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漫遊藝術史》心靈世界的投射—佛洛伊德為藝術史研究另闢蹊徑

藝術品作為藝術家的心靈結晶,透過作品我們可以間接瞭解藝術家的成長背景和人格特質;相反的,藝術家的成長背景、人格養成也可以作為詮釋作品的依據,以此深入探究藝術家創作風格的意圖和緣起,這正是精神分析為藝術史研究帶來的啟發。

◎弓長張

藝術史從瓦薩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1550年出版《藝苑名人傳》開始,至今約六百年餘年,漫長的時間裡發展出許多不同研究方法與理論,呈現百家爭鳴的狀態。精神分析原屬於現代心理學的重要學派及治療技術,作為藝術史的研究方法,究竟精神分析如何與藝術史產生關連?又該如何將精神分析理論基礎運用於藝術史研究呢?

精神分析誕生於二十世紀初期,是奧地利神經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創立的一門心理學支派。狹義來說,精神分析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治療技術,透過「夢的解析」、「自由聯想」、「移情」等方法,瞭解案主潛意識的問題,再藉由精神分析師的「分析」使個案瞭解問題癥結點,協助案主尋找減輕症狀的方法、改善行為的途徑,以達到更成熟的人格;廣義來說,精神分析作為一門探討「潛意識」深層心理狀態的科學,佛洛伊德認為人的思想、情感、行為不完全由理性支配,部分受到潛意識的驅動,因此也有「深層心理學」的稱號。

【圖 1】Leonardo da Vinci,Mona Lisa,1513-1519,77 x 53 cm, Louvre, Paris.

佛洛伊德1910年發表〈達文西對童年的回憶〉(Leonardo da Vinci and a Memory of his Childhood),文章結合「精神分析理論」和「傳記式的研究方法」,詳細介紹達文西童年生活,分析達文西心理歷史的發展,為他建構一份心理病理傳記。文章中佛洛伊德描述達文西的人格特質,以達文西童年的禿鷲幻想(phantasy of the vulture)(1)出發,剖析達文西童年時的家庭生活背景,認為此幻想對達文西日後的創作和人格養成產生重要的影響,列舉達文西一系列作品:《蒙那麗莎的微笑》【圖1】、《聖母子與聖安妮》【圖2】、《施洗者約翰》【圖3】,說明達文西繪畫風格的標誌:達文西式的微笑(Leonardesque smile),來自達文西昔日對生母的記憶,以女性面露微笑的形象表示對母親的愛慕和讚美。

【圖 2】Leonardo da Vinci, 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 1503-1509, 168 x 130 cm, Louvre, Paris.

佛洛伊德翻閱達文西筆記後發現,達文西詳實紀錄生母喪葬費用,花費在學生上的帳目,父親死亡的時間,這些講求精確的數字記錄,暗示達文西長年壓抑某些情感和事件,因而造成異於常人的人格特質。佛洛伊德進一步指出,父親的消失亦是達文西人格養成的關鍵因素,因為童年早期沒有父親的陪伴,自小便脫離父親權威的管束,達文西在科學上有突破權威的研究成果和背叛基督教的行為,皆是他在童年時期擺脫父親權威所造成的後續影響。

【圖 3】Leonardo da Vinci, St. John the Baptist, 1513-1516(?), 69 cm × 57 cm, Louvre, Paris.

相隔四年,佛洛伊德1914年發表〈米開朗基羅的《摩西》〉(The Moses of Michelangelo),此篇文章不為米開朗基羅建構心理病理傳記,不分析米開朗基羅的心理發展,轉而針對米開朗基羅《摩西》【圖4】的形式分析與創作意圖的探究,佛洛伊德曾說到:「為了詮釋和發現藝術家的意圖,首先我必須找出他作品中所表達的意義和內容。」此方法更貼近傳統藝術史針對作品的風格分析,但佛洛伊德並非直接將作品放入時代脈絡,亦非探討作品圖像背後的意涵。他透過深入觀察作品中人物的姿態與衣著細節,揣測雕像人物的心理狀態,從中推論米開朗基羅創作的意圖。

【圖 4】Michelangelo Buonarroti, Moses, 1513-1515, San Pietro in Vincoli, Rome.

佛洛伊德認為《摩西》展現出三種情感層次,臉部線條,反映摩西強烈的情緒;雕像中段,撩撥鬍鬚和緊握衣帶的雙手顯出摩西克制摔壞《十誡》的狀態;雕像底部,從顛起的右腳看出摩西仍保持採取行動的姿勢。據此佛洛伊德推論,米開朗基羅欲創造的不是聖經中的摩西形象,《出埃及記》中的摩西脾氣暴躁,曾在盛怒之下殺害一位虐待以色列人的埃及人,摔破上帝親筆書寫的《十誡》。米開朗基羅塑造的摩西帶有一種超越人類的性格內涵,即為既能制伏頑劣百姓又有自省能力的超人性格。那為何米開朗基羅要改造摩西的形象呢?佛洛伊德談到,米開朗基羅透過雕刻《摩西》希望達到自我警惕,一改自己脾氣火爆的性格。

透過佛洛伊德的兩篇文章,可知精神分析如何運用於藝術史的研究,利用精神分析的理論基礎剖析藝術家童年的生活和人格養成,探討心理因素如何對藝術家日後的創作產生影響,另外也透過直接觀察作品的視覺形式,推敲藝術家的創作意圖,由此可以發現精神分析與傳統藝術史專注在作品上的風格分析以及探究圖像背後意義有所不同。

藝術品作為藝術家的心靈結晶,透過作品我們可以間接瞭解藝術家的成長背景和人格特質;相反的,藝術家的成長背景、人格養成也可以作為詮釋作品的依據,以此深入探究藝術家創作風格的意圖和緣起,這正是精神分析為藝術史研究帶來的啟發。

(維基共享)

(1) 禿鷲幻想(phantasy of the vulture),佛洛伊德將禿鷲幻想解釋為達文西被母親哺乳的經驗,禿鷲被達文西投射為自己的母親。禿鷲幻想並非達文西童年的真實記憶,而是在後來的記憶中形成,並轉換成達文西童年時代的幻想,此幻想對達文西內心的塑造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參考資料

1.Sigmund Freud, “Leonardo da Vinci and a Memory of his Childhood’’, in The Freud Reader, ed. Peter Gay (New York: Norton, 1989).

2.Sigmund Freud, “The Moses of Michelangelo’’, in The Freud Reader, ed. Peter Gay (New York: Norton, 1989).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藝術史 心靈世界的投射—佛洛伊德為藝術史研究另闢蹊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