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林濁水觀點》菊上英下,總統愈努力民望愈低

總統愈努力,竟然民望愈低,在震驚之餘,究竟是努力不得其法?追求目標錯誤?還是更有深刻的憲政問題?

林濁水

蔡總統過去一段時間,先是以超過歷年行政院長的規格任命陳菊當總統總管家,頻繁上媒體自我推銷;接著帶著一群記者到非洲拚外交,5天之間,天天有好幾則新聞傳回國內媒體;在這中間,總統又開了不只一次的國安會議,其中一次還是緊急會議;此外,總統登艦視察海軍作戰演習,對中共軍演幾次發表意見⋯總統真是夠忙的,奮力進行「我正在接近你」而且要你看到聽到的綿密工程。密集的工程,毫無疑問的,使她成了史上最密集曝光的台灣政治人物。遺憾的是,依據最新民調,她的密集努力並没有讓她得到預期的回報,依游盈隆主持的台灣民意基金會調查,民眾對她的正面評價仍然持續下滑,剩下32.0%,負面評價繼續上升,達到49.0%。不只是這樣,這個民調的許多項目數據很矛盾很奇怪,充滿懸疑。

一、總統任命陳菊的數據危機

總統任命陳菊肯定度蠻高,認為對總統未來整體施政有幫助的高達60.0% ,認為沒有幫助的只有23.8%。既然如此,民眾對總統的肯定卻意外的不但沒有水漲船高,反而非常矛盾的進一步下跌。比起當初任命賴清德時總統民望一舉飛升16.6%,對比簡直猛烈到難以想像。

總統真是夠忙的,奮力進行「我正在接近你」而且要你看到聽到的綿密工程。密集的工程,毫無疑問的,使她成了史上最密集曝光的台灣政治人物。(記者姚介修攝)

數據為什麼這麼矛盾怪異?初初歸納,理由可能有幾個:

1、總統剛任賴清德當閣揆時大家非常振奮,大大肯定總統,不料後來大家發現閣揆雖然能穩住局面,但是總統的表現並沒有隨著有令人稱道的改善,於是民眾不再像林全時代,對總統和閣揆的評價幾乎亦步亦趨,緊緊粘在一起,相反的,在蔡賴之間出現巨大落差,於是對這一次的任命,民眾就沿用幾個月來形成的習慣把對總統的評價和總統府秘書長脫鈎處理。

2、由於閣揆的工作,一般民眾都有起碼的認識,一方面從過去的經驗看到了像孫運璿和林全、江宜樺的對比,而認為換不換閣揆影響重大;另一方面,歷年來當過總統府秘書長雖然多得很,但是從來沒有人發現總統府秘書長不同了,政局曾經有什麼不同的變化,因此很難想像陳菊上台,蔡總統的狀況會有什麼不同,對總統給不出多少肯定。

這是民眾對總統府秘書長可以發揮的功能有眼不識泰山嗎?恐怕不是。很弔詭的,這樣的數據表示的並不是民眾對憲政體制的不了解,反而是有一個正確的直覺:那就是秘書長的職權其實是空的。

依我國體制,閣揆直接領導各部會,閣揆只要有擔當,政策處理起來往往可以做到劍及履及,比起總統和總統府秘書長必須透過沒有憲政體制依據的轉彎摸角途徑或是高空放話,介入、支使或影響閣揆再把命令傳達到各部會的途徑,閣揆貫徹意志的迅速俐落明確當然更有優勢,能令民眾印象具體而深刻。所以民眾對陳菊能不能提升總統的民望態度保留,雖然可能只是直覺,説不出什麼道理,但是無論從憲法規定、憲政原理和權力運作的實務上去看依據都紮紮實實。

歷年來當過總統府秘書長雖然多得很,但是從來沒有人發現總統府秘書長不同了,政局曾經有什麼不同的變化,因此很難想像陳菊上台,蔡總統的狀況會有什麼不同,對總統給不出多少肯定。(記者王榮祥攝)

3、民眾肯定陳菊的上任,可以講成民眾對她的祝福,也是對她的期待。 然而有了高度的祝福和期待後會造成什麼未來的效果?後果有三個非常吊詭的可能:

(一)由於秘書長的法定職權只是內務總管家,要「協助」總統而在政務上有所作為,卻一直沒有法律授權的依據和明朗的程序,如果因此難以發揮作用,到時難免有民眾會有因爲過高期待落空造成反彈的風險,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不只總統民望將持續在谷底浮沈,陳菊民望難免會跟著掉。

(二)如果陳菊積極介入內閣人事和政務的能量不是憲法體制擋得住的,那麼愈介入政務,雖然愈符合總統的期待,但是造成的副作用肯定不小。

設想,假使有一家民間公司董事長特助一天到晚盯著、指使總經理做事,實在很難想像公司不會亂,這就是林全內閣時代,總統透過和秘書長一樣的總統府內臣或是直接聽命於總統的大政委介入內閣,以致於林全灰頭土臉地下台的情形 ;如今總統用以「協調」之名要陳菊協助「改革」,要協助的對象豈不就是賴清德嗎?

上台後賴清德好不容易處理了「大政委」之亂,如今面升級版的超級內臣大政委出現了,賴清德還能處理得妥貼?屆時,問題的嚴重性會不會是陳菊和總統聲望一齊掉都只是小局,閣揆聲望可能都會面臨轉折,如果真的走上這一步,肯定是民進黨的災難。

(三)李登輝說沒有聲音的副總統就是好副總統,2000~2008年呂秀蓮雖然從來不是沒有聲音的副總統,但是陳水扁從不給她管事,所以她儘管講,干不了政,所以她除了印尼偷渡外交闖了一個可笑的禍之外,沒有大紕漏,也所以她還算不是那麼壞的副總統,否則她如果强而有力地管起事來而和總統、閣揆一齊成為三首長制,後果真不堪設想。

不管事的副總統才是好的副總統,一樣的,上班做好總統的內務管家工作,下班發揮輔選長才,不干預政務的總統秘書長才是最好秘書長。

否則台灣的雙首長制將進一步成為三首制,一點都不是好事情。不幸的現在總統和陳菊一點都不這樣想。陳菊說:「輔佐總統,希望總統在改革的過程之中,能夠得到更多支持的力量。」「改革順利成功、有政績,政績就是最好的助選。」言下之意,輔佐總統改革才是她的本業重點,而選舉是次要的。她這說法,應該很可以討好社會,但是偏偏和最好的秘書長「做好內務總管,下班發揮輔選長才,不干預政務」最相反。

既然選擇了一個最不好的途徑,會真的和行政院衝突起來造成危機嗎?弔詭的是機會不大,因為她要造成危機,有賴於總統是有力的後盾,現在看來這條件不在。最可能的結局可能是這樣:不管總統和陳菊願不願意,陳菊恐怕終將受到「憲政體制的羈絆」而逐漸成為干預不了什麼大政的內務總管。

民眾肯定陳菊的上任,可以講成民眾對她的祝福,也是對她的期待。 然而有了高度的祝福和期待後會造成什麼未來的效果?(記者廖振輝攝)

二、外交政策認識怪異和戰略優先錯置的危機

外交重於兩岸,還是兩岸優先於外交,是兩大黨在外交戰略上的根本性的區隔,這民調表示,這一個爭議,多數民眾站在民進黨這邊。

民調問,贊不贊成為避免刺激中共,台灣最好停止各 種提昇國際地位的努力?結果發現贊成的只有23.5%,不太贊成的高達65.6%,不贊成的雖然比上次調查低,但65.6%畢竟是可觀的數字。可見在「兩岸關係還是外交關係重要」的政策爭議,民進黨站在絕對性的優勢。

外交既然重要,那麼民眾對台灣目前的國際地位和外交處境當然高度不滿就是難免的了,不滿意度高達69.9%。 台灣外交的重中之重是美國,目前美國對台灣比馬總統時呈現跳躍式的改善,因此總統說美國對台關係空前好,並不算錯;但是為什麼民眾對外交還是那麼不滿?一個很根本原因應該是到現在,美國對台灣的做法距離美國對正常的一般國家間差距仍然太大,以致於蔡總統重視她和馬總統的比較,而民眾更在意的是台灣和一般正常國家的比較,一比起來,美國總統對我國總統待遇竟然比對一般國家的部長還不如,那麼,除非台灣人願意永遠自我設限,否則難以對目前外交自我感覺良好。

由於外交重要,蔡總統把非洲之行看得非常重大,出發前總統士氣高昂,信心滿滿地說要去拼外交,要為台灣打開外交宏圖,回來後又下令儘速擬定非洲外交拓展大計,要把史瓦濟蘭當台灣外交大翻身的轉捩點,總統這一連串的構想雖然由跟著總統去一趟非洲的記者很賣力替她報導,但是民眾還是多數不買單。覺得非洲之旅沒有幫助台灣國際能見度的高達50.3%。

民眾和總統的想法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差距?也許BBC報導報導這件事的的題目正好反映了民眾這樣的評價的依據。BBC說〈蔡英文出訪:您可能不知道的台灣非洲友邦〉,到BBC說的沒有知名度的非洲小國訪問可以提升國際知名度?相對於BBC的標題,甚至我們可以說,滿意度40.3%,台灣人已經給她物超所值的溫暖了。

民眾多數不買單,顯然很理性地認為透過在100多萬人口非洲小國努力,台灣外交便從此步入坦途的構想,以及在非洲「在地的台商坐下來,一起討論」就可以定下台灣的「全球布局的機會與挑戰」而偉大戰略的作法並不切實際。

另外,總統說「每一吋的國際空間就是這樣拚出來的。」指的是像史瓦濟蘭等小國邦交可以維持,都是拚出來的,但是民眾恐怕是認為小國邦交的維持,政府努力固然功不可沒,但是中共刻意留下來給中華民國,來證明兩岸處於有我無你,有你無我,大國、中等國全部有我,而小小國家就全有你的內戰延續關係恐怕同樣是更不可忽視關鍵。

無論如何,總統非洲之行雖然只有短短幾天,卻已經曝露出她在外交認識上有許許多多奇怪的的認識,如果未來國家的外交政策真的依這些認識擬定,勢必造成國家外交資源的錯置,戰略的本末倒置,這當然會造成外交危機,弔詭的是,由於她的構想實在太不切實際了,最後肯定是外交部搞些應付了事的方式交差,所以不致於真的發生外交災難,只是會令總統聲望多少受損而已。

總統非洲之行雖然只有短短幾天,卻已經曝露出她在外交認識上有許許多多奇怪的的認識。(中央社)

三、民眾國防信心危機

民調發現一旦中國武力犯台,民眾對國防有信心的只有27.1%,沒有信心的有65.4%,數據既令人擔心也令人傷心。民眾這様判斷,原因固然可能不只一個,然而,影響民眾信心最大的,無疑是政府胡搞募兵,搞到令民眾擔心得不得了。10幾年來我國的國家領䄂只顧鼓動民粹討選票,由陳水扁啟動,扁規馬隨,一路要以募兵取代徵兵,現在蔡總還要扁規馬隨蔡繼續,終於造成民眾對國防信心的崩盤。當初,搞募兵是為了討好民眾,如今民眾因此對國防信心崩盤,毫無疑問的,現在已經反向嚴重衝擊到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然後由責任最小的蔡總統承擔到最後最大的衝擊,但是她要擺脫衝擊,迄今看不到有什麼有利的機會,這非常不公平,但是看來卻只能無奈。

四、政黨認同優勢面臨危機

這次的民調還有一個民進黨非擔心不可的趨勢。那就是民眾認同民進黨的,從大幅領先國民黨,縮小到現在,民進黨以26.1%比23.2%只領先2.9%;更嚴重的是,民眾中認為和自已理念接近的政黨,國民黨居然以31.7%比31.15%領先民進黨,這趨勢如果不變,年底和2020民進黨的選舉受到的影響一定會相當嚴重。

現在民眾對兩黨認同都趨弱,相對的認同自己是中立人士的上升到46.2%—這麼高的數據難道是意味著柯文哲的空間還會進一步擴張?無論如何,兩大黨該擔心了。

值得民進黨慶幸的,民眾認同雖然出現藍長綠消的現象,並不是民眾認同統的已經追上認同獨的。不是的,民眾統獨認同差距仍然巨大,無論如何,從民調上看,台灣早已不再是二十幾年前所謂獨立是票房毒藥的時代,反而是統一、一個中國才是票房毒藥了;但是這也意味著民進黨在統獨之外的領域有了嚴重的劣勢,什麼地方出問題,必須找出來,否則未來不堪設想。

最後,總統愈努力,竟然民望愈低,在震驚之餘,究竟是努力不得其法?追求目標錯誤?還是更有深刻的憲政問題?無論如何,該是嚴肅面對的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