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超A評論》東芝集團的解體

東芝的興起與解構,是日本電子產業集團近年來的縮影。日本電子業在1980年代攻佔全世界電子賣場的顯著位置,舉目所及的日本電子品牌,都是世界業界頂尖,曾起何時,以韓國為首的挑戰者取代了日本電器的位置,甚至反向收購了日本的知名廠牌。大到不能倒的東芝亦面臨解體的一天,令人不勝唏噓。

王文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

夏季最大劇場

「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TBTF)是管理學上用來描述企業規模過大,在單一經濟體中佔有核心位置,倘若放任倒閉,將危及國民經濟的命脈。韓國財閥是最明顯的例子,在1997年的金融危機以後,即使財閥遭逢經營危機,韓國政府也會基於國民經濟維持之理由,予以伸出援手。由這個角度上而言,今年初以來,東芝半導體事業子公司「東芝記憶體」(Toshiba Memory Corporation, TMC)的收購案,無疑是今夏全球科技業最重要的劇碼之一。曾經作為日本主力電機製造商的東芝,在經營不善的情形下,必須透過拆解與出售的方式來挽救東芝集團倒閉的命運,而目前貨架上最受到注目的,就是東芝半導體。財經媒體已持續關注東芝媒體的標售事件超過半年,事實上,東芝集團自2015年以來因投資核能失利、半導體事業與電腦事業虧損,財政體制惡化,出現了系統性的財務造假,包虧巨額虧損、財報造假、巨額債務等惡行經歷了至少三任社長的隱匿不報,已使創立超過百年的產業巨人東芝集團陷入解體危機。

這是自東芝集團於2006年以54億美金收購美國西屋電器公司的錯誤決策所造成,當時為了在國際標售中勝過對手三菱重工,竟然以市場評估三倍以上的高價收購西屋,可以說是開啟日後財務黑洞的起源。東芝原本預估要透過核能發電產業的切入,重振集團業務,未料福島核災以後,全球核能發電產業應聲倒地,從此東芝核電部門江河日下,虧損達數十億美金,在2017年3月底已無能償還債務,背負高達5816億日元的負債,必須至少獲得180億美元的營運資金,以在2018年3月底前解除「債務超過」的局面,否則東芝恐怕將在東京證交所下市。

東芝原本預估要透過核能發電產業的切入,重振集團業務,未料福島核災以後,全球核能發電產業應聲倒地,從此東芝核電部門江河日下,虧損達數十億美金。(REUTERS)

為了避免遭逢倒閉的窘境,東芝記憶體的出售,已是不得已的選擇。然而,就今年6月以來,各方勢力角力的結果,始終難以達成共識。東芝原先的計畫與「日美韓聯盟」的協商無法實現,原本毫無機會的鴻海與威騰(Western Digital)似乎亦有談判空間,有鑑於《獨佔禁止法》的審查時限是半年以上,東芝記憶體無法在8月之前售出,將使東芝來年的下市存在可能性,日前東京證交所已宣佈東芝自8月1日起必須先從東證一部降級為二部;時間壓力已經成為東芝記憶體能否出售的重要變數。

東芝集團的公司治理與財務黑洞

東芝是由創立於1875年的工業製造所(更名為芝浦製作所)與1890年的白熱舍(後更名為東京電器)於1939年合併後所創立的公司,顧其名,取兩公司的頭名合為東芝。在1940年代以後,東芝透過收購重型機械的製造商而擴大,70年代以後,東芝開始透過收購其他企業快速擴張,成立東芝EMI、東芝電子裝置、東芝化學、東芝照明科技、東芝美國資訊系統、東芝搬運裝置等子公司,現在日本八大電機製造商之一。據說產業漫畫《島耕作》系列的描述企業,亦以東芝作為投射對象。

日本著名的財經雜誌《鑽石》(ダイヤモンド)以三流的東芝(集團),一流的半導體(事業)為標題,描述顯東芝記憶體公司的標售案,似乎暗示東芝集團中,半導體事業宛如煤礫中的鑽石,是唯一的亮點。但事實上,東芝的歷史上,是多項重要電機產品的首家製造者,諸如電冰箱、洗衣機、雷達、電晶體電視、微波爐、吸塵器、彩色影像電話、文字處理器、筆記型電腦、DVD、HD DVD都是由東芝首先生產。1991年東芝在劍橋成立實驗室,分別從事量子資訊、語音技術、電腦視覺的研究,東芝在高端科技的實力不容小覷。

東芝是由創立於1875年的工業製造所(更名為芝浦製作所)與1890年的白熱舍(後更名為東京電器)於1939年合併後所創立的公司,取兩公司的頭名合為東芝。(Bloomberg)

東芝的輝煌歷史的衰敗,恐怕不容本文的短小篇幅描述,但東芝企業治理上的失能,恐怕亦應負有責任。在人力資源的處理上,東芝內部的過勞死事件早有傳聞,早在電通的東大美女過勞自殺前,東芝分別在08、09、11、14年都出現過過勞死亡或憂鬱症的事件,一般看法認為實際狀況遠為嚴重,但因為東芝勢力龐大,媒體揭露甚有謹慎,世人僅見冰山一角。在金融監理上,東芝的財務帳目造假浮報,缺乏獨立監督,情況甚為嚴重。在2015年財報造假被揭露以後,才發現電腦事業、半導體事業、核能電廠事業均陷入危機,帳目上顯示的15、18年收益並不存在。此一弊案歷任社長均知,卻沒有人願意說出來,與Olympus在2011年的財報醜聞極為類似。

有研究者認為東芝的衰敗,與過度重視技術,忽略了產業競爭模式出現的變化有關。譬如在1980年代全球最知名的柯達與富士兩家軟片公司,對於未來市場的發展採取不同的策略,柯達專精的技術的發展上,結果日後遭到倒閉的命運,而富士早做調整,積極進入數位相機領域,迄今仍在數位相機、化學、醫療器材上佔有領先地位。回想具有先進IGZO液晶技術的夏普必須賣給鴻海,東芝坐擁核電廠、醫療、半導體等專利技術卻無法形成日本的生態體系,或許只能感嘆專精技術的職人精神難以適應新的時代。

東芝記憶體的爭奪戰

東芝記憶體的潛在買家有日美韓聯盟、威騰/KKR聯盟與鴻海三個陣營,這三個陣營以鴻海與夏普(Sharp)出價超過2兆日元最高,郭台銘並且宣稱蘋果與亞馬遜亦將對其投入資金;威騰與美國基金KKR合作集資近2兆日元,財力最弱;但因為東芝記憶體目前涉入日本國防工業的設計,海上自衛隊的最先進P-1反潛巡邏機、航空自衛隊的彈道飛彈早期預警雷達使用的特殊設計晶片都是由東芝內部基礎設施系統與方案公司所生產,經濟產業省憂心倘若最後鴻海得標,將有可能造成關鍵技術外流,反對東芝與鴻海協商;郭台銘將經產省此一決定視為夏普收購案雙方摩擦的延續,並揭露經產省遊說準備參與鴻海聯盟的企業,認為經產省過度干預市場運作,其大幅削減夏普債務的表現,足以證明鴻海可以承擔東芝的債務,而鴻海在美國的投資,亦可以協助日本平衡美日貿易,然而鴻海在夏普收購案的表現,令經產省對於鴻海的收購持保留態度。

在金融監理上,東芝的財務帳目造假浮報,缺乏獨立監督,情況甚為嚴重。在2015年財報造假被揭露以後,才發現電腦事業、半導體事業、核能電廠事業均陷入危機。圖為東芝執行長綱川智。(AP)

作為東芝記憶體協商重心的是由產業革新機構主導的日美韓聯盟,此聯盟為日本的官民基金「產業革新機構」(Innovation Network Corporation of Japan, INCJ)所主導,成員有日本政策投資銀行、美國私募基金「貝恩資本」(Bain Capital),原為競爭者的南韓的「SK 海力士」(SK Hynix)也加入;七月初的消息顯示因為SK Hynix不願意單純出資,亦希望取得33.4%的股權,以取得參與東芝記憶體的議決權的資格,這點和東芝之前強調SK Hynix不會持有東芝記憶體股分的說法截然不同,而INCJ要求東芝必須解決和威騰之間的法律訴訟官司才能進行收購,因為威騰為了阻止東芝半導體業務出售,已在5月向國際仲裁法院訴請仲裁,並在美國舊金山法院遞起訴訟,要求仲裁結果出爐之前,東芝不得出售記憶體公司;因此原本被設定的日美韓聯盟遲遲無法和東芝達成最終契約。也使得7月26日的董事會上,鴻海與威騰的收購提案仍有協商機會。

與此同時,東芝在7月尚向全球公佈其與SanDisk研發出全球首款採用96層堆疊製程技術的3D NAND Flash產品,雖然此一消息被南韓媒體質疑是東芝想要利用此一消息推動日美韓的收購,並指出三星早已研發出相同產品,但東芝記憶體的技術優越可見一般。

威騰為了阻止東芝半導體業務出售,已在5月向國際仲裁法院訴請仲裁,並在美國舊金山法院遞起訴訟,要求仲裁結果出爐之前,東芝不得出售記憶體公司。(EPA)

東芝解體的啟示

東芝的興起與解構,恰是日本電子產業集團近年來的縮影。自從韓國三星營收超越Panasonic與SONY以來,被視為家業的日本電子業每每以負面事件刊載於報端。日本經濟學者香西泰曾將電子業在高度成長期的表現,視為科技立國的最佳代表。日本電子業在1980年代攻佔全世界電子賣場的顯著位置,AIWA的隨身聽、東芝與富士通的電腦、SONY的電視、Panasonic的電冰箱、SANYO的洗衣機,Pioneer的錄放影機,JVC的錄影機,都是世界業界的頂尖品牌,曾起何時,以韓國為首的挑戰者取代了日本電器的位置,甚至反向收購了日本的知名廠牌。大到不能倒的東芝亦面臨解體的一天,令人不勝唏噓。

東芝在出售半導體業務以後,將拆解為4家公司,包括了處理水資源與鐵路系統的「社會基礎設施」,處理石化燃料發電的能源公司、儲存晶片業務之外的電子設備,以及負責資訊與通訊技術解決方案的事業體。這4家公司將吸納佔母公司80%成員的2萬名員工,轉移以後員工待遇保持不變。

未來日本是否沒有電機製造商存在的空間?這是一個甚為值得討論的命題,而大型企業的轉型與存續,恐怕亦是台灣正面對的嚴峻挑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