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博硯「說」法》吹捧對岸絕非解決人才外流的方法

目前台灣的高等教育有如一灘死水,當我們沒有給年輕人機會時,這些年輕人自然就必須去尋找機會,或許接受中國的招聘有時是不得已的選擇。台灣人也許會得到比起中國人更好的待遇,原因無他,因為我們是被統戰的對象。只是千萬不要迷信所謂的本國人待遇,因為,一旦被視為本國人,就會真的了解到中國大學的困境,否則中國大學早就向歐美招聘人才了,為何非得要用台灣人呢?

胡博硯/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這一兩年來,媒體經常用大篇幅討論台灣人才外流的問題。人才外流的確是一個大問題,不過媒體報導卻往往總是朝著「中國好,大家趕快去」的觀點立論。這不僅誤導我們的年輕人,也沒有辦法解決問題。

筆者留學海外時,中國留學生人數就已經比台灣留學生來得多了,身邊也有許多中國籍同學,而這些學生畢業後目前部份在中國各大名校擔任法學院院長、副院長職務,由筆者服務的東吳大學首開兩岸學術交流之門,自筆者返國服務以來,與對岸大小學術交流會議或授課沒有間斷過。或許法律學門經驗無法代表全體學術界的狀況,但一些經驗與想法或許可以提供參考。

有媒體報導,許多台灣優秀的高中生打算前往中國就讀所謂的名校,這點每個人的考量大抵不相同。不過,中國的高校生活與台灣很是不同,這點大家要有心理準備,中國許多高校學生是集體住校,一方面解決住的問題,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管理目的。以學生課外生活來說,社團生活相對會受到限制,例如,台大大新社這種社團有可能存在中國校園嗎?學生或許看起來比我們的同學用功,不過,以法律系來對比,台灣的法律系學生由於有考試的壓力,讀書風氣其實並沒有差到哪裡去,反而中國大學法律系教育的雛形是在這幾年來慢慢形成。此前,筆者的中國籍同學因學生時代中國國內的法治建設大有問題,法律系上課內容光怪陸離,例如,有人民法課講德國民法、憲法課不能講中國憲法等。中國的法學學門中,法哲學發展得很好,就是因為現行的制度不能隨意批評。計畫去對岸念大學,就要有留學的心態,不是盲目跟風跑去。

人才外流的確是台灣一個大問題,不過媒體報導卻往往總是朝著「中國好,大家趕快去」的觀點立論。這不僅誤導我們的年輕人,也沒有辦法解決問題。(路透)

不少媒體大肆宣傳中國大學的教授待遇極佳,但中國大學教授待遇到底如何其實是個謎,一如他們的政府預算一樣秘不可測。不但每校不同,甚至每院都不同,更有甚者,同院裡頭也有所差別。有時重點不在薪資,因為薪資往往微薄,而是在於各院各校提供的福利不同,例如某些學校還有所謂的集資建房的辦法,換言之,就是學校蓋房子以低於市價許多的價格賣給教職員。當然,也有許多學校在到校任職前,就會說明薪資總額,並無額外福利,這點是在選擇教職的時候必須要注意的,不過,或許有些學者的心態也是打算去個幾年賺一筆回台吧!

此外,研究經費也是重點。中國的大學是行政機關,毫無大學自治可言,大學主管都是上級指派的,在經費決定上,也是上級授意處理。例如,在申請國家社科基金的時候,可能就必須要做特定領域的研究,否則沒有拿到經費的機會,這一點也反映在授課上,中國大學對於授課的要求很嚴格,許多學校規定若教師在鐘響後幾分鐘未到達教室,就要通報紀錄。筆者在對岸客座講學時,就曾被同事提醒,務必在打鐘前出現在教室。

不過,平心而論,目前台灣的高等教育有如一灘死水,當我們沒有給年輕人機會時,這些年輕人自然就必須去尋找機會,或許接受中國的招聘有時是不得已的選擇。台灣人也許會得到比起中國人更好的待遇,原因無他,因為我們是被統戰的對象。只是千萬不要迷信所謂的本國人待遇,因為,一旦被視為本國人,就會真的了解到中國大學的困境,否則中國大學早就向歐美招聘人才了,為何非得要用台灣人呢?

筆者與中國學術界交流十年以來,看著對岸學術的進步,並不感到威脅而是高興,但中國法治環境卻在這十年內急速的崩壞,對於學術發展必定造成影響,無論是求學還是求職,任何一個想要前進中國的人都必須要好好思考。

台灣是海洋國家,海洋國家的子弟本就不該卻步去闖蕩世界,但在不了解中國的現況下貿然前往,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