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紐約地途》紐約「每日新聞」大裁員有感

如果說《紐約時報》或《華爾街日報》是紐約社會精英,財經專業人士閱讀的報紙,那《每日新聞》和《紐約郵報》無疑的就是一種以小市民與藍領階級讀者為目標的媒體,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聳動的新聞標題,有時候甚至是八卦雜誌般的方式寫新聞,增加可看度。

NYDECO

這星期紐約最讓人震驚的新聞應該是已經有九十九年歷史的紐約當地報紙《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突然宣布裁撤報社近一半的員工。聲稱因為不堪近年連續虧損(每年虧損三千萬美金),決定調整報社方向,雖然會繼續出刊紙本印刷,未來將著重在電子媒體和即時新聞的發展上。其中體育部門的記者和編輯從原先的三十四位砍到剩下九位,攝影部門更是裁到只剩下兩位編輯,原本其他十二位正式攝影記者全部都拿到一張「粉紅單子」回家吃自己。狀況之慘甚至連《每日新聞》在紐約的死對頭《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都用「血洗」,「屠殺」等詞來報導《每日新聞》的裁員事件,並在社論版上以「紐約嚴峻的訊息」為標題撰文感慨這事件的發生。文章開頭便以「紐約市需要更多,而不是減少好的記者」來為突然失去工作的同業抱不平。

《每日新聞》大裁員,其主要競爭對手《紐約郵報》顯著報導,用Bad News的雙關一方面諷刺《每日新聞》老闆,一方面也對被裁員記者表示同情。(圖:作者提供)

筆者得知這項消息驚訝之餘,隔天趕緊跑去地鐵站的書報攤同時各買了一份《每日新聞》和《紐約郵報》來閱讀。有別於網路時代之前每個書報攤都有一二十家包括不同語言的報紙,那天在時報廣場的地鐵站內其中一個書報攤竟然只剩下這兩家報紙和《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四種。驚覺到紐約市的報業,不知道已經度過多少寒冬。坦白來說,或許因為自己的習慣於閱讀手機上的電子媒體也是造成紙本報紙日漸式微的眾多原因之一,心中除了一點點小罪惡感外,其實並沒有太多的難過。倒是回憶起這兩家所謂的小報(tabloid)帶著我融入紐約生活的歷史。

電子媒體的興起讓全世界最興盛的紐約報業也深受打擊,紙本發行量大幅減少,可以從書報攤上稀落的報紙感受到。(圖:作者提供)

大部分紐約客都知道在地鐵上要避免因為看報紙而打擾到身旁的乘客,讀報時會將全版22寸長17寸寬的紐約時報依長寬對折再對折的情況下閱讀,這是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每日新聞》與《紐約郵報》則都是以只有一般報紙一半面積的「小報 (17” x 11”)」規格發行,閱讀時既不需要對折,也方便讀者夾在腋下行走。

《每日新聞》更是美國最早採用這種規格的報社。他們也很自豪地用「紐約的照片報紙」來強調該報內容使用相當多圖片,即使印刷成本較高也要讓讀者有不只是看一份報紙而且還像是一本雜誌的感受。1801年就成立的紐約郵報除了同樣以大篇幅照片作報紙前後封面外,也以編輯精心下標的新聞標題為其傳統。該報1983年四月十五日一件兇殺案新聞的封面標題“Headless Body in Topless Bar”被《New York》雜誌列入史上最佳封面標題之一。

《每日新聞》(上)內容以大版面照片豐富著稱;《紐約郵報》(下)則是擅用一語雙關的標題吸引讀者注意。(圖:作者提供)

在內容的編排上,兩家報紙都是把前後封面故事分別設為時事和體育新聞,讓眾多紐約的運動迷們可以直接從報紙後面讀起。在報業最發達的時期,每份報紙有重要新聞版面,編輯部文章,娛樂綜藝,生活財經,體育版面還有針對紐約市曼哈頓,布魯克林和皇后區居民編輯的社區專刊。一份報紙從封面到封面輕易就到將近一百頁的內容,如今卻只剩下一半左右的頁數。

如果說《紐約時報》或《華爾街日報》是紐約社會精英,財經專業人士閱讀的報紙,那《每日新聞》和《紐約郵報》無疑的就是一種以小市民與藍領階級讀者為目標的媒體。的確,前面兩家大報寫新聞時的用字遣詞可以說是到了GRE單字的境界,讀者們常會有學到一個用少見艱深的單字表達一個尋常意義時所出現的「蓋高尚」優越感。反觀另外兩家小報則是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聳動的新聞標題,有時候甚至是八卦雜誌般的方式寫新聞,增加可看度。

紐約小報內容較「平民化」,《每日新聞》還有漫畫連載專頁。(圖:作者提供)

九零年代剛到紐約時,為了增進英文能力,更是要多了解融入紐約這個城市,所以把看報紙當作讀書之外日常生活必做的事情。因為標的讀者重疊,兩家報社的競爭格外激烈,常常分別推出類似訂閱三個月有半價的折扣優惠,於是就輪流訂閱有做折扣促銷的那一家。甚至到九零年代後期兩家報社已經互砍到刀刀劍骨的慘烈狀況!曾經《紐約郵報》以平日週一到週五之間的報紙一份只要25分錢來吸引讀者,《每日新聞》雖然一份報紙的售價沒有低於50分過,但每隔幾個月便會推出報紙裡置入的刮刮樂拿獎金的活動。每天會開出當天中獎號碼來刺激民眾購買。兩家報社也曾經推出晚上十點後才發行,封面卻是已經打上隔天日期的「早版」報紙讓紐約客可以對隔天的新聞先睹為快,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除了關心時事外,讓我花最多時間在這些報紙上的版面,當然就是體育版了!

身為重度運動迷的筆者來紐約之後恰巧先後碰上紐約尼克隊還很強的時候,九零年代中後期的洋基王朝和2005年的王建民旋風等盛事,每天都是從報紙背後封面(體育版)開始讀起。遇有精彩的賽事更是會兩份報紙都買,看看不同記者有何不同角度的分析。也是從那時候深刻體會到美國之所以會是世界最強的體育國家,這些報社專業的體育記者絕對是功不可沒!每項運動至少都有兩個以上的體育記者鉅細靡遺地報導球隊前一天的賽事,球員訪談,還是專文評論。讓人驚訝的是每天都會有兩三個頁面刊登密密麻麻的球隊與球員的細項分類表現數據,未來賽程與個人攻守排名等資料。在那個沒有網路的時代,全部都要靠這些資訊來了解自己支持球隊的動態。即使是網路發達,相關資訊只要在彈指之間便能得到的今天,這些數據版面依舊還是保留著。

紐約報紙的體育版非常有可看性,除了提供多種球隊球員數據資訊外,專業體育記者都相當有批判性。(圖:作者提供)

這兩家報社會成為死對頭,除了業務上的競爭外,還有其他地方也都可以看出背後較勁的力量。

《紐約郵報》1976年就被現在背後的大老闆是澳洲媒體大亨梅鐸創辦的News Corp收購,而現在的「每日新聞」去年也轉手給美國芝加哥的出版巨擎Tronc。在政治上的立場,兩家報社也明顯不同。《每日新聞》是很明顯的自由派,親民主黨色彩;《紐約郵報》則是和同屬News Corp的福斯電視網一樣相對保守,偏向共和黨。如果以台灣的《自由時報》和《中國時報》做類比應該就很容易懂了。

《每日新聞》和《紐約郵報》不僅有激烈的競爭關係,報社的政治立場也大不相同。一個是傾向自由派思想,另一個則是明顯右派保守主義。(圖:作者提供)

由於民眾轉向電子媒體和社群網站接收新聞資訊,近年來《每日新聞》與《紐約郵報》的發行量都顯著下降。尤其是剛裁員的《每日新聞》,2013年時還是全美第五名的每天五十多萬,在2017 年時已經跌到十名外。同時期間「紐約郵報」則狀況好一點,在報業的逐漸蕭條的環境中雖然也是發行量下降,排名卻從第六名聲的第四名。如果真要從這兩家報社挑選比較喜歡的一家,那麼曾經獲得五次「普立茲獎」的《每日新聞》還是要比多少會灑狗血的《紐約郵報》優質一些。

或許紙本新聞媒體的式微趨勢已經不可逆,但過去搭地鐵時一手握著扶把,一手拿著報紙在擁擠搖晃的車廂上看報紙,還有週末早上在美式餐廳(diner)吃早餐悠閒翻閱報紙,續杯咖啡的回憶是永遠不會忘記的紐約印記。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