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百歲老人蹺家去》:百歲老人的伊朗行

《百歲老人蹺家去》除了全書呈現詼諧逗趣的風格外,內容也有相當濃厚的歷史意涵,本文雖然談的僅是書中的伊朗片段,但其他部分也值得一讀,無怪乎原著小說能夠獲得莫大迴響,改編成電影一樣也受到歡迎。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喬納森(Jonas Janasson)的小說《百歲老人蹺家去》(The Hundred Year-Old Man who Climbed out of the Window and Disappeared),2009年於瑞典出版後銷售長紅,2012年皇冠出版社推出中譯本,而同名電影於2013年上映,也獲得相當好的評價與票房。這部小說有趣之處在於主人翁瑞典人卡爾森(Allan Karlsson)的一百歲人生之中,足跡遍布諸多地區與國家,也意外參與了整個20世紀世界歷史發展的過程。

喬納森的小說《百歲老人蹺家去》。(圖:城邦讀書花園)

《百歲老人蹺家去》同名電影於2013年上映。(圖:網路)

而這一龐大的故事中,卡爾森有一段伊朗經驗。

卡爾森擅長爆破工程,在二戰期間成為美國原子彈製成的關鍵人物。之後奉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之命前往中國,協助蔣介石對抗毛澤東。當任務告一段落後,他想要回到家鄉瑞典,但卻意外地到了伊朗。在這旅途中,卡爾森遇到了一些伊朗的共產黨人,他們試圖要推翻伊朗那個有資本主義勢力撐腰的國王。結果,一行人才剛踏進伊朗領土就遭到逮捕,幾個共產黨人當場被槍斃,卡爾森儘管不是伊朗人也非共產黨人,卻也因此遭到監禁。這一段故事,正好映照出當時的伊朗在英蘇兩強壓迫下的歷史情境。

一戰後的伊朗對於蘇俄的共產勢力可能沒有太大的敵意。儘管在20世紀之前,北方的俄國對伊朗已施加了龐大的政治與軍事壓力,特別從高加索(Caucasus)到伊朗西北一帶,一戰期間俄國與鄂圖曼帝國交戰,其軍事力量更加深入伊朗境內,使得伊朗即使宣示中立也難逃戰爭波及。但是,1917年俄國的蘇維埃革命之後,列寧(Vladimir Lenin)政府主張退出戰場,對德國等同盟國(Triple Alliance)的停戰協定也主張撤離在伊朗的軍隊。甚至,列寧政府還要放棄過去舊俄時期在伊朗的特殊待遇、領事裁判權。同時,左派勢力也在伊朗的西北方逐漸紮根與發展,高加索地區在此時也成為蘇俄的加盟共和國,而到了1921年,伊朗便與蘇俄簽署友好條約。

不過,國際局勢詭譎多變,二次大戰爆發之後,法國於1940年亡國,英國也在隨後與德國進行空戰。蘇俄雖與德國在1939年簽署過互不侵犯條約,但1941年德國無預警地攻打蘇俄。因此,蘇聯與當時掌控伊朗南部與波斯灣的英國,一致認為在伊朗擔任顧問的德國人都應該要離開,伊朗的巴勒維國王(Reza Shah Pahlavi)並不接受英蘇的要求,畢竟伊朗是個主權獨立國家,而且對二次大戰也保持中立,沒有必要接受外來強權的干涉。只是,對於英蘇兩國來說,無論巴勒維的立場如何,德國人離開伊朗才能根除巴勒維向希特勒(Adolf Hitler)靠攏的可能性。可惜,儘管巴勒維如此維護國家主權,仍避免不了伊朗在1941年8月慘遭英蘇兩強的大軍攻擊的命運,最後德黑蘭(Tehran)於9月淪陷,巴勒維國王離開伊朗,由其子即位為第二任巴勒維。伊朗的中立,在二戰期間再次遭到破壞。

伊朗在1941年8月慘遭英蘇兩強的大軍攻擊,最後德黑蘭於9月淪陷,老巴勒維國王(圖)離開伊朗,由其子繼位。(Encyclopædia Iranica)

儘管英蘇兩強決定在對德戰爭結束之後半年內自伊朗撤軍,但蘇俄並不是在二戰期間已開始式微的英國,反而勢力更加穩固,甚至在1945年的雅爾達會議(Yalta Conference)上取得更多主導新世界秩序的權力。對於蘇俄而言,何必因為戰爭結束就撤離伊朗。況且伊朗西北的亞塞拜然(Azerbaijan)左派勢力,也已經宣佈成立共和國,獨立於伊朗之外。於是,伊朗就在1946年年初,將蘇俄不願撤軍、影響伊朗主權獨立一事告到甫成立的聯合國(United Nations)。伊朗與蘇聯之間的關係,因此蒙上了一層灰。而當時蘇俄的勢力拓展至希臘與土耳其,也成為杜魯門主義(Truman Doctrine)出線的主因。

本書作者喬納森應相當熟悉世界局勢的發展,也理解在那個時期伊朗政府對於共產黨的警戒。喬納森也描述到,當時第二任巴勒維國王對英國高官的阿諛奉承(155頁),其實有點主觀貶抑,畢竟伊朗也受制於英國的壓力,尤其是國內的石油工業。1901年起,伊朗與英國簽署了石油利權,英國在伊朗有60年的時間開採石油,而且利潤很大。那是個大家都不知道石油到底會有什麼發展的年代,俄國早已有石油工業,也是英國在國際間的競爭對手,這使得英國更需要石油來增加自己的競爭籌碼。伊朗則是希望能夠賺取足夠利潤來解決財務問題。於是,在這樣各有目標的交涉下,在 1901年時,若英國取得的石油利潤遠高於伊朗,應屬合理。

蘇俄在戰後勢力更加穩固,甚至在1945年的雅爾達會議上取得更多主導新世界秩序的權力。左起:邱吉爾、羅斯福與史達林。(維基共享)

隨著時局變化,石油重要性已眾所皆知,伊朗在1933年與英國重新簽署的石油條約之中,已經設法取得較多的利潤,同時限縮英國在伊朗開採石油的面積。但這對於不滿英國的伊朗人來說,仍然不夠。二戰結束後,時任國會議員的穆沙迪克(Mohammad Musaddeq)一再主張石油國有化,要將英國在伊朗的石油勢力趕出去。於是,在喬納森的故事之中,伊朗情報人員想要利用卡爾森的爆破技術,暗殺前來德黑蘭的英國卸任首相邱吉爾(Wiston Churchill)的情節,其實也反應出當時一部份的歷史情境。

1951年穆沙迪克擔任首相,大力推行石油國有化,剷除英國在伊朗的石油勢力。但穆沙迪克也為自己的政治生涯敲響了喪鐘,美國運用CIA的力量,在伊朗策動了反穆沙迪克的活動,最後將他軟禁,也讓第二任巴勒維取得大權,就此開啟了一段伊朗與美國友好的時代。只是世局變化之快,在我們眼前的這個時代看到的是伊朗與美國交惡之深,不過,有伊朗人認為長久以來他們真正討厭的是英國,而不是美國。

《百歲老人蹺家去》除了全書呈現詼諧逗趣的風格外,內容也有相當濃厚的歷史意涵,想必喬納森相當仔細地耙梳過整個20世紀歷史發展的脈絡。本文雖然談的僅是書中的伊朗片段,但其他部分也值得一讀,無怪乎原著小說能夠獲得莫大迴響,改編成電影一樣也受到歡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