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魔幻拉美》禦寒熱飲:甘蔗種植史的甜蜜偶然

在西葡殖民時期,蔗糖係拉丁美洲重要的經濟命脈,除了提煉砂糖之外,糖廠亦將煮沸後的糖漿倒入模型,製成糖磚,以棕櫚葉包裝出口至宗主國。糖磚意外養成拉美人愛吃甜食的習慣,進而改變許多傳統食譜的味道,為拉美飲食文化增添風味。

陳小雀

自甘蔗於1493年被移植至古巴後,蔗糖一度成為拉丁美洲重要的經濟命脈,與殖民歷史、莊園制度和奴隸貿易密不可分。時至今日,全球約三十個國家生產蔗糖,其中十四國分布在拉丁美洲。以產量而言,巴西居全球之冠,墨西哥、古巴、哥倫比亞、阿根廷、瓜地馬拉占居全球前十五名,另外如祕魯、厄瓜多,委內瑞拉等國每年亦有超過六百萬噸的產量。

在殖民時期,征服者引進磨坊與榨汁機,壓榨蔗莖,取得甘蔗汁後,將之煮沸成糖漿,待水分蒸發結晶後即得砂糖。除了砂糖之外,糖廠亦將煮沸後的糖漿倒入模型,製成糖磚,以棕櫚葉包裝出口至宗主國。各個蔗糖產區均有其獨特的糖磚形狀,除了較常見的磚形之外,尚有圓形、圓錐形等。至於糖磚的名稱各地亦不同,例如:巴西稱之「raspadura」;墨西哥與中美洲稱為「piloncillo」;到了哥倫比亞與厄瓜多又改為「panela」;在委內瑞拉習慣以「papelón」稱之;至於秘魯與玻利維亞則名為「chancaca」。

各個蔗糖產區均有其獨特的糖磚形狀,除了較常見的磚形之外,尚有圓形、圓錐形等。至於糖磚的名稱各地亦不同。(By Torcedor Mateense wikimedia.org/)

糖磚係未精製的粗糖,為黃色、或紅褐色,富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C、鐵、鈣、磷及其他營養,一直被視為健康食品,並做為糕點、飲品的甜味來源,添增其他口味的小塊糖磚甚至被當成糖果食用。換言之,糖磚養成拉美人愛吃甜食的習慣,進而改變許多傳統食譜的味道,尤其傳統熱飲,更少不了糖磚的調味,墨西哥的玉米糊(atole)即為其中一例。

在前哥倫布時期,古印地安人將玉米粉倒入水中,以慢火熬成濃稠的玉米糊。原味玉米糊又名白玉米糊,僅有玉米本身的淡淡甜味,供平時飲用,並充當病人的流質食物,減緩身體不適。另外,亦常在玉米糊內調入蜂蜜、辣椒末和可可粉等,做為宗教節慶中的必備飲品。 墨西哥淪為西班牙殖民地之後,征服者並不喜歡阿茲特克人的原來口味,而在玉米糊內加入糖磚、巧克力、香草、肉桂、水果泥等,調和成十分甜膩的口感。在熱巧克力流行後,玉米糊曾被貶為窮人的飲料,墨西哥因而產生一句相關成語:「微笑喝玉米糊勝過流淚啜飲巧克力。」意指,寧願貧窮但幸福過日子,也不願當個不快樂的富人。如今,玉米糊是墨西哥最普及的飲品,擴及整個中美洲,做法五花八門,其至在聖誕節也有其獨特做法。墨西哥高原的居民常以玉米粽(tamal)配玉米糊為早餐,展開活力的一天,深夜再以熱騰騰的玉米糊驅寒。

玉米粽。(Colombia.com)

同樣,南美安地斯山區日夜溫差極大,夜裡寒氣逼人,在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阿根廷等安地斯國家,流行肉桂水果酒(canelazo)熱飲,暖胃禦寒。這款熱飲因肉桂、丁香花乾、奎東茄(naranjilla)、甘蔗烈酒與糖磚等基本成分而得名;其中,甘蔗烈酒常為傳統手工釀造。奎東茄學名「Solanum quitoense Lam」,茄屬,係南美洲原生植物,直徑約六公分,外皮呈金黃色,有濃濃酸味。

據信,肉桂水果酒起源於殖民時期,起初做法簡單,流行於原住民部落與中下社會階層。安地斯國家獨立建國後,肉桂水果酒搖身一變,成為「美妙之水」(agua gloriada),也有「糖水」(agüita de azúcar)之稱,深受大眾喜愛,是招待訪客、或節慶中不可或缺的飲品,並隨著各地習俗與特產,衍生出千百種配方,在爭奇鬥艷中,展現地域性與民族風。在南美洲的一些小說作品裡,常出現主人為夜間訪客獻上一杯肉桂水果酒的情節,似乎刻意凸顯這款熱飲的重要性。

肉桂水果酒是招待訪客、或節慶中不可或缺的飲品,並隨著各地習俗與特產,衍生出千百種配方。(The Travel Bite)

厄瓜多首都基多為了慶祝建城而每年舉行所謂的「基多節慶」(Fiestas de Quito),自1960年代起,肉桂水果酒儼然「基多節慶」的靈魂飲品,似乎少了肉桂水果酒,「基多節慶」就乏味單調。的確,在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阿根廷等國的重要慶典裡,不乏肉桂水果酒的身影。

甘蔗係外來植物,卻在拉丁美洲落地生根,更深耕創造出各種甘蔗烈酒、蘭姆酒,同時以糖磚為拉美飲食文化增添風味。無論是玉米糊、抑或肉桂水果酒,亦可改為冷飲,但仍以暖胃禦寒的熱飲最受歡迎,彷彿禦寒之餘,也沖淡昔日遭殖民剝削的哀愁。若蘭姆酒是蔗糖的歡樂之子,那麼含糖磚的熱飲就是甘蔗種植史裡的甜蜜偶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