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亞果出完任務之後

《亞果出任務》純粹是一部主流商業電影,情節緊湊、峰迴路轉,在最後一刻伊朗人才發現有漏掉的名單、又無力阻止,讓使館人員在千鈞一髮之際成功脫逃。看電影的觀眾想必不會對這段歷史加以思考,大概只會把電影內容照單全收,但對於那段歷史較為理解、或是曾經歷過革命的人來說,這部電影就像「猴子」一樣,想得太簡單。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獲得2013年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的《亞果出任務》(Argo),故事描述1979年11月4日,美國駐伊朗大使館遭到伊朗民眾包圍、佔領,館內50多位美國外交人員遭到綁架。事發當時有6名外交人員逃出大使館,後在美國人秘密運作之下離開伊朗。

筆者幾年前曾看過這部電影宣傳,暫譯的片名為「逃離德黑蘭」,由美國影星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執導。當時筆者還在攻讀博士,某天與投入伊朗研究已有30年的指導教授提了一下這部電影。沒想到她一聽到Argo這個字眼,白眼馬上翻到後腦杓去。她說,「Argo就是個蠢事情,有什麼好看的,那時若真出事的話,是所有人都會完蛋的。」聽完頓時覺得不妙,而另一個不妙的是,原本以為是部低調的小眾電影,畢竟這樣的題材的確不是主流拍片的選項之一,一如班艾佛列克先前執導的兩部電影:《失蹤人口》(Gone Baby Gone)、《竊盜城》(The Town)。但想到越接近上映時間,電影宣傳就越密集,而台灣片商正式片名竟是無腦到不知道到底在想什麼的「亞果出任務」。

《亞果出任務》故事描述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當時有6名外交人員逃出大使館,後在美國人秘密運作之下離開伊朗。(圖:網路)

電影推出之後,果然如預測般不妙,這純粹是一部主流商業電影,情節緊湊、峰迴路轉,在最後一刻伊朗人才發現有漏掉的名單又無力阻止,讓使館人員在千鈞一髮之際成功脫逃。片頭對於伊朗革命前的歷史描述相當簡化,著重在伊朗巴勒維(Pahlavi)政府的專制、王室奢華貪腐、人民貧窮困苦,劇情的鋪陳是為了讓觀眾能迅速瞭解1979年巴勒維政府遭到推翻的原因,但看電影的觀眾想必不會對這段歷史加以思考,大概只會把電影內容照單全收,但對於那段歷史較為理解、或是曾經歷過革命的人來說,這部電影就像「猴子」一樣,想得太簡單。

任何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社會絕對不會只以「政府優勢vs社會弱勢」、「壓迫vs受壓迫」、「富有vs貧窮」的二分法將社會一劃為二,人民也不會單純只是因為「弱勢」、「受壓迫」、「貧窮」就起身鬧革命。歷史事件經改編躍上大螢幕後,其真實性往往引起爭議,遭到不符合「史實」的批判所在多有,身處其中的當事人多半也不認為電影作品可代言他們的親身經歷。不過,無論故事根據的是一手資料還是個人回憶之記錄,都沒有人能夠還原「史實」。

所謂的官方文件會經過潤飾、呈現權力擁有者的觀點,而個人記錄則會陷入過於主觀、侷限下層視野的盲點。強調哪種論述才屬於「史實」,著實沒有必要。但這不代表我們不需要追尋、重建「史實」,反而需要更多不同面向的理解,才能夠逐漸接近歷史的核心。

《亞果出任務》對於伊朗革命前的歷史描述相當簡化,著重在伊朗巴勒維政府的專制、王室奢華貪腐、人民貧窮困苦,劇情的鋪陳是為了讓觀眾能迅速瞭解1979年巴勒維政府遭到推翻的原因。(HBO)

美國與伊朗原本友好的關係,也就因為這起人質事件完全破裂。時至今日,美伊關係的走向仍是國際局勢的重要議題。始終有人會問:「美國與伊朗什麼時候會恢復友好?」卻甚少有人會反問:「伊朗為何要與美國重修舊好?」、「伊朗為何不能與美國對立?」在主流輿論的影響下,「與美國友好將擁有無上的榮耀,而與其對立就成了擾亂世界和平的反派」這樣的既定印象於焉成形。

然而,回顧歷史,卻又不難發現荒謬之處,當某個曾與主流國際社會同一陣線的政權改變立場後,主流輿論又會以美國的傀儡、走狗來形容這個政權。今日人們批判伊朗綁架美國人質是天大的錯誤,而確實也有不少伊朗人不甚認同當時的作法。儘管人質事件並非在何梅尼主導下發生,卻與他的反美立場脫不了關係,在1979年局勢渾沌未明下,何梅尼陣營就這樣搭著人質事件的順風車,大幅提升了權力的正當性,於是,綁架美國人質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成為再合理不過的事,當政治局勢劇烈惡化,很多事情就成了「必要之惡」,一如美國長期以來在世界各地想方設法讓那些與他們利益不符的政權垮台,只要目的能達成,對美國而言,也是一種「必要之惡」。只是,強權的「必要之惡」多半為世人容許甚至認可,而非主流國家對抗強權的「必要之惡」大概脫不了被妖魔化的命運。

人質事件並非在何梅尼主導下發生,卻與他的反美立場脫不了關係,在1979年局勢渾沌未明下,何梅尼陣營就這樣搭著人質事件的順風車,大幅提升了權力的正當性。(AP)

當《亞果出任務》一片在奧斯卡獲獎後,曾有報導說,電影在伊朗被禁止上映,卻又因為獲獎而在盜版黑市大賣。看似順理成章的新聞內容,其實問題很大。因為目前伊朗境內並沒有任何外國片上映-無論電影是否涉及伊朗、是否批判伊朗,不要說是《亞果出任務》了,就連《蝙蝠俠》、《葉問》、《大尾鱸鰻》都一樣不會在伊朗國內的戲院看到,伊朗國內只是不上映外國片,並非特別禁演某一部電影,只不過,伊朗民眾還是看得到這些作品,因為大街上到處有賣盜版光碟的小販兜售,稱不上「黑市」,因為「光明正大」在路邊就可以買到了。不過,大概是伊朗政府開始大幅取締盜版攤販,當筆者幾年前再訪德黑蘭時,過去兜售盜版光碟的舊地已經找不到任何小販了。

回到《亞果出任務》這部典型的大美國主義電影,貌似題材嚴肅,實則充滿娛樂效果。從當年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由時任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Michelle Obama)以視訊頒獎,就知道這部作品有多麼政治正確。

當然,奧斯卡獎的政治正確特質向來鮮明,重要大獎花落誰家總是充滿政治意涵。至於一部電影之後到今日,展望美國與伊朗關係,未來會有甚麼樣的變化?說實話,既然萬眾期待的歐巴馬在任內都沒能有突出建樹,現任的川普大概也沒甚麼可以期待的。更何況,今年5月伊朗將舉行總統選舉,在選舉之後,伊朗與美國的關係走向甚麼樣的路,誰也沒辦法說得準。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