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漫遊藝術史》半個歐洲都是他家?哈布斯堡家族收藏與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上)

藝術史博物館奠基於「哈布斯堡家族」的收藏,此家族堪稱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對於歐洲歷史發展的影響自 13 世紀魯道夫一世擔任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開始,直到拿破崙成為歐洲的新霸主,1918年奧匈帝國的衰敗為止,家族的興衰與世界歷史息息相關。

圖書館員223

如果對歐洲歷史暸若指掌,那你一定知道哈布斯堡家族;如果對歐洲歷史不熟悉,那你至少要知道哈布斯堡家族。

透過戰爭、繼承、聯姻,哈布斯堡家族成員在近現代的歐洲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家族成員曾經掌握大部分的歐洲政權。友站故事曾經發表關於此家族歷史發展的文章,那我們今天要來講點什麼?既然漫遊在藝術史的大洋中,那來談談這個家族與文化活動有關的事跡與藝術收藏吧!

在那個極權的年代,藝文活動依附著權貴而生,許多經典作品當年都是貴族收藏。現在這些收藏都到了哪裡?答案是: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本文要介紹的,就是哈布斯堡家族在文化方面的影響力,還有成立於十九世紀末期的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我們一起來看看藝術史博物館的「前世」與「今生」。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維基共享)

歡迎蒞臨寒舍:《哈布斯堡的世界》

 藝術史博物館奠基於哈布斯堡家族的收藏,此家族堪稱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對於歐洲歷史發展的影響自 13 世紀魯道夫一世(Rudolf I)擔任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開始,直到拿破崙成為歐洲的新霸主,1918年奧匈帝國的衰敗為止,家族的興衰與世界歷史息息相關。哈布斯堡的「家務事」幾乎就是歐洲歷史的大事,為了釐清家族成員的關係以及他們影響的領域,奧地利聯邦政府(Austrian federal government)與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博物館(Wien Museum)等單位合作,於 2007-2008 年發起的虛擬展覽計畫:《哈布斯堡的世界》(World of the Habsburgs),呈現 1273-1918 年間的世界大事、家族歷史、地理分布,以及相關的繪畫、文件、軼事等。

使用者可以滑動網頁上方的時間軸,選擇有興趣的時代或人物。(圖為約瑟夫二世介紹頁面,他是啟蒙時代的統治者,在1765年時被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接接地氣吧!哈布斯堡家族與歐洲文化

 從網站中的不同主題:商業活動、知識、信仰、交通等,可以看到不同時代的生活方式。過去教材中常讀到的歷史,集中在少數統治者們身上,關於民生狀況鮮有著墨。《哈布斯堡的世界》不只提供了家族成員們的訊息,還有他們所活躍的時代、地區,各方面民生的樣貌。透過這些介紹,這些統治者之於人民的影響更加具體呈現出來。例如,各位有想過中世紀的鄉間生活是怎麼樣的嗎?有哪些人住在鄉下?在主題「中世紀的鄉間生活」,我們可了解生活條件不易加上稅負增加,16世紀時神聖羅馬帝國中的部份地區發生了農民起義,帝國統治者馬克西米連一世決定透過鎮壓來弭平反抗。

主題「中世紀的鄉間生活:瘟疫、起義、村民」

哈布斯堡家族的珍奇櫃與藝術品

 「藝術收藏」是文藝復興以後才逐漸形成的概念,在此之前,貴族們收藏的物件包括所有能夠「引發觀者驚歎之物」,像是精細的工藝品、稀有的化石、動物標本等等,都可能是陳列的東西。所以擺滿了新奇物件的珍奇展示櫃/展示室(Kunstkammer),可以說是現代我們所認知的博物館的雛形!在「藝術與『廢物』」的單元,結合了幾篇關於收藏的文章,名稱暗示了過去琳瑯滿目的某些物品,以現代眼光來看其實很不起眼。從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 Holy Roman Emperor, 1503- 1564)的珍奇展示櫃,到法蘭茲一世(Franz I Stephan, Holy Roman Emperor, 1708-1765)的標本收藏,到後來自然史博物館(Naturhistorisches Museum,1876-)的建立,都奠基於過去貴族們的收藏基礎上。

裴迪南一世珍奇收藏中的寶物:瑪瑙做的宗教聖物「聖杯」(Holy Grail),號稱承裝過耶穌的血;另一件寶物是「獨角獸的角」,其實是獨角鯨的牙。兩者被視為哈布斯堡家族的傳家之寶。

哈布斯堡家族的收藏[註1] 可以追溯到中世紀,魯道夫四世(Rudolf IV, Duke of Austria , 1339-1365)的收藏,來自購置、外交禮物、掠奪與繼承。到了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 Holy Roman Emperor, 1415-1493)時期,他們的收藏包含了金銀製品、錢幣、徽章、珠寶、文件手稿、科學儀器等。15世紀時,開始有了「百科全書式」的收藏概念,將收藏的物件拓展為自然史及藝術品。

在16世紀的珍奇收藏中,「巨人」與侏儒也是藏品的一種,宮廷會豢養這些奇人異士作為具有賞玩功能的傭人,這是18世紀以後興起的怪胎秀(freak show)的前身。

16世紀,裴迪南二世(Ferdinand II, Archduke of Austria, 1529-1595)有了頗具規模的珍奇展示室、以肖像為主的繪畫、雕塑等藝術收藏,還有圖書館,這些都安置在奧地利的安布拉斯城堡(Schloss Ambras),是當時最豐富的貴族收藏。至今是著名的觀光景點,有兵器展覽區與藝術珍品展覽館。

 在藝術方面,受到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資助科學與藝術發展是有涵養的菁英們應負起的社會責任。像是魯道夫二世(Rudolf II, Holy Roman Emperor, 1552-1612)的宮廷中,就聘用了不少畫家,例如朱塞佩‧阿爾欽博托(Giuseppe Arcimboldo,1526/7-1593)),以及購藏杜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與老布魯蓋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c.1525/30-1569)等人畫作,成為後來藝術史博物館的重要根基。

Giuseppe Arcimboldo,《魯道夫二世:豐收之神》(Emperor Rudolf II as the harvest god Vertumnus), 1590/91

18世紀左右,啟蒙時代的科學實證觀念盛行,珍奇展示因為沒有理性知識的成分而逐漸被淘汰。法蘭茲一世與喬瑟夫二世(Joseph II, Holy Roman Emperor, 1741-1790)等人開始有系統的收藏自然界物件,並以分類學的方式展示,逐漸具有現代自然史博物館的樣貌。在19世紀以後,隨著各國公立博物館的林立,這些私人的收藏開始在老百姓面前展示。

 哈布斯堡家族收藏與博物館的誕生

掌握著大量的社會資源,這些隸屬哈布斯堡家族的貴族與統治者們,雖在政權統治上有引人非議之處,然而,在藝術文化方面,他們成為重要的藝文贊助者,支持藝術家的創作與作品的保存,也影響品味風格的發展,挹注資源在收藏和相關的資料上。當社會進入了博物館的時代,他們豐厚的收藏實力轉化為知識和藝術的保存庫,為後世留下了保存良好且紀錄完整的作品。

 下集,我們將跟著這些收藏來到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看看這些東西在當代是怎麼被保存與展示。

參考資料

http://www.habsburger.net/en

[註1] 由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皆由哈布斯堡家族成員出任,收藏的擁有者為統治者或所屬的王室,在藏品的擴充、收藏標準或展示,也有來自其他家族的統治者參與。不過隨著時代的演變,有些藏品逐漸為家族所私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藝術史 半個歐洲都是他家?哈布斯堡家族收藏與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