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時空偵探的歷史行腳》為什麼「國立台灣圖書館」會從台北城內搬到中和?

要追溯「台灣圖書館的建館」緣由,就得先從日治初期的圖書館事業開始說起。日人接收台灣之初,台北文化界便以提供社會教育為由,將創設圖書館視之為當前急務。1898年,有志人士於民政長官官邸召開「台北圖書館發起會」,隨後便在台北城內的淡水館(清代登瀛書院位址)成立「私立台灣文庫」,是為近代台灣圖書館事業的先聲。

◎宋彥陞(時空偵探)

如果您住在新北市的中和區,或是從事台灣主題的相關研究,相信您應該聽聞或是造訪過位於中安街85號的國立台灣圖書館。這座圖書館不只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國立圖書館,同時也是台灣研究的知識寶庫。不論平時或是假日,經常可以看到許多大小朋友在這裡閱讀館藏、查找資料。

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的國立台灣圖書館。(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不過,您是否知道擁有百年歷史的台灣圖書館在設館之初,其實是座落於台北城內而非中和地區?它的前身機關又與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有著什麼樣的密切連繫呢?接下來,且讓筆者為各位朋友娓娓道來。

要追溯台灣圖書館的建館緣由,我們就得先從日治初期的圖書館事業開始說起。日人接收台灣之初,台北文化界便以提供社會教育為由,將創設圖書館視之為當前急務。

1898年,有志人士於民政長官官邸召開「台北圖書館發起會」,隨後便在台北城內的淡水館(清代登瀛書院位址)成立「私立台灣文庫」,是為近代台灣圖書館事業的先聲。

淡水館舊照。(圖片來源:《記念台灣寫真帖》)

如同「私立」二字所揭示的,台灣文庫並非官方經營的藏書機構,而是透過熱心官民捐款贈書以及徵收閱覽費來維持營運。

然而,這座民間文庫先是遇到使用者過少的財務窘況,接著又因為所在地被納入都市計畫的預定範圍,於1906年被迫關門歇業,並將館藏圖書移交給東洋協會台灣支部另地保存。

台灣文庫停辦之後,文化人士並沒有因此打消在台北設立圖書館的念頭,而是繼續透過報紙投書表達訴求。1912年,東洋協會台灣支部出面建請台灣總督府成立官方圖書館,終於獲得總督府首肯同意。

兩年後,總督府宣布成立總督府圖書館,並指派學務部長隈本繁吉擔任初代圖書館館長,在艋舺祖師廟成立臨時辦公室以籌劃開館事宜。對於新成立的總督府圖書館來說,首先要解決的便是最根本的館藏與館址問題。

初代館長隈本繁吉(前排中坐者)曾以艋舺祖師廟作為總督府圖書館的臨時辦公室。(圖片來源:《台灣總督府圖書館寫真帖》)

館藏部分,除了接收台灣文庫的部分圖書之外,總督府更帶頭捐贈書籍、提供經費,使得總督府圖書館在創館初期便擁有高達兩萬冊的豐富館藏。相較之下,台灣文庫在閉館前夕的藏書量大約是一萬四千餘冊,由此不難看出官方與民間的資源差距。

至於圖書館的確切位址,正值書院街的殖產局博物館(今博愛大樓北側位置)即將搬入新公園的嶄新館舍,總督府便將原本的博物館建築劃歸圖書館使用。

1915年,總督府圖書館從艋舺祖師廟正式遷到城內的博物館舊址,並逐步建立起資料收集、圖書編目、書籍外借及巡迴書庫等經營方針,成為日治時期主導社會教育的重要機構之一。

總督府圖書館建築以前曾是殖產局博物館的所在地。(圖片來源:《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

值得注意的是,這棟兩層樓的西式建築在營造伊始其實並非博物館廳舍,而是預定作為彩票局的抽籤會場之用。

當時,有關單位為了凸顯彩票抽籤的公正性,刻意參考西洋劇場的建築樣式,將彩票局一樓規劃為可放置抽籤器與容納許多觀眾的寬闊大廳,二樓則是設有迴廊以便民眾觀看抽籤過程。

換句話說,這棟建築物並非依照博物館或是圖書館的使用需求進行空間設計。到了1935年,時人基於閱覽空間不足、缺乏防火設備等理由呼籲總督府營建新的圖書館建築,卻因為所需費用過於龐大最後無疾而終。

總督府圖書館的內部空間是仿照西洋劇場進行設計。(圖片來源:《台灣愛國婦人》)

因應日本對華戰事逐漸升級,原本看似與戰爭無關的總督府圖書館由於負有社會教育功能,遂被政府納入戰時體制。除了定期舉辦戰事相關展覽,總督府圖書館還多次募集圖書慰問前線作戰官兵,儼然成為官方政令的宣傳機構。

另一方面,隨著日軍在二戰晚期節節敗退,台灣全島開始遭到同盟國的戰略轟炸。此時,與總督府相鄰、染上軍事色彩的總督府圖書館自然也無可避免地籠罩在盟軍空襲的陰影之下。

有鑑於此,第五任圖書館館長山中樵為了避免珍貴的館藏圖書慘遭兵燹,便著手將重要書籍十餘萬冊分別疏散至新店大崎腳、大龍峒保安宮、龍山國民學校及中和庄南勢角等郊外地區。

果不其然,盟軍在1945年5月31日對台北市區發動了大規模的空襲攻擊。此次空襲不僅炸垮了總督府廳舍,還投彈命中圖書館南側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進而導致總督府圖書館和來不及撤出的數萬冊圖書於大火之中付之一炬。

在盟軍轟炸前成功疏散大部分館藏的山中樵館長。(圖片來源:《木山人山中樵の追想》)

「台北大空襲」航空照片。圖中的總督府、圖書館與電力會社都在此次空襲中遭受重創。(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藍字部分為筆者加註。)

戰後,國民政府派員接收只剩下館藏的總督府圖書館,將其改組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圖書館」(1948年改稱「台灣省立台北圖書館」),並以新公園的博物館一樓作為圖書館的所在位址。

不過,要在原來的博物館建築同時營運需要大量陳列空間的博物館與圖書館,勢必會遭遇空間不敷使用的現實問題。1960年代,適逢博物館必須閉館進行整修工程,政府遂同意在今天的新生南路與八德路口另外營建台北圖書館的新館舍。

或許是受限於博物館的整修時程,台北圖書館並沒有等到新館完全竣工才開始搬遷工作,而是採取「邊建邊搬」的特殊做法。1968年,樓高四層的台北圖書館新廈正式宣告完工。但是,館方還來不及沉浸在新家落成的喜悅之中,隨即又得面臨意料之外的搬家危機。

新生南路館舍施工情形。(圖片來源:作者攝於台灣圖書館)

當時,台北市升格為與省同級的院轄市(其後改稱直轄市),連帶引發隸屬於省政府的台北圖書館到底該搬離台北市,還是移交給市政府管理的相關討論。

基於台北市府表態只願接收館藏而不接納職員,館方提出將圖書館直屬中央、更名為「國立台灣圖書館」的建議。如此一來,不只職員可以繼續留在台北工作,更能進一步提升圖書館的行政層級與自主空間。

然而,政府最後並未接受館方意見,而是指派國立中央圖書館(即國家圖書館前身)成為新的主管機關。是故,台北圖書館雖然得以免於再次搬家,卻也降格為中央圖書館的「台灣分館」,使得兩館之間長期保持著若即若離的微妙關係。

國家圖書館的前身「國立中央圖書館」曾經是台灣分館的主管機關。(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20世紀晚期,伴隨著出版事業的蓬勃發展,館藏急遽增加的台灣分館又再度面臨了空間不足的尷尬處境。在經過多方尋覓之後,館方呈請中央希望能在台北縣的中和市境內營建新館。

意想不到的是,教育部不僅同意了此項遷建請求,更核復台灣分館未來改制宜以「國立台灣圖書館」為館名,一舉解決了館方苦惱許久的兩大難題。2004年底,台灣分館先是從新生南路館舍搬入與總督府圖書館淵源頗深的中和新址,其後又於2013年正式更名為國立台灣圖書館,重新恢復獨立身分。

現在,台灣圖書館不只是我國台灣學的研究重鎮,更是中和居民親子閱讀的最佳去處。若是您也喜歡徜徉於無垠的文字之海,下次不妨抽空到台灣圖書館挑幾本喜歡的書,好好享受一下悠閒的閱讀時光。

●只讀文章不過癮?您也可以參加時空偵探的城市導覽

參考資料

1.〈圖書館設置之議〉,《台灣日日新報》,1898年8月24日2版。

2.〈新築彩票局〉,《台灣日日新報》,1906年8月11日2版。

3.〈彩票局の新築〉,《台灣日日新報》,1907年1月11日2版。

4.及川北仙,〈圖書館の設立を望む(上)〉,《台灣日日新報》,1907年9月15日3版;及川北仙,〈圖書館の設立を望む(下)〉,《台灣日日新報》,1907年9月17日3版。

5.〈圖書館の必要〉,《台灣日日新報》,1909年7月24日1版。

6.〈圖書館必要〉,《台灣日日新報》,1910年10月15日4版。

7.廖又生,《臺灣圖書館經營史略》,台北縣: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5。

8.張圍東,《走進日治臺灣時代:總督府圖書館》,台北:台灣古籍,2006。

9.國立台灣圖書館官方網站,2018年1月15日檢索。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