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尊重土地與文化的多元價值 從八仙洞拆廟爭議談起

◎阿朗

近期八仙洞拆廟爭議,支持暫緩拆廟者認為,洞內寺亦是文化資產的一環。三萬年前的長濱文化遺址與日治時期即存的洞內寺,及多族群住民(客、閩、馬卡道、阿美)的生活與宗教開拓史,並非孰輕孰重的零和遊戲,而是連續生活的人類痕跡,可以在同一塊土地上活著。

近期八仙洞拆廟爭議,支持暫緩拆廟者認為,洞內寺亦是文化資產的一環。(資料照,記者王秀亭攝)

支持拆廟者常見的論述概分兩類:其一是法律決定論,即「民事廟方敗訴,就應還地拆除」,但卻未及討論國家機器在刑事「竊佔土地」及行政處份的「違建拆除」兩部分,廟方皆獲不起訴及訴願成功的法律爭議,這些先於法律存在的使用土地事實,不應被簡化看待;其二是在地原住民族表達過往八仙洞即為被漢人佔用的部落領域,故支持政府拆廟,將山林回歸原始樣貌。

第二類論述最難解,卻也是最需正視的呼喊。因為漢人移居後,在整個台灣島上,對原住民的土地佔用,是事實;此刻在凱道上的原民傳統領域抗爭運動即是為此怒喊。回到八仙洞來看,有可能還原八仙洞最早的漢人信仰與移居,與原住民族的相處情形是什麼嗎?衝突如何處理?是否曾互助共存過?那樣的經驗對當今台灣可否提供更多意義?原住民族在八仙洞生活的樣貌,也應被承認、看見。

此外,共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原民或漢人,期待看到的未來八仙洞,又是何樣貌?是如台東縣政府與文化部至今仍語焉不詳、無法公開討論的考古文化園區?亦或如八仙洞遊客中心旁原東管處辦事處的建築,突變為涮涮鍋的奇特景觀?若失去對政府的監督,要求其在規劃與操作上納入民眾參與、包容不同群體,則不論自然環境、考古遺址、原民傳統領域或洞內寺,皆要成為弱弱相逼,最後淪由權力宰制者的國家機器任意決定、替換。

土地與文化不是單一價值,更非由權力輕易判定。曾在八仙洞存在過的不同意志,都應被同等保護。

社會運動者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