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分道揚鑣的埃及與沙烏地

埃及與沙烏地都想要擺脫英國的壓力,但往後發展卻各異,1950年代,兩國分獲不同陣營的強權支持,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現階段的埃及與沙烏地阿拉伯保持友好關係,兩國背後也都有美國的支持。但半個世紀之前卻不是這番光景,埃及與沙烏地都想要擺脫英國的壓力,但往後發展卻各異,1950年代,兩國分獲不同陣營的強權支持,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這段過程中,埃沙兩國彷彿存在阿拉伯地區爭霸的情結,埃及總統納賽爾(Abdel Gamal Nasser)的影響力居所有阿拉伯國家領導人之上,沙烏地一直得等到1970年納賽爾去世後,在阿拉伯世界與國際地位上有所提升。

埃及在1882年被英國佔領,同時整個阿拉伯半島也在英國勢力籠罩之下,因此埃及與紹德(Saud)家族有志一同,都想要擺脫英國的壓力。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埃及獲得獨立,但在軍事上英國仍具有影響力。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北非地區淪為戰場,德軍逼近埃及。英軍藉由軍事反擊之舉,維護自己在這個銜接東地中海與紅海區域的利益。1943年年底英國、美國、中國在埃及召開開羅會議(Cairo Conference),這形同讓埃及成為反德國陣營的重要成員。

埃及軍官納賽爾對於英國長期以來的壓迫反感已久,遂於1952年7月發動政變。不過,這次政變成功並非軍人首次掌政,因為近一百多年來埃及就是由軍人掌握政權,這次政變頂多稱為是軍人掌政的新階段罷了。此時,過去埃及政府與英國所簽立的條約,也被新的軍事政府一概否決。

納賽爾於1952年7月發動政變。不過,這次政變成功並非軍人首次掌政,因為近一百多年來埃及就是由軍人掌握政權(維基共享)

而沙烏地雖然於1933年建國,但紹德家族在內志地區(Najd)的勢力,於一戰時期已獲得英國承認。一戰結束後,英國獲得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委任,成為現在伊拉克、約旦、巴勒斯坦的託管國。當時在半島上主導漢志地區(Hijaz)的哈希姆家族(Hashmite),屬先知穆罕默德的後代,領導人胡笙(Hossein al-Hashmite)之子費薩爾(Faysal)與阿布杜拉(Abdullah)先後接受英國的協助,在伊拉克與約旦(當時稱為外約旦Transjordan)成為領導者。胡笙則在1924年自立為哈里發(Caliph),擁有統領所有穆斯林的資格。

紹德家族與哈希姆家族過去曾爭奪過漢志地區,而胡笙的作法引發紹德家族領袖阿布杜阿齊茲(Abdulaziz al-Saud)不滿。隔年,阿布杜阿齊茲擊敗胡笙,隨後取得聖地麥加,一夕之間成為半島上的霸主。然而,伊拉克與外約旦這兩個哈希姆勢力背後還有英國的扶持,這也使得紹德家族有如芒刺在背。而此際美國正好在西亞地區尋求開發石油利益的機會,擁有龐大石油蘊藏量的沙烏地,於是成為美國接觸的首選,沙烏地也因此找到強大的後盾,得以打擊英國在阿拉伯世界的優勢。

1945年諸多阿拉伯國家成立阿拉伯國家聯盟(Arab League,後稱阿盟),埃沙兩國都是成員。1948年5月,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在巴勒斯坦建國,名為以色列(Israel),前一年的聯合國(United Nations)決議,讓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擁有的領土範圍超過阿拉伯人,這擠壓了阿拉伯人的生存權益。於是,當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盟旋即誓師進攻矢言消滅以色列。以色列之所以能出現,英國與美國的先後支持是最大助力,因此以色列也順理成章成為西方帝國主義在西亞地區的重要據點。同時,50年代起,美蘇冷戰也在西亞地區上演,兩強都在此地爭取盟友。

當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盟旋即誓師進攻矢言消滅以色列。(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納賽爾主張中立政策,不願加入冷戰中的任何一方。從納賽爾的反帝國主義立場來看,美國、英國、以色列都算是同一陣營,加上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組成了「中部公約組織」(Central Treaty Organisation),以做為美英兩國反蘇聯共產勢力的西亞防線,更令納賽爾大為光火。儘管納賽爾無意選邊站,但蘇聯對埃及表達善意,在軍事方面給予協助,也成為埃及對抗西方帝國主義的重要支柱。1956年,在納賽爾宣布蘇伊士運河國有化之後,英法與以色列即出兵侵略埃及。由於19世紀末時英法兩國對東方的貿易路線就以蘇伊士運河最為重要,此時納賽爾將運河國有化,形同切斷英法經濟命脈、排除英法勢力,英法認為,這樣下去真的母湯,於是攜手以色列加入戰場,也正好讓納賽爾有機會一次解決三個對手。

儘管納賽爾無意選邊站,但蘇聯對埃及表達善意,在軍事方面給予協助,也成為埃及對抗西方帝國主義的重要支柱。圖左為卡斯楚。(syrianhistory.com)

沙烏地對以色列雖然也採敵對立場,但其主要對手向來是哈希姆家族,儘管沙烏地擁有聖地麥加,坐享領導全球穆斯林的位置,但打擊以色列卻非其首要之務,也可能是因為雙方有個共同的老闆美國。而哈希姆家族坐擁半島北方,過去雙方惡劣的關係一日沒有好轉,對紹德王室而言便如同兩顆大石壓在肩膀上一樣痛苦。再加上納賽爾在蘇伊士運河戰爭中雖然戰敗,但轉身卻成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就連沙烏地王室中也有支持納賽爾的派系,這對沙烏地的紹德國王(King Saud)而言備感威脅。1960年甚至傳出紹德國王竟有刺殺納賽爾計畫的消息。無論是否屬實,埃及在阿拉伯世界至高無上的地位,以及哈希姆家族的存在,對擁有聖地的沙烏地來說,不免有在阿拉伯地區被邊緣化的憂慮。

不過,對沙烏地而言好消息是,納賽爾在1967年再次封鎖蘇伊士運河、與以色列的對抗再度以失敗收場,並且在3年後因心臟病去世,少掉這個具威脅性的鄰居終於讓沙烏地放下心中大石。1964年起擔任沙烏地國王的費薩爾(King Faysal)甚至放下對哈希姆家族的敵意,還出訪伊朗與土耳其,試圖以外交方式來孤立埃及。1969年,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Aqsa Mosque)遭祝融之災,費薩爾公開批判以色列該為此負責,並主張團結所有的穆斯林。費薩爾對以色列採取強硬態度,具有打擊納賽爾聲望的意涵。

埃沙兩國過去同樣有擺脫英國壓力的一致目標,但卻在這條路上分道揚鑣,隨著時局轉變,轉身又成為勢力競爭的對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