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逆思》回首百年:台中車站開啟城市新風貌

過去台中城因鐵道而誕生,而如今的規劃更關係到台中城的未來與重生,這個重生的機會,必須承接過去的歷史脈絡,並且容納多元的生活想像,讓在地人重新認識自己的土地與認同台中城的獨特價值。

撰文/黎育如、邱姵慈、王子夏 編輯/傅觀

圖片說明/台中火車站新站與舊站的共存地景

舊鐵道走入歷史 風華歲月令人難忘

台中火車站新站於去年十月啟用,台中市區正式進入鐵路高架化的新時代。鋼骨式綠建築的新站與一旁古典樣式建築的舊站,形成了新舊時光相互輝映的獨特景象,等待規劃的老火車站月台再也不見等待與穿梭的人影,舊軌道的地平線視角也不再有生氣靈活的火車經過。「駁坎上面火車跑動的聲音、火車經過鐵橋會發出的聲響,在鐵路高架化後是再也聽不到了」,寫作中區(註1)的作者朱書漢認為,舊火車站不僅是在地文史工作者的眷戀剪影,同時也是台中人共同的記憶。作為台中交通運輸的樞紐,不論是在地人、觀光客,或是每到假日就朝中區集結的移工,甚至是長期在此流動的街友們,火車站都是日常生活記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圖片說明/台中舊火車站的月台與鐵軌,現今仍在等待政府具體規劃

對許多文史與建築學者來說,台中舊火車站的建築是現存鐵道站體中,唯一可與新竹車站共同被稱為古典樣式的建築設計型式,足可見其在台灣建築歷史上的珍貴性。而台中車站因為保留了大量附屬建築群,如月台、倉庫等,所佔腹地極大,更提升了它的文化資產價值。如今走入火車站內,仍看到過去採用洗石子及「開模印花」(註2)裝飾工法的建築立面,站體構造更為有趣,車站前後兩面並不完全相同,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劉舜仁教授表示,樑柱並沒有如一般建築物那樣互相對應,此種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樣貌相當奇特。

由鐵道而生的城市記憶

「台中市是一個因鐵道而生的城市」,這是台中在地人都認同的共同記號。當初鐵路的開通象徵社會從農業時代進入了工商時代,人民、貨物的流通改變了城市的競爭力。就中部而言,彰化縣直至1980年代仍是最大人口數之縣市,但因為工商業發展重心的轉移,現在台中市已經坐穩台灣第三大城的地位。早在日治時期,西元1911年重新擬定的都市計畫中,便規劃讓所有城市的主要幹道都從台中車站輻射至郊區,車站儼然變成城市的重要節點,就前站地區而言,交通、商業、娛樂等要素都在此聚集。

鐵道的發展串聯了整座城市的歷史記憶,像是寫作東西南北中(註3)的作者張晉維,生活圈橫跨了東區、中區與西區,跨越台中火車站鐵道兩側城市風景的他,看見了這沿途滿布著獨特的歷史脈絡。他表示鐵道另一側的東區較早開發,且以一、二級產業為主,像是帝國糖廠、菸酒公賣局或是小型製造業都在此設立;而鐵道這一側的中區,在日治時期,是市中心,也是交通運輸的樞紐帶,西區則是政府機關的規畫地,如州廳的官舍,學校教師宿舍,彰化銀行的職員宿舍,這些都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文化資產。

綠空鐵道軸線計畫 開啟台中未來城市生活的想像

然而,隨著鐵路高架化的新時代來臨,舊鐵道沿線的獨特歷史記憶,也面臨了存續問題。許多在地文史工作者擔憂,舊有的鐵路建設會漸漸被大眾遺忘,政治人物與大眾往往不了解其歷史價值為何,政府又不願付出維護成本,而使許多歷史建築面臨拆除的危機。如台中車站周邊原有許多日治時期遺留至今的鐵道宿舍,2014年7月時台鐵強勢拆除一棟,至今僅殘存其中三棟。

圖片說明/2016年8月遭台鐵拆除一半的台鐵宿舍

對此,台中文史復興組合(註4)的蔡承允認為,火車站附近散落的歷史建築應形成一個具體的願景規劃,而非像台北市鐵路地下化後,反而讓沿線的舊鐵路建設變得零散,雖然帶來了方便快速的交通,但卻失去了對在地的記憶連結。因此,台中文史復興組合提出了「綠空鐵道軸線計畫」,蔡承允表示「軸線」就是要讓這條線上的東西彼此有關聯,給台中城一個機會去保存這些舊鐵路建設。他們提出的計畫於2015年7月被市府正式採納,為台中近期一連串的舊鐵路建設保存揭開了序幕。

「綠空鐵道軸線計畫」預計保留從糖廠、酒廠,直至演武場之間1.6公里的舊鐵道,並以舊鐵道為軸,串連鐵道文化園區、刑務所、酒廠、建國市場、後站商圈等景點,打造一條綠色廊道、一座鐵道公園,提供民眾以步行、自行車的方式,恣意漫遊鐵道沿線景點。計畫中,「對未來在地生活的想像」一直是蔡承允強調的核心理念,乃希望發展出台中獨有的城市特色,給台中市民一份認同感、榮耀感,能夠因為這個地方有「記憶點」而願意「停留」。

圖片說明/綠空鐵道軸線計畫沿線含蓋了台中文創園區(舊酒廠)、台中州廳、大屯郡役所、產業故事園區(舊帝國糖廠)等景點。(取自台中市政府官網)
城市博物館 讓開發與保存共榮

城市博物館 讓開發與保存共榮

在推動計畫以及建物保存的過程中,勢必會面臨「開發」和「保存」的價值衝突。

寫作中區以及台中文史復興組合這些在地文史工作者皆認為,政府太過著重於「硬體」的更新,朱書漢認為「軟體」的部分,像是人文歷史介紹完全跟不上硬體更新的速度。而蔡承允則表示,很多在文資審議面臨的價值衝突,其實可以透過設計解決,但是很多設計卻沒有讓精神走出來。

就此,在地文史工作者更提出了「博物館城市」的想法,蔡承允認為,再造的歷史現場不該只停留在展品上面,應該讓人們能實際了解這個城市的生活樣貌,同時能透過被保存的建物去說自己生活的故事,同時,他也批判正在改造台北舊城區的西區門戶計畫,「拆國光客運總站,北門郵局那裡蓋摩天大樓,這叫歷史嗎?」

打破鐵路高架化的神話迷思

打破鐵路高架化的神話迷思

而台中市鐵路高架化的政策也正是大型硬體建設的代表,不少人認為各城區之間的交通如果少了鐵路的阻隔而變得更便利快速,可以平衡各城區之間的發展,有助於都市縫合,正可解決台中車站前站繁榮、後站沒落的問題。

但蔡承允卻認為「鐵路立體化能促成都市縫合」的論點其實是一種迷思。贊成鐵路立體化的考量是交通縫合,並認為交通縫合後就能平衡城區發展,進一步達到都市縫合。然而,這缺乏了生活的想像,即使交通更便利,這個地方還是不會讓人願意停留,城區並不會因交通更便利而因此發展起來。居住在相對沒落的東區居民張晉維也表示,鐵路立體化未必能帶來發展,東區主要是鐵工廠和住宅的聚集區,是否能帶來商業發展仍舊存疑。

圖片說明/台中火車站舊站後站出入口

蔡承允認為真正造成城區發展失衡的原因,從歷史的觀點來看,與日治時期的城市規劃和族群有關。當時日人多將商店街和政治中心,如台中州廳、台中市議所、大屯郡役所、戲院、學校等設施設置於前站,將鄰避設施,如糖廠、酒廠等設置於後站,前站多日人聚集,後站多漢人聚集,長久發展下形成了前站繁榮、後站沒落的現象。專研歷史的朱書漢也認為,發展失衡的問題一直沒辦法解決,城市發展多向海邊、平原、港口發展,台中在日治時期就有類似於此的規劃,十大建設時設立了台中港,城區往台中港方向發展是歷史的必然。

「鐵路高架化不但不能解決都市縫合的問題,甚至可能進一步地製造更多問題」,蔡承允提到鐵路高架化後,台鐵預計將舊鐵路規劃為鐵道文化園區,但此園區其實更像商場園區,除保留台中舊火車站、20號倉庫外,還要蓋兩棟百貨公司,沒被指定的建物則不被重視。他認為這樣的經營,只會更排擠在地的小型商家,也不會讓人看到原有的文化樣貌,「鐵路高架化不會帶給我們對這座城市更有未來性的想像,而是給予人那些財團的想像」。而這也是台中在地各團體積極推動「綠空鐵道軸線計畫」的原因之一,打造一個人們真正願意停留與生活的綠色廊道、鐵道公園,使舊城區與舊鐵道附近沒有被大眾看見的舊鐵路建設,重新被看見、被認識。

圖片說明/綠空鐵道軸線計畫剖面示意圖。(取自台中市政府官網,由台中文史復興組合提供)

融合多元想像 創造獨特城市符號

綠空鐵道軸線計畫是由許多在地團體共構的理想,因為不同的人對在地生活的想像有所不同,所以在推動計畫過程中勢必得面臨許多執行上的困難,包含民間多元的意見、政府的思維僅只停留在硬體和表面效益的層次上等問題。蔡承允認為,比起在地團隊都是利用業餘時間在倡議議題,政府掌握相對多的資源,應該要在地方規劃上多擔負責任。

「綠空鐵道不是文史,而是整體城市生活的想像,不同的角色會對這裡提出不同的想像」。過去台中城因鐵道而誕生,而如今的規劃更關係到台中城的未來與重生,這個重生的機會,必須承接過去的歷史脈絡,並且容納多元的生活想像,讓在地人重新認識自己的土地與認同台中城的獨特價值。

註1:「寫作中區」由一群關心台中中區(舊城區)的人所創立,本次報導受訪者朱書漢為「寫作中區」之創辦人,相關資訊可到「寫作中區」粉專上查詢,粉專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writingtaichung/?fref=ts。

註2:開模印花,隨著水泥建築的興起,自日本傳入之技術,臺灣工匠稱為「番仔花」。複雜的柱頭花飾須由多片模具印製後組裝完成,製作過程須預埋鐵絲或木板作成骨架以利水泥固定成形。後期又發展出「開模洗石」的工法,被視為洗石子標準化和量化的過程,可預先大量生產零件,再於工地組裝,有效縮短工期。

註3:「寫作東西南北中」為張晉維所創立,他因居住於東區,工作於西區,生活圈跨及東西區,因此創辦「寫作東西南北中」,希望撰寫除了中區以外的相關在地生活,相關資訊可到「寫作東西南北中」粉專上查詢,粉專連結:https://goo.gl/XfQszE。

註4:「台中文史復興組合」是一個志於喚起大眾對土地和歷史記憶的台中在地團隊,同時也是「臺中綠空鐵道軸線計畫 Taichung Overpass」構想的發起團隊,相關資訊可到「台中文史復興組合」粉專查詢,粉專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aichungstory/。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逆思 回首百年:台中車站開啟城市新風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