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一路向南》以科技交流作為連結台灣與印度的橋樑

在已知的新南向政策中,科技領域尚未受到足夠重視,多靠研究人員的個別參與,但以台印為例,雙方在科技領域各擅勝場,不難發展出互惠互利的交流機制。科技交流在新南向政策中的角色不應被忽略。

方天賜/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印度中心副主任

筆者上個月到印度訪問時,曾經到印度地球科學部拜會友人。對方介紹正在承辦的業務,竟是遠在南極大陸的科研活動。一般人對印度的印象就是氣候炎熱,實在很難與南極聯想在一起。原來印度自1984年就已在南極設立研究基地,目前已有兩個常年的研究站運作中,是南極研究的重要成員。這個小插曲多少反映出當代印度的樣貌。

印度雖然還不是一個全方位的先進科技大國,但在一些特定領域已有相當的成果。除了較為人熟知的軟體領域之外,印度近年來在太空領域的發展就令人印象深刻。印度在2008年達成無人探測月球的任務,躋身太空大國之列。2014年成功進行火星任務,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歐洲之後,第四個成功探索火星的國家/地區,也是亞洲第一個成功執行火星計畫的國家。今年2月,印度發射自製的極軌衞星運載火箭(Polar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一次搭載104顆衛星,創下新的世界記錄。印度也積極開拓太空商業市場,迄今已經幫23個國家發射過180顆衛星。

今年2月,印度發射自製的極軌衞星運載火箭,一次搭載104顆衛星,創下新的世界記錄。(ISRO)
  

印度的太空計畫具有相對價廉的優勢

曾經有外界質疑,印度身為開發中國家,為何要「浪費」金錢資源在太空計畫上?印度人的回答頗為有趣,他們自我辯護說:印度的太空計畫並未耗費太多資源,因為只要每個印度人省下一杯奶茶的錢,印度就有足夠經費進行火星計畫了。根據資料,印度的火星計畫耗費約7,600萬美元,確實花不到13億印度人每人一杯奶茶的錢。更令人驚訝的是,印度火星計畫花費甚至低於好萊塢的太空影片《地心引力》一億美金的製作費。

台灣的福爾摩沙二號衛星發射合約當年原本也是由印度得標,還因為印度公司的投標金額過低(低於底價近三分之一)引起疑慮。可惜因為美國當時正對印度進行科技制裁,而使得這個發射案連帶受阻,失去合作機會。之後幾年台印在太空上則未見具體合作。但根據媒體報導,台灣太空中心今年度首次參加印度班加羅爾太空展,台灣自製衛星能力及衛星影像系統頗獲好評。台印在太空領域應該還有很多合作空間。

印度的醫藥在國際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2016年便有20萬以上外籍人士到印度進行醫療旅遊(Medical Tourism)。印度不僅是以較好的醫療品質設施提供周邊落後國家,也因醫生素質、英語及價格優勢吸引歐美及俄羅斯等國家的慢性病患前往進行手術。根據2015年的一項調查,印度便是俄羅斯人海外醫療旅遊的首選。醫療旅遊被看好是印度成長最快的產業之一。

印度的製藥也有相當水準,共有119家印度藥廠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核可,為所有外國之最。就產量而言,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的製藥國,但因價格較低,產值只排世界14,佔全球1.5%。但印度生產的學名藥(專利權已經過期的藥品)佔全球20%,也因為價廉物美,號稱是「開發中國家的藥房」,甚至是「世界藥房」。世界前15大學名藥廠中,印度就佔了6 家。印度學名藥也佔了美國市場的四成比例。過去3 年,印度製藥業的成長速度可達14%,發展潛力不可小覷。印度藥品目前在台灣尚不普遍。但若品質沒有疑慮,其實可以考慮開放引進,讓更多患者受惠。

目前共有119家印度藥廠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核可,為所有外國之最。就產量而言,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的製藥國。圖為印度太陽製藥。(http://www.trendingtopmost.com)

印度原有的阿育吠陀(Ayurveda)傳統醫學和草本產品其實蠻符合現代人的養生需求,印度政府特別在2014年11月成立阿育吠陀及瑜珈部加以推廣。頗受外國觀光客喜愛的印度美妝產品也已經陸續引進台灣。在有線購物頻道上便可見Medmix等印度品牌的香皂。也有代理商引進Himalaya品牌的藥妝產品。若能強化生產控管、成分驗證等問題,印度的草本藥妝產品可望進一步成長。   

過去我們常戲稱印度為「阿三」,難免有貶抑之意。但從上述敘述不難看出,印度在一些科技領域的發展其實勝過台灣,自然有我們可以借鏡之處。同樣地,台灣的科技發展也有值得印度學習的地方。印度科技部過去便曾多次自費組團,派遣所屬科學家團到台灣觀摩取經。目前在台的印度生大多是就讀高科技領域的研究生,也顯示出台灣的相關優勢。

印度政府對於台灣的資訊科技、食品加工、地震研究等表達高度興趣。聯發科在去年12月邀請40多位印度工程師來台參加手機課程,便獲得印方高度重視。印度電子及資訊科技部(Ministry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更在新聞稿中公開肯定聯發科及此項課程。此外,印度人口有一半從事農業,但產值僅佔GDP不到18%,許多農產品因為運輸時間及保存等問題而腐壞。台灣現有的食品加工技術便可以協助印度農產品提高保存時間及附加價值,有助改善印度農業經濟。印度食品加工部部長便曾親自接待台灣的食品科技學會考察團。

另一個合作契機則是竹業。印度擁有全世界第二大的竹子生產國,若能結合台灣的竹炭技術,把竹子變成綠金,「錢景」可期。目前已有屏科大的學者與印度合作推動設立竹產業合作平台。印度北部也有地震之害,台灣學者的研發成果獲得印方肯定,已在印度北部合作架設地震預警系統,並協訓印度人員。

印度擁有全世界第二大的竹子生產國,目前已有屏科大的學者與印度合作推動設立竹產業合作平台。(www.bamboohouseindia.org)  

為了推動台印科技交流合作,兩國已在2007年簽署科技合作協議,迄今已經補助70多件的共同研究案。規模雖小,但在促進人員交流方面,倒也有漣漪效應。比較可惜的是,因為印度主管部會的業務劃分,使得這項協議並不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合作,造成缺口。科技部雖曾經在今年度徵求「東協及南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畫」,鼓勵針對新南向政策相關議題,進行具政策意涵之學術研究。但日前公布結果,竟無任何印度相關案件入選,相當可惜。事實上,印度因為國安及社會需求,對於台灣的中國研究、華語教學等領域都有興趣,這也是我方交流的籌碼,政府應多加利用。   

相對而言,在已知的新南向政策中,科技領域尚未受到足夠重視,多靠研究人員的個別參與。原因之一,可能是覺得這些國家的科技發展較台灣落後,或者缺乏實際的互動機會。但以台印為例,雙方在科技領域各擅勝場,不難發展出互惠互利的交流機制。科技交流在新南向政策中的角色不應被忽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