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故事》你知道嗎?1945 年以前,臺灣與越南之間曾經發生過這些事(下)

號稱「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板橋林家,與越南「四大首富」的黃氏家族其實有親戚關係?越南末代皇族彊柢(Cuong De),曾經在台灣開辦深夜廣播節目?而台灣第一位女指揮家郭美貞,其實是在越南的西貢出生?快來看看這些發生在台、越之間的歷史小故事!

洪德青

板橋林家與胡志明市美術館關係深厚。

上篇提到 1900 年之前的台越往事,這次來回顧日治時期的這些人那些事:連橫吃過越南米?台灣漆樹其實來自越南由日本人引進?板橋林家有位西貢女婿?前台泥、台視、萬海的董座林柏壽,見過莒哈絲情人本尊?越南皇族彊柢,曾在台北開辦夜談節目?台灣第一位女指揮家郭美貞是西貢小姐?而陳篡地從胡志明、武元甲那裡,又得到了什麼「伴手禮」?本系列靈感來自陳碧純、黃宗鼎、許燦煌等人的研究,循著他們的星光,發現更多星星。我試著點描台、越上空那道迷濛星河,故人舊事,甘苦趣索,盡力而為。

台灣第一位漫畫家陳炳煌,青春遊越南

陳炳煌(1903-2000)是台灣第一位漫畫家,因出生在日治時期的基隆,故以「雞籠生」為筆名。十五歲時,陳炳煌到香港讀書,約在 1919 年未滿二十歲時,跟著經商父親遊歷安南(越南舊稱)、星島、爪哇、婆羅洲、蘇門答臘等地,可見當時台灣人已把東南亞列為旅行地。這段南洋體驗,也許對陳炳煌 1929 年在紐約大學校刊開啟漫畫生涯有所啟發。台灣第一本漫畫《雞籠生漫畫集》出版於 1935 年,當時他三十二歲。

去過越南的陳炳煌,帥氣如飛官。 (photo from: 莊永明)

連橫吃過越南米?

1920 年,四十二歲的連橫寫下《台灣通史》,書中提到越南、安南、西貢等地名不下三十餘次。對於他們的稻米與孔雀,連橫是這麼形容的:

一枝早、安南早:種出安南。 孔雀:來自越南,人家有畜之者。

在連橫提到越南米品種之後,1922 年日本人開始購入西貢米在台販售,結果造成苗栗米價下跌,農民為之警戒。此外,這段時期台灣總督府也注意到西貢傳染病、越南菸草等發展。

台灣漆樹來自越南,由日本人引進

根據張輝雄的論文與黃麗淑的文章指出,台灣早年沒有漆樹,清代台灣漆器用品都是直接從中國福州等地進口。日治時期由於日人生漆使用量大,,日人為減少對外國生漆的依賴(大部分由中國、越南進口),1921年殖產局技士山下新二,把越南河內漆樹的種子引進台灣,播種成功。1929年日人開始在苗栗銅鑼大量種植, 1936年採集到數百公斤的台灣漆,漆酚成分高,也比越南漆更快乾燥,從此台灣漆在日本漆器業者中被視為優質珍寶。

板橋林家與西貢黃家:聯姻、莒哈絲、美術館

根據陳碧純的研究,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板橋林家,與越南四大首富的西貢黃家,其實有密切的往來。板橋林家在甲午戰後曾避居廈門,而西貢黃家的本家也在廈門,可能因為地緣關係,讓這兩個喊水會結凍的台、越家族很早就熟識。

板橋林家大房林熊徵, 1919 年與印尼華僑合資成立華南銀行,協助台、日企業在東南亞的金融運作。華南銀行從創始之初,就在越南西貢、海防等地設有海外據點。除了林熊徵之外,其實二房林柏壽與越南關係更是親近:他與胡志明市美術館前任屋主黃仲訓(Thang-Hung Hui Bon Hoa,1877-1956)有著姻親關係。

黃仲訓的父親黃文華(Hui Bon Hoa,1845-1901,此為廈門話轉音的越文名),當年為避太平天國之亂遠赴西貢。黃文華為人機敏仗義,在因緣際會下,他繼承了法國老闆的鉅額遺產,後來西貢一半的房地產都歸他,為當時首富之一。黄仲訓直到婚後,才從廈門搬到西貢與父親同住。據說,黄仲訓少時曾考上清末秀才,又獲頒中華民國四等嘉禾勳章。更多西貢黃家介紹,可參考這裡。

1895 年,林柏壽生於鼓浪嶼。其後,他曾留學日、英、法等國。1927 年回台後,為避日本政府要他任官的壓力,三十多歲的他乾脆舉家搬到西貢。我猜他當時第一個投奔的,就是大他近二十歲的黃仲訓,畢竟兩人宛如叔姪舅甥的關係,講閩南語嘛ㄟ通,而且黃仲訓在西貢河岸充滿法式風情的華麗大飯店(Majestic Hotel),就是現成的下榻地點。

另外,根據李黎的文章指出,法國女作家莒哈絲 1927 年的西貢情人黃水黎(Huynh Thuy Le),其實並非撫順人,而是福建人。若真是如此,那麼黃水黎與黃仲訓也許是宗親。彼時林柏壽在西貢走動,也許認識情人本尊,甚至見過莒哈絲,畢竟留法的他烙兩句「Bonjour」、「Au revoir」之類的法語應不困難哩。

胡志明市華麗大飯店於 1925 年開幕,林柏壽當年很可能曾經住過。

黃仲訓兄弟三人的家族宅邸兼辦公大樓,落成於 1934 年,也就是今日胡志明市美術館所在地,當年是全西貢第一棟裝有電梯、融合法式與中式的豪宅,有著彩繪玻璃、鑄鐵欄杆、琉璃拱門、藍瓷陽台、釉彩風信雞等裝飾。

據說,這棟宅邸原先設計了一百扇門窗,但法國殖民政府下令減少一扇,也不准開正門,因為黃家大門居然比西貢總督府大門還大!林柏壽的二女婿黃慶杓(Hui Bon Hoa Khien Piau Pierre),是黃仲訓的姪子。當年林柏壽嫁女兒時,也許婚禮就辦在這。我之前參觀美術館時,對於中庭有個羽毛球場感到非常唐突納悶,現在回想起來,搞不好林柏壽曾以親家身分在這揮拍殺球哩。

由於時局戰亂,黃家後代紛紛移往海外,宅邸少了人氣,多了陰風。傳說黃仲訓有個女兒染上痲瘋病,長年被隔離在頂樓最美的房間,傭人們只敢從門縫送餐給她,最後發瘋致死。從此,這裡鬧鬼傳說不斷,還被拍成越南鬼片。1987 年越南改革開放後,昔日黃宅變成胡志明市美術館,如今成為喜愛藝術的歐美觀光客必遊景點。難怪十年前我三番兩次去看磨漆畫、買畫冊紀念品時,司機總是欲言又止,呵呵。

也許林柏壽次女林紅芸的婚禮,辦在胡志明市美術館?

也許莒哈絲的情人黃水黎也來過這?

胡志明市美術館影片值得一看。美國柯林頓總統也來過。

1936 年,開發越南的台灣拓殖株式會社成立

日治後期,台灣成為日本南進與大東亞政策下的重要據點。1936 年,台灣拓殖株式會社在台北成立,後來在河內、海防、西貢都設有辦事處,用來開發越南農林礦產等。也因為台拓的設立,日人才開始把台灣帶入工業化時代。

1939 年,來台開辦廣播的越南皇族彊柢

當年被法國殖民的越南人,看到日俄戰爭日本獲勝、孫文推翻大清建立民國時,都非常興奮。越南人認為中、日都變天了,越南一定也可以;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被法國人抓去歐陸戰場的十萬越南兵,死傷高達九成,如此慘烈的狀況,讓越南不得不奮起爭取獨立。

其中,有位積極抗法的越南皇族,人稱畿外侯彊柢(Cuong De,1882-1951。彊音強,非疆),算來是越南末代皇帝保大的父執輩。他被法國人通緝後,就流亡歐亞各地。二十四歲的他,在 1906 年到日本軍校與早稻田大學留學,結識許多日本政經人士。據說,彊柢的日語講得非常完美。

彊柢第一次來台在 1928 年。當時四十六歲的他,與西貢大南公司負責人松下光廣(Mitsuhiro Matsushita)在台北見面。松下光廣是號神祕人物。日治時期,他在越南的生意小到紡織五金、大至海空基地工程都包,也替日軍蒐集機密情報。

1939 年,57 歲的彊柢二度來台,在日人協助下,他於台北幸町 147 番號(今濟南路齊東街)開辦廣播節目,當時約有二十一名越南男、女員工。廣播時段為每晚十點到午夜兩點,向南放送。我猜內容大概是鼓吹抗法、建立大東亞理念吧。彊柢在台北待了七個月後於隔年離台,但他的台北越語廣播隊,直到 1946 年才離台。

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原來台北的天空還有越音放送。

左為年輕時的彊柢。右為越南革命家潘佩珠。(photo from: wikipedia)

1941 年,台北的越南廣播人聚會合影。(photo from: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 )

仏印進駐後,台灣人變抓耙仔

1940 年仏印進駐(仏=佛=法),指的是日本佔領法屬印度支那,也就是越南。根據陳碧純的研究,日人統治越南的五年內,雇用台灣浪人(流氓角頭)到當地設立情報機構,充當眼線,而西貢華人只要替日人做事,就可得到免稅的特許牌照,從事煙、賭、妓等行業,加深了堤岸龍蛇雜處的複雜度。

這支 NHK 仏領印度支那紀錄片,可看到河內、老街、海防等風光。我記得以前問過幾名越南人對日人佔領的那段歷史,但他們都二戰後出生,似乎說不太上來。

1940 年,台灣第一位女指揮家郭美貞生於西貢

根據公視資料顯示,台灣第一位女指揮家郭美貞(Helen Quach,1940-2014)出生於越南西貢。由於母親擅於鋼琴,她六歲便開始學琴,直到留學澳洲的十歲之前,應該都生活在西貢。郭美貞畢業於雪梨音樂學院,在世界各大樂團展露頭角。她曾代表中華民國拿到美國紐約指揮大賽首獎,恐怕也創下亞洲第一位女指揮紀錄。 1979 年,郭美貞來台組織「台北愛樂交響樂團」,不過四年後樂團就宣告解散。人稱女暴君的她,其實貌似關之琳,對於提攜台灣六、七零年代的青少年音樂人才,貢獻良多。

郭美貞生於西貢,曾代表中華民國拿到指揮首獎。(photo from: 中時電子報)

1941 年,台北到河內、台北到西貢國際航線起飛

根據松山機場資料顯示,德國航空公司於 1939 年開闢從柏林經河內到台北,再飛東京的航線時刻表。到了 1941 年,已有台北至河內、西貢、曼谷等國際航班紀錄。

1944 年,台籍日本兵吳連義滯留越南半世紀

1941 年珍珠港事變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台灣人開始被徵調到南洋作戰。根據蔣為文的研究,吳連義自嘉義農林學校(即電影《KANO》那間學校)畢業後,在台灣拓殖株式會社任職。 1944 年,二十一歲的他被派到北越工作,隔年戰爭結束,他沒有選擇立即返台,其一原因可能是放不下當時的越南女友,但此舉卻導致他的回鄉之路遙遙無期。

一直到了 1994 年,在日本媒體與嘉農校友的協助下,吳連義才得以回到闊別 50 年的故鄉省親。最終,他仍回到北越寧平省農村終老。2006 年,這位在越南有過三段感情的最後一位台籍日本兵,以八十三歲高齡辭世。對他來說,也許吳連義、新井良雄、范尹俅(Pham Doan Cau)這三個屬於他的名字既沉重,也充滿了遺憾。

吳連義晚年。(photo from: 蔣為文)

1945 年,胡志明送給陳篡地的「伴手禮」

我小時候總以為越共都是殘忍、猙獰、奸滑之輩,畢竟好萊塢電影都是這樣演。但陳篡地的故事,讓我看到當年越盟(越南獨立同盟會)這批開國元老,有著開放、熱情、義氣的正面形象。

根據呂東熹的研究, 1945 年初,曾留學日本、已在斗六行醫的眼科醫師陳篡地,被越南漁民救起,因為他被徵召前往南洋的船艦,遭到美軍的攻擊。之後,他輾轉到了西貢為日軍服務。期間,三十八歲的他接觸到越盟人士,對胡志明抵禦法、日外侮的理念深表認同,因此在越共接應下,他前往北越參加越盟。

逃亡途中,陳篡地在火車上遇到日本兵,幸好他從小習武(父親是拳師),順利制伏了對方。到了北越,他治好了總司令武元甲愛將的宿疾。自此,允文允武的陳篡地在越盟很受敬重。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二戰結束。胡志明把握時機,在 9 月 2 日宣佈「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慶祝會上,陳篡地被安排在主桌,與武元甲把酒言歡。但與此同時,他也心繫台灣。聽聞中國軍隊即將接收台灣的消息,陳篡地深感不安,因為他知道越南人為何寧願讓法軍接管、也不願讓戰勝的中軍介入的原因。

1946 年的農曆春節,陳篡地向越盟提出回台計畫,但當時海上盜匪出沒,時局又亂。沒想到隔天,一輛載著五支槍、二十顆手榴彈的吉普車停在他門口。有了這批裝備,他等於吃下定心丸。臨走前,陳篡地在越盟同志的引領下,向胡志明辭行,得到胡志明熱忱鼓勵……。

即便這批槍械後來讓陳篡地捲入了二二八事件,但是這段同槽栓馬、同舟共濟的台、越情誼雖然短暫,卻值得追憶。

陳篡地與夫人謝玉露。 (photo from: 鍾逸人)

-----------------------------------------------------------------------------

故事希望可以尋找 1000 位朋友來支持故事,讓故事製作更多元的專題、講座,走入各個歷史現場,開拓更多的地方小旅行,培養臺灣自己的創作者。現在,就和我們一起,補上那些年來不及學的歷史、來不及聽的故事,在這個資訊爆炸、知識破碎的時代,創造具有深度和溫度的臺灣文化。

因為我們相信,了解過去才有辦法看見與想像共同的未來。

請支持故事訂閱☞☞https://pressplay.cc/gushi.tw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故事:你知道嗎?1945 年以前,臺灣與越南之間曾經發生過這些事(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