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故事》一本培養故國情懷、塑造國家理想兒童的刊物──《小學生》雜誌

《小學生》標誌的是一個世代的共同記憶。黑、藍、橘、紅套印的小開本裡,現在看來有些單調,間或參雜的「反共抗俄」與「三民主義」更顯得有些突兀與刺眼。然而,在半個世紀之前,這本雜誌對於許多的臺灣孩子來說,或已是一種至為華麗的閱讀旅程了吧!

◎陳韋聿 EMERY

那是 1951 年的初春時節,因為韓戰爆發的緣故,甫撤退到臺灣不久的國民政府得以稍獲喘息,但肅殺的氣氛,仍然瀰漫在島嶼的每個角落。

走在街上,四處可以見到「反攻大陸」或「還我河山」的大小標語。扭開收音機,廣播劇裡總是滲透著政令宣導與領袖崇拜。公共輿論的真空,也被鋪天蓋地的政治宣傳所填滿。彼時的臺灣,幾乎沒有人能夠逃離黨國的精神動員──即便只是個就讀小學的孩子。

「反攻大陸」標語。(圖片來源:https://goo.gl/OTEJdB)

1951 年 3 月,由臺灣省教育廳指示創刊、發行的《小學生》,即是在此脈絡下誕生的兒童刊物。

呼應當時政府積極推展的國語運動,這本雜誌同樣致力於文化的移植與奠基。翻開各期目錄,革命先烈、錦繡山河、愛國故事、民族英雄……藉由紙頁上的描繪,一整個世代的少年們,遙想著不曾涉足的神州大陸,培養濃烈的「故國」情懷。

《小學生》裡的另一常見欄目,是各種各樣的典範人物傳記。

1951年開始刊行的《小學生》刊物,順應著黨國精神總動員而出現。(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故事裡,那些早熟而慧黠的故事主角,通常體現了諸多不同的美德,他們為群體犧牲奉獻、為正義挺身抗敵。每一個榜樣,都彰顯了值得仿效的精神與行為,同時也向它鎖定的小學中、高年級讀者,指示了學習與成長的路向。

除開政治宣傳與道德教養,《小學生》所涵括的面向,仍是五花八門的。每期雜誌所報導的新聞時事、科學知識,可能是無數學子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連環漫畫是那年頭不常有的閱讀樂趣,任想像力奔馳的童話寓言故事,或許,也成為許多孩子的文學啟蒙。

這份存在於 1951 至 1966 年之間的兒童刊物,在臺灣小學教育體系裡的流通非常普遍,它甚至宣稱自己搏得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小朋友的閱讀和支持」,這樣一本雜誌,曾使多少孩子真正成為國家所期待的理想兒童,或許不易確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小學生》(以及它在 1953 年衍生的《小學生畫刊》)培養了一批兒少文學與漫畫的創作者,諸如林良、童叟、林鍾隆、劉興欽,在接下來的時代,這些名字仍繼續在一本又一本的童書裡,為小讀者們勾勒著世界的樣貌。

《小學生畫刊》(圖片來源:網路)

《小學生畫刊》內頁(圖片來源:網路)
《小學生畫刊》背面(圖片來源:網路)

《小學生》標誌的是一個世代的共同記憶。

黑、藍、橘、紅套印的小開本裡,現在看來有些單調,間或參雜的「反共抗俄」與「三民主義」更顯得有些突兀與刺眼。然而,在半個世紀之前,這本雜誌對於許多的臺灣孩子來說,或已是一種至為華麗的閱讀旅程了吧!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故事: 一本培養故國情懷、塑造國家理想兒童的刊物──《小學生》雜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