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二三事》調查才是硬道理

決策圈層級者,一定要多往田間走動,除了肉眼所見,更要多聽農民所言,如此才能把冷冰冰的數據分析,轉換成對農民最有利的決策。否則,再多的統計只是一堆數字資料,仍是無用的資訊。

焦鈞

輿論對農委會的責難,關於「產銷失衡」這個大帽子,確實不可謂不重。當前農業治理的戰略高度很清晰,就是以「提升農民收益」為先;不過,兵法上因為戰術錯誤導致戰略失當的案例不勝枚舉,當前的產銷失衡的現象正是如此。明明農政單位使出所有可行的政策工具,為何仍得不到社會大眾,特別是農民的諒解?所謂「有調查才有發言權、調查才是硬道理」,唯有把農業統計的調查工作做到底、做到透,才能精準提供決策參考,讓提升農民收益的戰略目標達成。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與農糧署長胡忠一日前到洲際棒球場送香蕉行銷農產品。(資料照)

產銷失衡問題源頭

或許讀者已經清楚產銷失衡的原因,但這邊仍要不厭其煩地把農產品產銷失衡的「結構性因素」再仔細勾勒一遍。相對於工業生產產品,農產品的產銷失衡為何總是特別難解?有以下幾個成因:

第一、在台灣,多數的農業生產還是得看天吃飯;即使有大型農企業導入設施栽種,但高成本下尚無法成為市場主流;第二、生產調查的精確度不足、訊息公開程度不高,使得農民團體、農政單位在生產第一線的調控,難度加大;第三、就是消費者的恐慌性預期心理,以及媒體推波助瀾的報導,讓均衡性遭到破壞。

以上三個原因搓揉在一起之後,農產品價格「暴起暴跌」現象的易懂難解,更是所有執政者最為敏感的課題。不客氣的說,相較其他國家的糧荒、饑荒,台灣仰賴美國、巴西、阿根廷、俄羅斯與中國等農業大國的低價「傾銷」的糧食農產品,穩定了農產品供給的底層結構;反諷的是,如今台灣自產的糧食作物之於消費者而言,卻成為一種產品賸餘概念。在面對進口低價競爭、國人消費不愛的情況下,其實台灣整個社會農產品的消費意識,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結構下的認知。

是甚麼樣的錯誤認知,導致農產品產銷平衡的調控變得如此困難?答案就是「糧食價格的長期偏低」,讓農民的基本收益大打折扣,消費者也不懂得珍惜,更遑論建立糧食安全意識;此外,為提升農加收入,農民轉作經濟作物,特別是青農返鄉,投入更大的資本在水果、蔬菜耕作的精進,雖促成的台灣幾乎一年四季都吃得到相同的蔬果(除少數季節性極明顯的之外),也埋下了「生產過剩」的因子。

生產過剩是農業生產統計上的最大敵人。生產過剩是對現象的形容,農業統計是其具體證據;當下的問題在於,這樣的證據取得以及其證據力,因為統計數字的精準性問題而大打折扣。誠如農委會長官所言,確實是人力不足造成的農業統計數據的落差出現,而期望農民上網登錄誠實申報,就目前情況看起來也有些緣木求魚;因此,在人力缺口短期內很難補足的前提下,就有必要透過科技輔助與外部介入的雙管齊下手段,盡快讓農業生產統計資料的精準度提升。

洋蔥是很常見的家常菜,農委會為避免產量過剩價崩,推出新政策,農民種植前先去登記,可獲補助獎勵。(資料照)

農委會畢竟是政策制定單位,下轄的主管官署、地方政府(含鄉鎮區公所)、農漁會、農漁生產合作社等,原本應該扮演中央政府的耳目,但以目前基層公務人員負擔工作之重,顯然以科技手段為主,人力田野調查為輔的方式,或許是一種可行方式;甚或,利用大專院校與高職相關科系學生,給與一定時數的訓練之後,支薪給對農業有興趣的學生,到田間協助農政單位實施調查。

在生產端與農民第一線接觸的農民團體,不論農會或合作社,應該與農政單位形成一種「共生」的夥伴關係,既給予資源更要賦予責任。過去官僚體系科層嚴謹,資訊流動緩慢,反倒讓生產訊息的掌握更顯得心易手;如今行政官僚扁平化、資訊流通快速,讓農業生產統計走入一個「永遠抓不準」的迴圈之中。此時,就必須仰賴科技的導入,來破除這樣的亂象。

科技導入,對年輕農民問題不大,對多數老農可能就需要更大的外部支持;這時候各地的學校資訊系學生,同樣也可以扮演農民「電腦網路」小幫手的工作,協助農民將生產訊息上網登錄。這樣的工作絕對可以透過與產銷履歷登錄做結合,而更多的人力投入複查、稽核,第三方驗證機制的概念,也能免除農民對統計資料沒有信心的疑慮。 善用空拍機、大數據進行大地圖層比對,必須由小而大、由精到廣,選定生產專區開始,逐步指向農地破碎化嚴重的生產區。最重要的是,這些生產資訊進到後台彙整之後的,要如何轉換成為決策者的前台使用,期間各種變數要如何設定、要如何判定外部因素的介入(譬如進出口量、天候、物價指數等),也就是所謂的「均衡警戒線要依據甚麼的參數來決定」,如此系統架構才是一個有戰略觀的農業統計資料庫。

最終,要回到統計的本質,就是實地的調查;尤其是做為決策圈層級者,一定要多往田間走動,除了肉眼所見,更要多聽農民所言,如此才能把冷冰冰的數據分析,轉換成對農民最有利的決策。否則,再多的統計只是一堆數字資料,仍是無用的資訊;有調查、才有發言權,這個硬道理,一定要懂,更要實踐。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