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林濁水觀點》《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台灣問題專家四十年的深度觀察》推薦序

《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台灣問題專家四十年的深度觀察》一書作者康培莊,其台灣經驗、「出發點」和專業,讓這本旁徵博引的作品,提出的敍事架構堅實,對美國官方文獻的引用更是豐富,非常值得推薦給讀者。

林濁水 

康培莊教授說川普是外交事務門外漢,他的上台為美中台三角關係增添了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因素。  

確實,一開始他就破紀錄地和台灣的蔡英文總統通了電話,還質疑美國奉行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的「一個中國政策」是不是明智;接著在川習通電話後,川普又對蔡英文語出嘲諷;然後還一再對歐巴馬時代美艦的南海「自由航行」喊停;但也約略在同時,他的國防部長和國務卿對台灣表達了比歐巴馬政府更強烈支持的態度,也不客氣地指責北京的南海措施;再來是美艦接連開進中國宣稱的南海礁岩「領海」內,機艦還飛掠台海中線,對應著中國戰機、航母持續性地繞台威懾。政策令人捉摸不定,也令人不安。  

在太平洋這岸,奉行「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現狀」政策的蔡英文,謹慎、低調到不行,兩位總統行事風格對比鮮明到這程度真是稀奇有趣;然而更離奇的是,蔡英文這樣低調,兩岸關係的緊繃程度竟然遠遠超過時時嗆聲「一邊一國」要制憲公投的陳水扁時代,氣氛離奇乃至詭異。在這樣的氣氛下,康培莊教授出版了《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台灣問題專家四十年的深度觀察》這本精釆的作品。  

康培莊教授所著《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台灣問題專家四十年的深度觀察》。(圖:遠足文化)

這本書初版印行的時間是2006年。英文書名《Playing with Fire: The Looming War with China over Taiwan》(玩火:悄然逼近的台海戰爭)遠遠比中文書名來得令人驚心動魄多了,2006年原書描述的是1995台海危機到陳水扁總統末期,台美外交危機時吹襲在美、中、台間的強風巨浪。這個風浪在馬英九上台執政期間一時平息,於是台海出現了號稱一甲子以來最和平的一段時間,在原書初版的11年後,兩岸間湧現新一波動盪之時,這本書增訂推出,由康培莊補上2007年至今的一大段發展。  

書的增訂出版,扣緊了令人緊張焦慮的情勢,在2017年版前言裡,作者甚至以「戰爭之火正在逐漸燃燒」這句話做為結語。有趣的是,雖然許多美方人士盛讚馬英九開創了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和平的兩岸關係,但在康培莊教授看來,這和平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短暫的意外。理由是中國的崛起,將命定地和美國共同構成互爭雄強的修昔底德陷阱,就像德國的工業成就促使德皇挑戰英國霸權一樣,屆時夾在中間的台灣勢被捲入。如今作者補上迄今這一段,看來大有印證2006年出書時對趨勢先見及所言不虛的意味。作者在原序中介紹了他1963年來到台灣親見台灣創造民主化和經濟起飛的「雙奇蹟」驚喜,並在這様的「出發點」上迄今共寫出26本關於台灣的專書。  

26本書,26真是浪漫到令人感動的數字。然而,從浪漫出發,他的專書,多半寫的是冷峻現實的國際政治。於是,浪漫風情和現實主義精釆地交織在這一本大作之中。   

本書敍事的基本架構是「可以確定的是,中美進一步擴大衝突,短兵相接的可能性不容小覷。」

換句話說,中美雙方都難脫出修昔底德陷阱;而兩岸之間國族主義情緒的對立隨著台灣的民主化與中國崛起,以及人權自由的緊縮而持續上升。書的前12章,描述的是1996年到2008年台海緊張;14、15兩章刻劃的是2016年到2017年的台海僵局;中間插入陳、馬英九一段兩岸關係和緩喘息時間的第13章。整本書涵蓋了前後30年,期間砲艦往來互別苗頭、政客權變浮沈、國家政策左拐右彎、兩岸國力消長上下,真是變化多端;但大家終將發現所有英雄、豪傑、政客、學者說客各顯神通、互相角力精彩演出,僅是政經大架構下的歷史大戲的道具芻狗。

當我們把2008年前12年和2016年後短短一年多互相對照,看盡書中生動情節後,更覺大結構之嚴峻令人直冒冷汗。  

在現實主義的理念下,作者頗有和台北長期流行的主流論述相反的觀點,例如他強調「必須承認台灣的民主發展將其推上與中國分離的道路上」,這就和「只要民主就好,不談統獨」的好形象主流論述格格不入;他還說「貿易往來頻繁的國家不會交戰」並不符合事實,也與冷戰結束後當道一時的新自由主義迥然異色。他這樣說,雖然極不討主流論述之喜,卻讓我們更能看到事情真相,令我們不再迴避事實。  

固然作者描繪的結構和趨勢迄今仍然難找到加以推翻的有力反證;但就像作者在序言中謙虛地說道:作者的「出發點」雖然有他的「背景、偏見和看待議題的方式」,但卻是「有啟發性」的。

因此,從一個台獨運動者的出發點,以下,我也試著提出一些沒有被作者提到或和作者不完全一致的觀察,既做為讀後心得,也希望能做為讀者在閱讀本書時的補充或對照參考。

一、後冷戰與台灣國際地位的復權  

在冷戰後期,美國為了聯中制蘇戰略,以犧牲台灣做為代價,形成《中美三公報》、《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架構成美國的一中政策的典範。在這個典範中,台灣備受委屈,被當作一個事實的,但不被予以國際法承認的國家。台美關係只能維持為非官方的、純民間的關係,彼此官署互不往來。然而,冷戰結束後,台灣很自然地,但非常緩慢地走上國際地位復權之路,這也是本書作者「天安門後台灣的未來充滿轉機」這句話的深刻意義。  

天安門事件後原先和中華民國政府斷交的各國和台灣的雙邊關係雖然一直没有提升到正式邦交的程度,但以1994年美國柯林頓對台新政策而言,台美間一般的部長、官署已經可以互訪,AIT也取得完整領事簽證權,雙方已不再是《台灣關係法》所規定的純民間關係,而是提昇「準官方」關係了。至於軍事上,由F-16軍售開始,雙方軍事交流關係持續上升;同時因為冷戰結束而形同被遺忘的《美日安保條約》也重新被搬出來,並賦予「新指針」,還把台灣納入「周邊有事」的範圍,美日「圍堵架構」隱然復活,伴隨著中美準同盟關係也持續強化。

由F-16軍售開始,雙方軍事交流關係持續上升;同時因為冷戰結束而形同被遺忘的《美日安保條約》也重新被搬出來,並賦予「新指針」,還把台灣納入「周邊有事」的範圍,美日「圍堵架構」隱然復活,伴隨著中美準同盟關係也持續強化。(http://www.taiwandc.org/)

這些關係的改善是一個雖然緩慢卻是長期持續的趨勢,期間發展或有遲滯,但是那與陳水扁在台獨上採取冒進行為有關;同時復權狀況若持續提升,也是長期的台灣復權趨勢以及國際情勢變遷使然,和馬英九的執政談不上什麼重大關聯。事實上,蔡英文2011年訪美固然是一個不愉快之旅;但2015年訪美待遇遠高於馬英九當年的訪美,意味的不外乎是隨著情勢變遷,美國對馬英九十分自得的兩岸政策已經有明顯的保留。  

2008到2016年間,台灣在國際上雙邊關係零斷交和在國際衛生大會(WHA)、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參與一直被當做馬英九傑出的外交成就。但是,對一個台獨運動者而言看到的是,在國際往來頻繁的當今,各國為了保護他們自己本國國民的安全與衛生,台灣縱使不能參加兩個年會,要取得國際民航和國際防疫相關資訊卻不成為問題;而台灣在兩個組織的年會的參與,不只身分要逐年被北京審批,又只是沒有發言權和表決權的觀察員,參與的實質價值不大,何況還是以「中國一省」的地位參與,形同對自我主權的否定,這是國際地位的降低不是提昇。  

台灣在世衛大會與國際民航組織年會的參與,不只身分要逐年被北京審批,又只是沒有發言權和表決權的觀察員,參與的實質價值不大,何況還是以「中國一省」的地位參與,形同對自我主權的否定。(www.who.int)

若要對8年中的「零斷交」給予太大肯定,恐怕得注意到這一個事實:為什麼從蔣經國到李登輝乃至陳水扁,前後40多年,中華民國都能夠維持二十多個小國為邦交國,多也多不了多少,少也少不了多少?未免太神奇;尤其在2000到2008年中國已擁有顯赫的國力,可以輕易地就把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壓到個位數字,北京為什麼不肯做?

現象的神奇,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北京希望透過這一個局面做為兩岸維持在「漢賊不兩立」的內戰狀態的象徵;而不是對馬英九兩岸政策的獎勵。就這一點,個人和作者有口徑不盡一致的看法。  

在外交上,個人認為作者還有一個有待斟酌的看法,那就是作者說「陳水扁的失敗也削弱了台灣在國際上爭取更多支持的機會」。事實上,陳水扁在台獨上的冒進行為其實是傷害了台獨在國際上的機會,只要看陳水扁在採取一連串冒進行為後,美國對台獨的說法從「不支持」,變成嗆聲「反對」到「台灣不是主權國家」,甚至降低陳水扁出國過境美國的待遇,逼得他憤而演出驚險的「迷航外交」,就知道陳水扁的冒進作為對台獨有害無益。  

這些冒進動作有害台獨,陳水扁心中其實瞭然,他明知故犯,為的不是在國際上推動台獨,而是因為在2005年地方選舉大敗,引發黨內幹部的眾叛親離下,所採取的「紅衞兵」策略,以鼓動冒進主義者來鞏固他在黨內的領導權。無論如何,在當前雖然險惡,但是台灣又仍然找得到復權空間的國際局勢下,台獨運動應該採取的是穩健而不是一步登天的策略,否則將只是揠苖助長。

美國對台獨的說法從「不支持」,變成嗆聲「反對」到「台灣不是主權國家」,甚至降低陳水扁出國過境美國的待遇,逼得他憤而演出驚險的「迷航外交」,就知道陳水扁的冒進作為對台獨有害無益。(中央社)

二、全球化下的兩岸産業戰略.經濟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族群分裂與藍綠對立  

本書很多地方提到民進黨鼓動民粹主義動員民眾,還提到蔡英文就是領導民粹而當選總統,但同時也因為民粹主義影響以致於施政遇上難題。但在我看來,蔡英文的成長背景使她對民粹主義一直保持相當陌生的關係。雖然有兩個階段和民粹主義者有了合作,但合作得不是勉強就是問題百出。  

第一次是2008年領導民進黨進行反制陳雲林來台。這一次群眾運動,坦白說她領導得不甘不願,所以在被國民黨批評是「暴力小英」後,便努力領導民進黨脫離民粹活動。而這一個脫離造成了2012-204年白色力量在街頭風起雲湧時,但民進黨卻只能靠邊站的結果。只是,白色的民粹運動居然衝擊國民黨政權直到垮台,蔡英文趁勢當選總統,於是開始進行推動和「公民團體」的緊密合作關係,甚至認為他們可以很大程度地取代民進黨而成為她最重要的權力基礎。只是由於她的先天傾向,彼此合作的蜜月期十分短暫。  

台灣的民粹主義,有台灣民族民粹主義,有人權民粹主義,有直接民權的民粹主義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社會議題民粹主義。和本書相關的民粹主義是台灣民族或者國族的民粹主義。可惜的是,台灣國族主義既然是作者建構本書的核心要素之一,民粹主義又是作者相當不以為然的理念,但作者並沒有進一步釐清兩者之間的關係。個人謹在此做簡要補充。  

二次大戰後西歐諸帝國和日本帝國解體,使全球民族主義四處烽起,不料很快被冷戰的結構壓抑下去,等到歐洲冷戰結束,全球各地民族主義風潮重新掀起,並在各地激發了不同程度的對立。事實上,中國/台灣的對立、中國/美日對峙,乃至南中國海、黃海、東海海域的緊張,其核心內涵正是民族主義的矛盾。民族主義的對峙和中美修昔底德陷阱交錯作用下,後冷戰的島鏈情境反而遠比冷戰後半期更緊張嚴峻。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所謂冷戰在蘇聯解體後結束,那是西歐的情境;至於東方世界,在蘇聯解體後冷戰反而才方興未艾。  

無論如何,凡民族主義都免不了有一定程度的民粹主義色彩;但是在2014年太陽花運動中呈現的民粹民族主義,則擁有在1990年代沒有的新內涵:經濟民族主義。這個新內涵是在2000年之後,全球化進一步深化之後才勃然而興,並且是讓台灣國族主義高度民粹化的關鍵。  

當川普在全球建制派人士一面倒地看壞中,顛覆了美國紅藍政黨傳統基本盤而意外當選美國總統後,全球化催生的民族民粹主義強大能量終於使全球的建制派人士看儍了眼。事實上,這現象在台灣爆發得比美國還早。說早,指的還不是2014年的太陽花連續顛覆了2014和2016年兩次選舉的藍綠基本盤,而這兩次選舉的時間都比川普勝選早,這裡的「早」,指的是在1990年代的基本盤在2000年選舉被顛覆了。  

全球化的分配效應是財富差距的懸殊化,於是所得在平均值以下的中下階級民眾因為貧窮化以致形成了反全球化的經濟民族主義。在1990年代,固然當時台灣的整體基本盤是「藍大於綠」,但是在南部的盤面上,藍大於綠的情形更加嚴重。由於台灣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內涵是産業西進,所得相對偏低的中南部民眾在2001年立委選舉中,就把他們經濟民族主義的情緒轉化成反對「堅信新自由主義,積極主張開放兩岸經貿交流」的國民黨上,造成的就是南部地區藍綠的大翻盤。到了2014年,隨著中産階級的跟著貧窮化,於是造就了轟轟烈烈的太陽花運動和全島藍綠的大翻盤。

2014年,隨著中産階級的跟著貧窮化,於是造就了轟轟烈烈的太陽花運動和全島藍綠的大翻盤。(資料照,記者劉信德攝) 

本書作者對2014年後的民粹勃興很不以為然,認為是民進黨操作族群意識造成的,並很强烈地賦予負面評價。不可否認的,由於解嚴前國民黨威權體制充滿強烈族群歧視的外來性,因此早期的台灣民主運動和台獨運動中,反抗性的族群意識是運動很核心的動力;但是,隨著國會全面改選後,族群對立意識已經被民主化逐漸消化了。本書很精準地描繪出一九九○年代總統直選運動中呈現出來的統獨對立內涵。然而,可以進一歩觀察到的是在1990年代的政治對立中,統獨對立雖然急速上升,但是卻已經開始和族群對立逐漸脫鈎;到了2000年之後,尤其構成太陽花運動中強烈民粹主義內涵並把藍綠對立推到新的高峰的,已經是經濟民族主義而不是族群意識—族群意識並未完全消失,但是在政治角力場域,作用已經邊緣化,這在年輕的一代中更是如此,在所謂的「天然獨」的一代中,族群意識已經非常淡薄。  

馬英九由於堅信新自由主義,上台後操之過急地下令限時完成三通和ECFA談判,造成了嚴重的後遺症。在限時壓力下,台灣談判代表在三通上接受了北京兩岸航線為國內線的定位,以致於權宜輪、外輪都不能通航於兩岸之間,造成外商退租碼頭等等衝擊,高雄港貨櫃吞吐量竟然史無前例地連降三年,完全喪失成為所謂「亞太海運中心」的機會;在ECFA方面,台灣有前瞻性、國際競爭力的面版、石化上游産品、高階機械、汽車整車等全排除在清單之外,北京反而在台灣失去國際競爭力的産品上大幅「讓利」,談成了十分詭異,並且將造成台灣產業「逆向淘汰」效應的清單。這樣的談判原則,是中國在產業騰籠換鳥考量下的産物,依這原則,北京,抓緊了在産業上對台灣戰略打壓「戰術讓利」目標。這也是在馬英九時代,中國對台灣經貿愈讓利,台灣經濟愈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經濟民族主義的影響下,台灣民眾對簽署ECFA的態度一波三折。首先,由於2000年後經濟民族主義開始抬頭,一開始民進黨很輕易地鼓動了群眾的反對,在簽署過程中民眾反對就一直高過支持;等到ECFA早收清單公布,北京戰略打壓、戰術讓步的策略產生統戰效果,民眾支持度迅速上升,反敗為勝;然而,等到馬英九的第二任任期間,持續上升的經濟民族主義又再度使多數民眾對ECFA的態度轉為負面。

三、中美對峙的颱風眼效應與馬習會  

馬英九任內兩岸的作為,最轟動的無非是馬習會。這件事本書沒有加以討論不免可惜,且略作補充。  

2015年11月的馬習會一般被定義為北京因為對馬英九持續八年親中政策高度肯定,所以在馬英九任滿卸職前頒發的勳章。事實上並非如此,馬英九在2015年10月中以前對馬習會早已絕望。在此一年前時間,馬習決裂的訊息已密集出現,首先是兩岸雙方頻頻把早就長期監控的間諜接連加以曝光並法辦;接著,2014年太陽花運動後,新浮現不久的港獨人士開始進行「港獨、台獨串連」,並和民主派發動佔領中環運動,北京十分憤怒和震驚,不料馬英九卻一再正面聲援「民主佔中」;最後,2015年7月北京舉辦了空前盛大的紀念抗戰反日大閲兵,廣邀國際友邦參加,但是馬英九天天隔岸密集嗆聲批判,而且一再要求國民黨必須對前往北京參加閲兵的連戰處以黨紀。  

馬英九任內兩岸的作為,最轟動的無非是馬習會。(EPA)

這一連串的事件說明了被盛讚的馬英九所開創的「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和平的兩岸關係」,果然如本書所說只能是暴風雨前的寧靜,而個人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待馬英九卸職,風風雨雨已經密集在兩岸間吹襲。  

氣氛既然已經持續惡化了一年,那麼北京為什麼突然頒發大勲章給馬英九,以至於陸委主委夏立言和整個陸委會接到訊息後都不敢相信,直到再派人到北京交涉後才認定確有其事?  

造成北京逆轉的,是兩個關鍵。首先,2015年9月底歐習會,會中兩人為南海議題相見不歡,習近平前腳踏出美國國門,歐巴馬的軍艦就跟著習的後腳開到南海,這種針對對方國總統的派軍艦行為動作之大,前所未有;其次,這時美國策動的南海劃界國際仲裁法庭正密集進行審議之中,南海氣氛空前緊張,假使台灣依據歷史事實,承認南海十一段線的劃界未經測量,並且沒有國際海洋法的依據,對中國打擊之大難以想像。於是習近平主動召開馬習會。  

馬習會的消息一出,驚動全球。民進黨的反應是,馬習會是紅藍聯手的選舉操作,紅藍並藉機形成兩岸共識,以框限未來蔡英文的兩岸政策,雖然我的判斷和民進黨中央黨相反,但民進黨不改其主張。  

到了最後,在新加坡的馬習會公開的開場白中,習近平居然難以想像地連「一個中國原則」、「和平協議」、「統一」等一切令馬英九難以應付的話都不講,在會議期間,國際媒體普遍以Two Countries、Two Presidents來描述會議,北京也不做任何抗議譴責,在在都令人震驚意外。  

事後在記者不斷追問下,夏立言說習近平要處理的是南海問題,而他並沒有任何北京要限縮台灣主權立場的感受。會後馬英九果然投桃報李,在南海議題上配合北京大作文章,既發表說帖強調十一段線的正確性,又強調南海是中國傳統水域,甚至不顧華盛頓反對,登陸太平島宣示主權。  

由於當時馬英九即將卸任,因此習近平項莊舞劍其實意在蔡英文,而不是馬英九。  

馬習會前後竟然有這樣的曲折變化,於是我們發現,當中美對峙捲起風暴時,固然常常橫掃台灣,使台灣難以招架;但有時也讓台灣位於颱風眼之中而得到無風無雨的平靜,釣魚台漁業協議和台菲漁業談判中,馬英九都掌握到了這樣的颱風眼位置而使台灣獲利。  

由於蔡英文就職發表520演說時,雖然在南海的說法上放棄民進黨傳統立場而採取極度和馬英九相同的立場;但在演講中她又強調台灣將參與國際自由民主價值同盟,同時積極參與區域集體安全機制。這對幾十年來一直標榜不結盟主義的北京而言,實在非常刺激且難以接受,於是這就確定了北京此後對台灣的冷和甚至冷對抗的原則。 

由於作者的台灣經驗、作者的「出發點」和作者的專業,讓這本旁徵博引的作品,提出的敍事架構堅實,對美國官方文獻的引用更是豐富,非常值得推薦給讀者;至於我個人,並依作者的樣,提出了帶有個人背景的觀察,希望作為讀者深入閲讀本書的一些參照依據。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