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二三事》對農業人才向下培育的建言

如何讓農村人力的解決,真正成就農村人才的培育,必須讓培育內容與外部結構調整的雙管齊下,而不只是用高額獎學生、補助款吸引的農校學生回流,最終畢業之後仍無法落腳農村。

焦鈞

報紙斗大的標題「農村缺工 首招200高中生從農」在農業議題屢屢成為媒體關注/砲火之際,讓關心台灣農業發展的人,此刻彷彿吃下了一顆定心劑!農產品價格,不單是由農委會來承擔公平會角色與政院物價督導會報功能呢?到底我們是要一個兼顧保護農民與消費者的政策思維,還是放任市場價格的波動?這些源自價格波動的紛紛擾擾,掩蓋了台灣農業、農村當下最嚴峻的課題:我們的農民在哪裡?如今,我們終於看到培育(empowerment)下一代農民的政策出爐,也必須讓更多資源的挹注讓政策得以發揮其功效。

報紙斗大的標題「農村缺工 首招200高中生從農」在農業議題屢屢成為媒體關注/砲火之際,讓關心台灣農業發展的人,此刻彷彿吃下了一顆定心劑!(資料照)

從目前官方公布的訊息來看,教育部在剛剛結束的國中會考向農家第二代,或對從農有興趣的國中畢業生,與農委會合作推出了「獎勵高中從農方案」。方案規畫,國中畢業生選擇就讀北科大附農等十一所學校農場經營科,每學期可領農業獎助學金五千元,加上相關獎助金,每學年最多可領三萬元,高中三年領九萬元。寒暑假則下田實習,畢業後可選讀農委會推動的大學農業公費專班 ,一年預計提供二百個名額。

以目前台灣農村缺工十萬人來看,這樣的計畫當然很難立竿見影;對照國人目前的超低生育率、國土規畫不當的情況下,台灣農村只剩下老人、小孩與外配外勞,青壯勞動力流失嚴重,已稱得上是國安問題。即使台灣未來或有可能走向「科技農業」道路而對人力降低其需求,但從農主力結構老化是不爭的事實,培育農村青年人才,才是「今天不做、明天必後悔」的「前瞻計畫」。

以目前台灣農村缺工十萬人來看,這樣的計畫當然很難立竿見影?!(資料照,記者黃美珠攝)

教育部的高中從農方案,宣稱要「有系統地培育具創新經營與持續學習能力的農業接班人」。在此,就試著以「系統性」的方法,來看看到底青年農民培育內容,該具備哪些事情:一、職校課程須結構性改革,以農法科學進行實作,並學習合作化生產理念;二、應提供農地予有志友善農耕之畢業生;三、保障通路三年;四、鼓勵畢業生集體民主產銷;五、無息貸款每人500萬為上限;六、職校之生物、物理、化學課程配合農業科學而設計;七、另開設土壤科學、循環科學;八、學校須闢專屬教學農場與農業科學圖書館。

上述歸納的八大培育系統,最終目的就是「擴大農業領域之公共職能,讓青年農民得以有能力吸收科學新知,應用新農法之『農業公民』」。

擴大農業領域之公共職能,讓青年農民得以有能力吸收科學新知,應用新農法之『農業公民』。(資料照,法新社)

目前官方宣傳此政策,或多著重於獎勵措施,但更重要的是「培育核心」的內容規畫。除了教育部應該積極與農委會跨部會協調,也須地方政府從旁配套協助,打造讓青農可以安心落腳農村的環境。舉實際走訪農村得知的現況,青農返鄉首先面臨的問題,除了資金、土地之外,就是「落腳農村與農業為志業」後的整個生涯規劃,從「安身立命」到「成家立業」,筆者就經常聽青年農民無奈的說,除非你奉行單身主義,否則最好是成家後再回到農村,因為農村真的很難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如果不打破以城市結構型態主導的政策思維,再多的青農人才培育,是很難讓他們紮根於農村。

類似這樣的問題,都必須在教育體系從源頭解決農村人力不足的同時,政府其他部會必須同步思考解決的。如何讓農村人力的解決,真正成就農村人才的培育,必須讓培育內容與外部結構調整的雙管齊下,而不只是用高額獎學金、補助款吸引的農校學生回流,最終畢業之後仍無法落腳農村。

當然,整個教育體系,是否該藉著這次的獎勵高中從農方案,徹底思考過去二十年的教育改革,在廣設大學、偏學術輕技術,將技職體系徹底摧毀瓦解的思維下,也確實到了一個必須徹底反思的十字路口!如果國人仍普偏追求高學歷而輕視一技之長的專業訓練,再多的獎勵高中從農終究只是曇花一現的美麗錯誤政策。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