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諜對諜了之後

《諜對諜》說得都是千真萬確的事情。固然電影會誇大現實的面貌,或透過剪接技巧讓劇情充滿張力,但《諜對諜》確實反應出了石油政治裡相當寫實且複雜的一面。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2005年美國電影《諜對諜》(Syriana)從中文片名看,大概很讓人誤以為是諜報電影,其實事情不是這樣子的。

筆者友人抱著看諜報動作片的心情買票入戲院,反正有喬治庫隆尼(George Clooney)與麥特戴蒙(Matt Damon)這兩人,就是動作片的保證,但電影還沒開演多久友人就進入夢鄉。離開時他說:「這片應該只有你看得懂。」

其實沒那麼誇張,筆者也不會說自己看懂了,但這部片的確是可以做為有關當代西亞局勢的影視教材。

《諜對諜》從中文片名看,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諜報電影,其實這部片是可以做為有關當代西亞局勢的影視教材。(圖:網路)

《諜對諜》劇情以石油為主軸,扣緊了國際政治發展與情報信息等多層面的問題。石油是近現代相當重要的自然資源,但這樣說似乎不太對,畢竟這樣的自然資源自古以來就很重要。廣大的西亞地區地表下就是石油,古代的伊朗拜火教拜的就是燒石油產生的火,較黏稠的油則是拿來黏合屋舍牆面。但到了近代,石油讓西方人大量開採、提煉,獲取的方式與數量有極大的差距,使用目的也不一樣。所以,古代的石油燃燒可以千年不滅,可是現在,人人都擔憂50年內石油就會完全消耗殆盡,把人類世界又拖回遠古時期。而且,現代的石油還牽涉到很多不同的現實層面。

劇中有個波斯灣阿拉伯王室的王子納瑟,在日內瓦的能源分析員伍德曼(麥特戴蒙)眼中是個很有遠見的人物,他若繼承王位,這個國家會有很不一樣的發展。很可惜,國王並沒有那樣的意思,反而要讓次子掌握政權。讓納瑟鬱悶的不僅是這件事,他還希望家族的石油企業可以與中國合作,而不是讓美國獲利,但很顯然地,美國方面不樂見他繼承王位。

波斯灣阿拉伯王室的王子納瑟(右),在日內瓦的能源分析員伍德曼(左)眼中是個很有遠見的人物。(http://www.sky.com/)

在這些上層人物還在為利益糾葛進行政治角力之際,下層小老百姓的生活卻處處受到剝削。在波斯灣石油工廠工作的巴基斯坦人瓦辛,因公司的策略變化丟了工作,不僅有失去簽證的憂慮,本身還有不會說阿拉伯語的困擾。在穆斯林的團體之中,有人藉由強調殉道的方式,讓瓦辛意識到唯有為真主犧牲,才能給那些石油巨人一番打擊。而原本在伊朗執行暗殺軍火販子的美國情報員邦斯(喬治庫隆尼),在任務執行時,有一具飛彈讓不知名人士拿走,隨後這個飛彈在一連串運送下就這樣巧合地出現在瓦辛面前。此時,瓦辛很清楚知道犧牲自己的時候來臨了。

整部戲的高潮就在最後,導演運用相當巧妙的交叉剪貼,讓觀眾一方面可看到美國的石油公司正在歡慶合作的畫面,而且波斯灣的王室接班人也在其中;另一方面可看到納瑟的車隊在行進中,遭到美國用空投炸彈炸死納瑟一家人;最後,還看到那些與完全沒有能力與政客、商業鉅子、公司高層對抗的瓦辛,帶著炸彈衝撞石油公司的輪船。這樣的劇情安排,令人感到諷刺與哀傷。

瓦辛意識到唯有為真主犧牲,才能給那些石油巨人一番打擊。(http://www.sky.com/)

假設《諜對諜》的劇情是基於真實事件,那麼主流國際媒體的報導與評論,絕對不外乎是西亞地區又發生多起的恐怖行動,然後再次檢討西亞世界、伊斯蘭信仰到底出了什麼錯。

不過,主流媒體向來對西亞充斥著不公允的報導。美國喜歡在世界各地弄倒自己不喜歡的人物,弄不倒,就說這些人是強人、狂人、獨裁者,舉凡蘇聯史達林、中國毛澤東、古巴卡斯楚、伊朗何梅尼、伊拉克海珊等皆是如此;而對美國有利的人物,在主流的輿論之中就會以溫和派、鴿派、改革派躍上舞台。回到劇情中,假如《諜對諜》中的納瑟掌權,美國就會將他宣傳為強硬獨裁者、行事高傲的狂人。而納瑟遭到炸死,主流媒體報導絕不會說這是美國的陰謀,一定是納瑟的政敵所為;反之,若是納瑟弟弟即將繼承王位,而且他還願意與美方的石油公司合作,當然就是往後美國眼中溫和友善的盟友。

至於瓦辛,主流的觀念會認為這就是伊斯蘭信仰,它讓人激進、讓穆斯林凡事採取暴力手段。在瓦辛造成的爆炸案件之後,國際媒體將「這又是伊斯蘭恐怖份子所為」加以渲染,於是,大家必然又會開始檢討伊斯蘭的教義與恐怖活動的關聯,將所有問題都推給宗教。

《諜對諜》確實反應出了石油政治裡相當寫實且複雜的一面。(http://www.sky.com/)

然而,問題根本不在伊斯蘭信仰,而在於社會底層的小老百姓無法承受上層漠視、欺凌的壓力,唯有鋌而走險才能成功為自己的困境發聲。這樣的事情,在各個國家、各個區域都會發生。美國境內多起槍擊案件,不也都是下層邊緣民眾對上層社會的反抗?怎麼沒有人檢討基督教與恐怖行動之間的關聯?

問題無關伊斯蘭,純粹只是小老百姓為了生計的掙扎。

更諷刺的是,《諜對諜》說得都是千真萬確的事情。固然電影會誇大現實的面貌,或透過剪接技巧讓劇情充滿張力,但《諜對諜》確實反應出了石油政治裡相當寫實且複雜的一面。也因為如此,部分觀眾在不理解西亞局勢的情況下,要如何進入如此「寫實」的影像之中,就成了觀影時的障礙。筆者友人在戲院裡睡得一塌糊塗,其實是很合理的。

不過,有意思的,身兼這部作品的製作人喬治庫隆尼,也是後來《亞果出任務》(Argo)的製作人,看來庫隆尼對西亞的議題頗有興趣。只不過《諜對諜》與《亞果出任務》兩部作品層次相差頗大,後者娛樂性質非常高,前者倒是比較能帶出一些反思的意涵。

「亞果」太過於政治正確,而「諜對諜」批判美國政策的力道卻擲地有聲。庫隆尼或許沒有想那麼多,應該單純只是筆者想太多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