪颶風重創紐約市的紅鉤區和洛克威半島,部分地區淹水超過一個人身高數天之久(上圖為鐵捲門和旁邊磚牆的鹽分結晶的痕跡),造成民眾莫大的財物損失。(圖:作者提供)

大概太少這樣的受災經驗,颶風過後,上至聯邦政府的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物資援助程序緩慢,下至紐約地方政府的清理修繕毫無章法和電力公司在恢復供電方面的延宕,以及越來越低的氣溫,都讓災民苦不堪言。不過這個時候,紐約客不是罵政府治水無方,也不在乎政治人物是否有親自來勘災,而是真正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在政府相關單位真正動起來之前,就紛紛組成大大小小的民間志工團體,在社群媒體上號召親友民眾捐款和募集民生物資,幫助受災居民先度過難關。其中由「佔領華爾街」運動衍生出來的「佔領珊迪」組織成為當時在洛克威半島災區最有效率,貢獻最大的志工團體。

珊迪颶風過後,最先開始援助災區幫助災民重建的不是政府單位,而是民間志工團體。(圖:作者提供)

由美國退伍軍人組成,屬於全國性的Team Rubicon民間救難組織也進駐災區,提供抽水設備幫助受災戶排除淹水狀況,並以他們在軍隊中獲得的專長技能清理受損的房屋,做房屋內部拆除的工作以避免泡水部分開始長霉,影響居民健康。紐約這裡的亞裔青年也不落人後,由來自台灣的呂佳馨和香港的梁焯鋒等人在臉書上發起捐助紐約洛克威居民活動,得到一百多人的捐款響應,短短幾天內以募得的五六千元美金去購買大量民生物資,轉交給「佔領珊迪」組織發放給災民。更號召一群住在紐約地區的台港青年,直接來洛克威受災嚴重地區,在Team Rubicon的協助指導之下清理海砂淤積的街道,並且在幾個星期後的感恩節假期,再度來到「外洛克威(Far Rockaway)」 這個地區進行淹水房屋內部的清理拆除工作。

大紐約區的亞裔年輕人也投入災區援助重建工作,有募資購買民生物資,也幫助清除積水消退後留在街道上的海砂。(圖:作者提供)

這些都只是當時社群媒體上紐約地區無數個臨時發起的類似志工組織之一,他們重點不只是在募款,而是要實際走入災區,幫助水患後的重建工作。更有熱心的餐飲業者,在那種惡劣的環境下在戶外進行外燴,專門提供食物給各路志工團體。反觀筆者在參與志工活動時看見當時的FEMA所做的最顯著事情就是讓他們工作人員依照Team Rubicon的鑑定,冷冷的依房屋損害程度在每個住戶門外貼上分級告示,讓志工人員知道重建修繕的優先次序 。民眾對各級政府的作為是非常無感的。

颶風過後,有志工幫忙受災戶拆除房屋泡水的結構,也有餐飲業者主動為這些志工辦理外燴。民間的力量在災區的援助比政府單位快又全面。(圖:作者提供)

雖然在第一時間沒有做到民眾的期待,紐約市官方在珊迪颶風的慘痛經驗之後的檢討計畫重點卻不是在疏洪治水上。因為地球暖化,極端氣候將會逐漸成為常態。雖然珊迪颶風被科學家歸類於每260個颶風才會出現一次的超級颶風,隨著海平面逐漸上升,更嚴重的水患會越來越多。科學家們也警告在2050年時,與珊迪同樣規模的颶風將造成四分之一的紐約都陷入淹水的狀態。美國南方常遭受颶風侵襲的城市如紐奧爾良有相當大的地域是在界定淹水區域範圍內,但紐約市卻有四十萬人居住在百年洪水線的的區域裡面,是全美密度最高的城市。

「人定勝天」在現在這個年代已經是不切實際的觀念,如何與因人類長期忽視而造成的天然災害共處,才是先進國家未來面臨大自然反撲的主要課題。

地球氣候暖化日益嚴重,像珊迪颶風所帶來的水患在未來發生的頻率會越來越高。(圖:作者提供)

以紐約市為例,預警,疏散與重建是未來面對自然災難的重點。在彭博還是市長的時候,紐約市便已成立「氣候變遷小組」邀請相關領域的科學家研究對未來氣候變遷能更準確地預測,同時也提供政府建議,因應天災來襲時可以將防災重點放在哪些方向。另外,紐約市政府也計畫從原有一萬處的臨時避難所增加到未來的十二萬個。紐約市經濟發展局用從聯邦政府獲得的三千萬美金補助成立新的科技新創事業來幫助未來受到颶風影響的小生意業者能迅速的反彈回復營業狀態。在FEMA提供紐約市房屋局30億美金的援助下,紐約市將加強國民住宅的防災應變基礎建設,保護建築裡的供電設施和提供暖氣熱水的鍋爐管線。紐約市捷運局也成立「修復與鞏固」計畫,一方面持續檢修之前遭受珊迪颶風淹水造成地鐵隧道結構和鐵軌的損害,也增強其他現有的結構的防洪標準。

珊迪颶風來襲時,曼哈頓十四街以南因為一處變電所淹水引發爆炸而大規模停電五天之久,出現曼哈頓夜晚難得一見的黯淡景象。如何確保電力系統供應不受天災影響,是未來防災的重要課題之一。(圖:作者提供)

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新措施就是紐約市制定新的水災疏散區域分級制度(Evacuation Zone),將紐約市依照遇到水患影響嚴重到輕微的程度分成1到6個等級。讓紐約客知道自己居住的地方是屬於哪一級,當颶風來襲有水患之虞時,來決定要不要疏散到安全的地方。

珊迪颶風造成紐約居民嚴重的財產損失,紐約市後來制定了易發生水患地區居民疏散的分級制度。希望在未來強大的颶風來襲時可以確保民眾的安全。(圖:NYC Emergency Management)

台灣地狹人稠,這次一個西南氣流所挾帶豐沛水量而帶來的暴雨,造成南部城市嚴重的淹水與民眾財產損失。民眾有非常合理的原因質疑政府過去以來的治水成效,但或許民眾也必須了解一個現實是:不論哪個政黨執政,未來人類無法抵抗的天然災害會越來越多。

除了期待政府能做好預防災難發生的工程工事,災後有效率在最短時間復甦重建才是政府與民間應該多思考的方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