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海鮮飲食與海洋永續》誰的龍虎斑打敗 MIT 石斑?

蓋玉軒

一則標題為「技術外流中國!「龍虎斑」打趴MIT石斑,養殖戶叫苦連天」的新聞在網路上流傳,將台灣石斑魚價格崩盤的禍首指向台灣養殖技術的外流。

其實,龍虎斑這個最近五年叱吒整個石斑魚市場的新興魚種,早在10年前就已初試啼聲,只是直至這兩年才逐漸被台灣民眾所熟知。不過,龍虎斑並非是由台灣或中國所培育的品種,而是由馬來西亞育種成功。馬來西亞的沙巴大學研究雜交石斑魚超過十年之久,更雜交出各式不同的石斑魚混種後代,但目前只有龍膽石斑魚(公)與虎斑(母)所生產的後代「龍虎斑」(珍珠龍膽)具有各項市場競爭力,包括:成長速率快、抗病力強、肉質細嫩與含有豐富膠質等,更因這個品種可在室內硬池高密度飼養的特點,而迅速佔據中國的石斑魚養殖市場。

石斑魚的市場本來就只建立在華人消費圈內,台灣所生產的石斑魚市場占比過去約為:外銷中國70%、台灣本地消費30%,外銷中國過去曾為台灣賺進不少外匯。

石斑魚比一比

石斑魚的消費體型大致區分為兩種規格:一為喜宴菜,使用的是青斑、龍虎斑,重量約800克左右,恰好可以放入長型的清蒸盤中做為宴會菜餚。另一種為大型的龍膽石斑,以20台斤以上的重量為主,肉質佳、皮厚充滿膠質,切塊後可製成不同料理,且市場接受度最高。但近年來因中國打貪政策公佈禁奢令後,中國的龍膽石斑的消費量便急遽下跌,連帶影響台灣出口價格,且跌幅相當可觀,龍虎斑與青斑因同為小型石斑魚,這5年間在中國大幅擴充養殖面積下,成為新興的養殖主力,自然不再仰賴台灣進口青斑,再加上龍虎斑的市場競爭力遠勝於青斑,才形成今日台灣石斑魚產業各項數據下滑的窘境。

龍虎斑與青斑因同為小型石斑魚,成為中國新興的養殖主力,自然不再仰賴台灣進口青斑。(記者葉永騫攝)

誰賣魚給誰?誰偷誰技術?

台灣的龍虎斑主要的市場在中國,根本不可能如媒體所述從中國進口石斑魚,而媒體報導中所提到的價格亦是誇大渲染,其實,龍虎斑的池邊價格只略高於青斑,價差約在30-40元/斤,報導中的數字不知是廠商故意哄抬,還是媒體為求效果的炒作,若價格真如報導,養殖戶又何必叫苦連天?媒體一再提及過去的產業西進政策,將台灣養殖業的衰退歸因於養殖技術外流中國所致。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石斑魚繁殖技術在台灣已建立20餘年,近10年來東南亞及中國紛紛投入大量政府資源以發展石斑魚繁養殖技術,除了承襲台商的過往經驗外,更引進新品種、新方法以克服先天技術上的劣勢,目前中國、東南亞兩個地區皆已在養殖石斑技術上站穩腳步,該報導內文用台灣10年前的輝煌成績,來與現今的國外養殖作為比較,豈不正說明這10年間台灣在石斑魚養殖上沒有任何的進步?而產量倍增,更不應該是地狹人稠的台灣選擇的發展方向,尤其大量養殖所排放的養殖用水根本沒有適當的管理。

台灣不該再耽溺於過去產業的榮光,而應該將資源放在精進技術提升與品種研發上。國際間養殖繁殖技術研發以日本最為進步,也發表許多不同魚種的繁養殖文獻,而中國過去專注在淡水魚研究,但海水養殖也擴張極為迅速,菜市場可見的廉價黃魚幾乎全為中國沿海的箱網養殖魚貨。

那麼台灣呢?

台灣絕對是世界上養殖技術先進的國家,我們所育種並由政府大力推廣至友邦的吳郭魚已成為世界性的養殖物種,但隨著網路發達,知識的傳遞流通快速,再加上各國政府的大力扶持產業,台灣早被迎頭趕上,逐漸喪失領先地位。而台灣雖然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但由於近年來全球捕撈漁業發展快速,漁具、漁法較過去更為進步,使得台灣周圍海域的漁撈量迅速下降,加上許多物種的棲地因西部海岸線的開發遭到破壞,導致各式魚蝦類種原庫的缺乏,以往大家所熟知的肉鯽魚、春子等魚類也逐漸消失在餐桌上。養殖業者無不希望能研發新品種魚類,但種魚的取得在台灣目前已相對困難,只能仰賴菲律賓與印尼等當地的漁民配合,才能獲得各式魚蝦種原,這是台灣養殖業者在育種上遭遇的第二個困境。

漁業的發展絕對與養殖產業的榮衰息息相關,台灣在近幾年經歷了九孔養殖慘況、石斑魚價跌、吳郭魚崩盤及文蛤大量死亡事件後,也許現在正是一個讓消費者與政府開始重視養殖水產品的契機。

找對方向、重置資源,不再緬懷往日榮景,台灣的養殖業才可能出現扭轉劣勢的機會。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