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凌晨密令下達了之後

美國的電影工業製造出許多看似關切國家重大議題,其實並沒有要探討什麼大道理的作品,不過是再描述大眾原本就熟知的議題,例如,《凌晨密令》就像是個以《奧薩瑪賓拉登追殺史》為題的大部頭教科書,儘管把包括2001年的9-11事件、2005年倫敦「77事件」在內的來龍去脈講清楚了,卻沒有特殊觀點,也缺乏不同立場的討論,以致於本片看似很重要,但對於想要更深入了解內情的讀者/觀眾來說,翻完之後什麼也得不到。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2013年奧斯卡獎的重要影片《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以追殺奧薩瑪賓拉登(Osama bin Laden)的過程為劇情主軸,上映後獲得高度評價,儘管在奧斯卡並未獲得大獎,但這樣的題材的確切合了美國大眾的口味。

2011年5月2日,奧薩瑪賓拉登於巴基斯坦遭到擊斃,這名自2001年起就是美國人胸口永遠的痛的頭號殺手,終於「就地正法」無法再為非作歹了。

《凌晨密令》以追殺奧薩瑪賓拉登(Osama bin Laden)的過程為劇情主軸,上映後獲得高度評價。(圖:網路)

2001年的9-11事件的發生令人意外,畢竟美國在20世紀的大大小小戰爭中從未遭到攻擊,向來只有美國去攻打別的國家。9-11這起「疑似」阿富汗的蓋達組織(Al-Qaeda)犯下的罪行,又正好有奧薩瑪賓拉登「承認」為主謀,這使得美國要反擊對這起攻擊事件的目標就變得相當簡單且明確,而這類所謂的恐怖攻擊,都有人承認犯案。如同今年3月才剛發生的英國國會大廈攻擊事件,就有遠在伊拉克與敘利亞邊界上的伊斯蘭國「承認」本案由他們主導,後來有報導又說其實與伊斯蘭國無關,但無論如何,必然已在一部份讀者心目中留下「伊斯蘭國等於恐怖組織」的印象。總之,只要有類似的消息出現,一時之間就讓人們找到矛頭指向的目標,自詡為正義一方的人士也不需要再討論什麼,總之,反擊就對了!

對美國而言,奧薩瑪賓拉登並不是甚麼新鮮人物,1990年代之後,奧薩瑪所領導的蓋達組織所策畫的一連串的反美攻擊事件就屢見不鮮,例如,美國駐肯亞、坦尚尼亞的大使館爆炸案。我們當然一樣可以質疑這些事件是不是奧薩瑪賓拉登所為,會不會奧薩瑪只是美國想要追殺的那些可能危害他們利益對象之一?

其實,奧薩瑪賓拉登是沙烏地阿拉伯人,其家族在沙國擁有相當龐大的財力資源,與美國早有密切關係。當1979年年底蘇聯開始攻打阿富汗後,奧薩瑪賓拉登家族就曾協助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美國的目的當然不是協助阿富汗,只是不樂見共產勢力在中亞地區的擴張。因此,沙烏地與奧薩瑪就成了美國對抗蘇聯的最佳後盾,儘管戰爭打得辛苦,但最後蘇聯深陷阿富汗戰場反倒成了往後解體的導火線之一。

奧薩瑪賓拉登是沙烏地阿拉伯人,其家族在沙國擁有相當龐大的財力資源,與美國早有密切關係。(圖:網路)

然而,到了90年,當沙美要協助科威抵禦伊拉克時,奧薩瑪因與沙烏地意見不合而拒絕再合作,轉眼間奧薩瑪對沙烏地與美國的友好立場丕變。奧薩瑪甚至還嚴厲批判「駐紮於沙烏地的美軍基地是對伊斯蘭聖地的污辱」。儘管此舉不代表奧薩瑪整個家族與沙烏地及美國決裂,但至少是他個人的出走。奧薩瑪去了阿富汗,開始主導他自1988年以來成立的蓋達組織。1970年自台北派駐至沙國的全權大使田寶岱,在他的回憶錄中描述關於他所認識賓拉登家族成員,有一段這樣寫道:「其中一個到阿富汗,成為恐怖份子的領袖」,這裡指的應該就是奧薩瑪。

不難看出,奧薩瑪賓拉登之所以一躍成為西亞地區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實與美蘇冷戰有關,而他與美國的對立更是冷戰下的產物。當美國企圖主導西亞的石油工業、防範共產勢力突圍時,就會開始不斷地與個別國家或特定人物結盟或決裂,西亞的國家或重要人物,他們的與美國的關係或立場也隨著政變、革命、戰爭等因素而改變。奧薩瑪就是很好的例子,曾是冷戰時期美國的伙伴,卻在特定事件後分道揚鑣,日後更成為美國追緝的頭號罪犯。

但若站在奧薩瑪的立場,經過阿富汗戰爭之後,他必然知道美國意圖不軌,目的不在於解決問題。這一段20世紀末期的歷史背景,多數主流論述與《凌晨密令》一樣完全略過不做描述,只是含糊其辭地把奧薩瑪賓拉登做為追殺名單上的頭號對象,透過各種情報蒐集一步步找到他的藏身之地。

《凌晨密令》對20世紀末期的歷史背景完全略過不做描述,只是含糊其辭地把奧薩瑪賓拉登做為追殺名單上的頭號對象,透過各種情報蒐集一步步找到他的藏身之地。(圖:網路)

只是,從劇情中也可以看到多年下來,美國對於追捕奧薩瑪早已失去動力,耗盡人力與資源找尋一個不使用科技產品、完全不在任何信息中留下蹤跡的人,幾年下來一無所獲的結果,讓美國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片中,女主角瑪亞一心堅持要找到奧薩瑪,卻得不到上級長官的重視,儘管瑪亞握有能在巴基斯坦找到奧薩瑪的有利的證據,攻堅行動也也必須透過一番爭取才得到長官首肯。

然而,擊斃奧薩瑪賓拉登並不會為西亞局勢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因為蓋達組織已不再是2001年時的面貌,奧薩瑪也可能早已不是組織中舉足輕重的領導人物。事實是,擊斃奧薩瑪並不會如電影片末在“The End”出現後跑出幕後工作人員名單,而是不斷有更多新的狀況出現,也不會因為再拍個「三部曲」就能夠了斷。國際政治的盤根錯結的複雜難解,也許幾十年都不會有結論。例如,這幾年來世人已經見證曾為蓋達組織分支的伊斯蘭國,影響力在轉瞬之間已經高過蓋達組織。擊斃奧薩瑪,最多只是美國已將2001年遭到攻擊的痛點抹去,不代表美國能夠一併處理後續所衍生出來的西亞問題。

女主角瑪亞一心堅持要找到奧薩瑪,卻得不到上級長官的重視,儘管瑪亞握有能在巴基斯坦找到奧薩瑪的有利的證據,攻堅行動也也必須透過一番爭取才得到長官首肯。(圖:網路)

而《凌晨密令》一如《亞果出任務》,旨在娛樂效果,且兼具政治正確的意涵,充其量就是美國人自我安慰的影片罷了。

美國的電影工業製造出許多這類看似關切國家重大議題,其實並沒有要探討什麼大道理的作品,不過是再描述大眾原本就熟知的議題,若從學術一點的角度來看,《凌晨密令》就像是個以《奧薩瑪賓拉登追殺史》為題的大部頭教科書,儘管把包括2001年的9-11事件、2005年倫敦「77事件」在內的來龍去脈講清楚了,卻沒有特殊觀點,也缺乏不同立場的討論,以致於本片看似很重要,但對於想要更深入了解內情的讀者/觀眾來說,翻完之後什麼也得不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