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一路向南》不是會說中文的泰國人都是華人

不是每位會說中文的泰國人都是華人,這些所謂的華人幾乎都不會說中文的,而且就算他的祖祖祖先從中國來,不適合稱呼其為華人了,因為他已經同化為泰國人,頂多是具有華裔身份。

陳尚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兼南向辦公室主任 

這幾年由於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加上孔子學院(學堂)與一帶一路等大戰略的影響之下,東南亞許多國家紛紛掀起一股「學中文熱」。尤其是泰國,除了擁有東南亞國家中最多數量的孔子學院與孔子學堂之外,一年有一千萬左右的中國觀光客湧入,使得許多泰國人也開始學起中文。我因為個人研究領域與學校行政工作的原因,時常前往泰國,這幾年明顯發現會中文的泰國人越來越多,除了工作關係接觸到的泰國高教體系老師、職員與學生之外,就連機場免稅店、路邊小販都能操上幾句中文,甚至廣告標語與點菜單都有中文版本(雖然有些是透過Google翻譯而錯誤百出)。

但每當來本校交換的泰國學生說出一口流利的中文,寫的一手漂亮的中文字時,台灣的師生除了感到驚訝之外,最常問的問題就是:「你是華人嗎?要不然怎麼中文講的這麼好」。

若我們從「大中華主義」的角度來看的話,東南亞確實有為數不少的華人,但這些我們所謂的「華人」又有多少人會說中文?看得懂中文?事實上,除了馬來西亞以外,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華人皆與當地高度融合,與當地人通婚,改用當地名字,學習當地語言,相當「接地氣」。其中泰國的融合程度之高,區分華人與泰人之間的差異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除了馬來西亞外,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華人皆與當地高度融合,其中泰國的融合程度之高,區分華人與泰人之間的差異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圖為曼谷中國城慶祝農曆新年。(kyotoreview.org/)

目前居住在泰國的華人,大致上可以分為四代:第一代可稱為華僑或海外華人,唯數量不斷在減少當中;第二代則是泰國出生但其父母具有中華民國籍;第三代與第四代皆是泰國出生且其父母也是泰國出生。由於在泰國的華人經過長時間的同化,尤其是20世紀中之後的華人幾乎都擁有泰國籍,因此或許稱呼其為華裔泰國人(Thais of Chinese descent)或泰籍華裔(Chinese-Thais或Sino-Thais)可能更加適當。

有關於泰國華人的發展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素可泰王朝時期(Sukhothai, 1238~1438),大約為中國的南宋時期(1127~1279),其後歷經大城王朝時期(Ayutthaya, 1351~1767)、吞武里王朝時期(Thonburi, 1767~1782)與卻克里王朝(Chakri, 1782~)。泰國華人的發展歷史主要分為三階段來談,第一階段是從素可泰王朝一直到20世紀初(1910);第二階段則從20世紀初到1975年中泰建交;第三階段則從中泰建交至今。

(一)第一階段(1238~1910)

其實早在素可泰王朝建立之前,中泰兩國人民就有小規模的交流,而一直到大城王朝(1351~1767)之後,由於中泰兩國的朝貢貿易關係,來自中國的移民開始增加。而大城王朝對於華人採取寬容態度,可以在泰國各地自由通商與住居。1767年大城王朝受到緬甸入侵而淪陷,此時有華人血統的鄭信帶領泰國人驅逐緬甸軍,統一泰國,建立吞武里王朝(1767~1782),並任命許多華人擔任重要官職,同時鼓勵華人移民泰國,重用來自潮州的商人。1781年鄭信前往中國朝貢返回泰國途中,被部下殺害後,另立卻克里王朝(1782~)。卻克里王朝初期,仍維持與中國的朝貢貿易,直至1855年鮑林條約(Bowring Treaty)簽訂後,打開泰國自由貿易的大門,加上中國面臨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之亂等,使得來自中國的移民大幅增加。1868年拉瑪五世朱拉隆功(1868~1910)即位,延續過往寬容的政策,採取弱化華人的身分,希望能逐步引導華人效忠泰國。

鄭信在吞武里的吞武里宮即位為暹羅國王,建立吞武里王朝。圖為暹羅王鄭信騎馬銅像。(2T -wikimedia.org/)

(二)第二階段(1910~1975)

然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民族主義開始影響泰國對於華人的態度。1909年清朝制訂屬人主義為主的國籍法,確立海外華人歸屬大清帝國的態度,孫中山也來到泰國宣傳透過革命推翻滿清的重要,創辦華文學校與報刊。來自中國的民族主義,也導致拉瑪六世(1910~1925)的擔憂,改變以往對於華人寬容的態度。其也在1913年公布強調屬地主義泰國第一部國籍法,明訂「無論種族背景或父母身份,只要出生在泰國的都是泰國人;同時只要父母之一為泰國人,不論是在泰國國內或國外出生,也都是泰國人」,希望透過立法對華人進行同化。之後拉瑪七世(1925~1933)在位時對於來自中國的影響不得不採取隔離政策,同時企圖排除華人在經濟領域上的影響力。

(三)第3階段(1975至今)

然而,隨著1970年代國際情勢出現變化,加上泰國國內政治轉向半民主發展,以及泰國共產黨的威脅減弱等因素,中泰之間的關係趨於和緩,並反應在泰國對華人政策上。首先,1973年政府透過決議放寬華人參政權,規定只要在泰國出生,父母均為華僑的華裔,即可享有與泰國人同等的政治權利,不再受到教育程度與服兵役等的限制;其次,1975年7月1日中泰建交後,根據中泰建交聯合公報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佈不承認雙重國籍,雙方政府認為任何中國籍或中國血統的人在取得泰國籍後都自動失去中國國籍」。也因此泰國政府進一步放寬華人的入籍條件,只要每個月收入在100美元以上、能說泰語、非政治犯即可申請入籍,而華人入籍後,即可享有公民權;第三,泰國教育部1978年發佈新的規定,對華校採取較為寬鬆的政策,允許華校增設至六年級;1992年時泰國政府更近一步解除了對於華文教育的所有限制。

拉瑪六世在1913年公布強調屬地主義泰國第一部國籍法。(圖:維基共享)

根據學者指出,泰國華人族群出現華僑老齡化、華僑華人子孫泰化、華文危機嚴重化、落地生根普遍化的「四化」特徵。泰國政府過去的政策可以顯示出,其認為對泰國最有利的華人政策,不是排斥華人(例如印尼與馬來西亞)而是透過政策來同化華人,包括:鼓勵華人入籍、給予入籍華人與泰籍同等的權利。

整體說來,泰國華人同化是一個超過一世紀的歷程,造成泰國華人同化程度之所以如此高的原因,包括:(1)泰國政府同化政策(自然同化或強迫同化)的引導;(2)泰國民眾對於華人身份的認同,隨著民主化的進程越來越高;(3)泰國華人的經濟實力也是影響其同化程度的重要因素;(4)兩國在宗教、種族、文化上的相似處,都有利於泰國華人同化;(5)移民與通婚:由於早先較少華人的女性移民,華人因而取泰國女子為妻,過去數十年來泰華通婚強化了泰國華人同化;(6)泰國國籍法與華文教育中較為不利的規定反而造成華人的同化。

所以,各位,不是每位會說中文的泰國人都是華人,這些所謂的華人幾乎都不會說中文的,而且就算他的祖祖祖先從中國來,不適合稱呼其為華人了,因為他已經同化為泰國人,頂多是具有華裔身份。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