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日本自由行》《奇跡之醬》素人女作家的老舖醬油廠災後重生記

八木澤商店的廠房、店面、住家在311大地震中化為烏有,用來釀造醬油的直徑約2公尺、有150年歷史的巨大杉桶流走了、杉桶內釀好的醬油醪沒了,倉庫裡剛進貨的大豆和小麥等原料也被沖走了。但年方37歲的小開河野通洋,於震災後第5天宣布接任社長重建醬油廠,而且不解聘任何一名員工。

林翠儀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東北大地震,讓住在東京的一名平凡女性,放下穩定的工作勤跑災區採訪,她不是記者也非作家,花了5年的時間在去年底出版了名為《奇跡之醬》的書,記錄了東北災區一間有200多年歷史醬油老舖的重生故事。她起心動念很單純,只是要將人們奮鬥的故事傳承下去。

這名素人女作家是現年41歲的竹內早希子,震災發生當時任職於東京的一家有機農產品宅配公司,她是土生土長的東京人,東北災區除了業務往來的客戶之外,並沒有她熟悉親朋好友,但客戶之中有家醬油老舖卻讓她十分掛心,無法當做別人家的事看待。

素人女作家竹內早希子記錄老舖醬油廠「八木澤商品」震災重生故事的《奇跡之醬》。(https://goo.gl/hUy5WU)

那是位於岩手縣陸前高田市的老舖醬油釀造廠「八木澤商店」,開業於1807年、擁有超過200年歷史,以在地原料古老釀造的「生揚醬油」是八木澤的招牌商品,曾獲農林水產省評鑑全國第一名,在全國小有名氣。

八木澤商店遭遇了芮氏規模9.0的大地震和高13.5公尺的大海嘯,廠房、店面和住家均化為烏有,用來釀造醬油的直徑約2公尺、有150年歷史的巨大杉桶流走了、杉桶內釀好的醬油醪沒了,倉庫裡剛進貨的大豆和小麥等原料也被沖走了,損失超過2.2億圓。

創業於1807年的八木澤商店,有古色古香的「海鼠壁土藏」(格狀灰泥土牆倉庫),在311之後化為烏有。(http://www.s-shoyu.com/yagisawa/)

竹內從2004年起開始和八木澤商店有業務往來,地震發生後電視播出陸前高田滿目瘡痍的景象,讓竹內看得無法言語,八木澤商店是在地指標型老舖,竹內以為她很快就能掌握到老舖受災的現狀。但她看到的竟是一片無法辨識市街原貌的瓦礫堆,更令人吃驚的是,她竟然在媒體上看到八木澤商店年方37歲的小開河野通洋,於震災後第5天宣布接任社長重建醬油廠,而且不解聘任何一名員工。

受到海嘯重創的陸前高田市。(http://mmtre.com/1670.html)

八木澤商店震災前後對照圖。(https://goo.gl/V3EVjv)

這是愚勇還是逞強?

年輕小開的豪氣讓竹內難以置信,但他所展現的堅強意志卻讓竹內的熱血開始沸騰。她寫了一封長信寄給八木澤商店,除了對震災表示慰問之意外,竹內請求對八木澤商店未來的重建之路進行密集的採訪與記錄。

竹內說,311發生時她正請了育兒假在家照顧兩名年幼的孩子,一股無名的衝動促使她見證這段重建的故事。長信在數日後寄到陸前高田,河野通洋在電話中以開朗親切的語氣歡迎她隨時到訪。在此之前,竹內業務往來對象是八木澤的第8代社長河野和義,也就是通洋的父親,她沒見過通洋,只聽說過這位200年醬油老舖的小開,曾夢想到非洲從事沙漠綠化的工作,高中畢業時說服家人讓他去美國留學,以便進入聯合國任職。23歲時因為父親病倒急忙返國,26歲時以專務董事身份接手家業。

37歲的通洋接下第9代社長的職務,向外界宣布將重建醬油廠,但廠房、原料和棲息在廠內被視為釀造業命根的酵母和乳酸菌全都沒了,除非奇跡出現,否則要恢復八木澤招牌的「生揚醬油」風味,簡直是比登天還難。

奇跡真的出現了

災後20多天的4月間,有人在距離廠房2公里外的地方發現了八木澤的巨大杉桶,通洋帶人到現場刮下殘留在桶子上的醬油醪,醬油醪就是已完成發酵尚未搾汁和加熱的泥狀生醬汁,裡面活著的酵母和乳酸菌,經過培養即能增生。

被海嘯沖走的巨大杉桶,直徑與高均為2公尺,有150年歷史。(https://goo.gl/lVZrzs)

但泡過海水、風吹日曬的酵母和乳酸菌,恐怕很難存活,通洋知道自己可能做白工,但堅持不放棄任何一絲希望的精神,似乎觸動另一項奇跡的連鎖。任職岩手縣水產技術中心的研究員及川和志,曾經花了一段時間研究當地的醬油業,發現八木澤生揚醬油的醬油醪內富含各種胺基酸,震災前一個月,他才剛向八木澤要來4公斤的醬油醪,希望進行醫藥方面的研究。

醬油醪是每家釀造廠的命脈,很少有業者願意公開裡頭的商業機密,但八木澤的大小老闆卻欣然應允。這桶用塑膠袋封包醬油醪,就放在水產技術中心的真空恆溫櫃中保存,妙的是水產技術中心雖然遭到海嘯肆虐滿目瘡痍,但真空恆溫櫃卻完好如初,躺在一堆殘破的瓦礫堆中。

朝日新聞報導當時找到「奇跡醬油醪」的水產技術中心內部景況。(https://goo.gl/qa6Yyk)

及川細心保管這包倖存的醬油醪,等待八木澤重建後再物歸原主,透過媒體報導,世人稱它為「奇跡醬油醪」。震災後八木澤的生揚醬油奇貨可居,價格飆高10倍,網拍底價每瓶15000圓,八木澤收到許多民眾寄來家裡庫存的生揚醬油,民眾希望醬油老舖記住這個滋味,並且「把它釀回來」。

當災難發生時,所謂的「奇跡」的確具有莫大的鼓舞作用,但它畢竟不能像變魔術一樣讓一切恢復原狀,不管是八木澤商店或是整個受創的東北都需要靠人的力量才能重建。 通洋宣布不解雇任何一名員工,他知道人力是公司的重要資產之一,另一項資產就是200年老舖建立的信譽,所以他連當年已錄取尚未報到的新員工也依約雇用。

通洋和銀行磋商,先凍結公司的債務償還,算算戶頭裡的存款,大概可以支付員工8個月的薪水。通洋相信8個月一定能讓公司的營運恢復到某種程度,災後沒有廠房,沒有辦公室,也沒有活可以做,他讓員工們配送救災物資到各個家戶,自己則幫忙協助認屍、處理後事。

竹內於震災1年後的2012年3月才在東京和通洋正式見面,同年4月起開始進行採訪,這時的竹內才剛生下次男,她背著小寶寶密集往返東京與,陸前高田之間。

八木澤逐步恢復營運,起先向其他釀造廠公開配方,以OEM的形式代工生產沾麵露和橙醋等產品,員工們以暫借的汽車教練場當工廠動手貼標籤出貨。2011年12月通洋透過一個基金會的協助以小額募款籌到5000萬圓,恢復沾麵露和橙醋製造生產線。

八木澤恢復營初期的商品,標籤上手寫的「君がいないと困る」(少了你我會很困擾)字樣,是60歲民眾笠島廣之寫來的鼓勵之句,後來無償提供給八木澤當商品標籤。(https://sumally.com/p/265704)

這種每人1萬圓的小額捐款很有意思,許多捐款人為2、30歲的年輕人,即使他們只能換回價值不到捐款金額一半的醬油商品,但仍踴躍掏錢,買的是醬油老舖的志氣。2012年通洋再度透過小額募款籌到將近1億圓,同年10月在陸前高田隔壁的一關市找到一塊小學校舊校址興建新的釀造廠。

2014年以及川搶救回來的「奇跡醬油醪」經過培養增生後,成功地釀回了「生揚醬油」,新的醬油命名為「奇跡之醬」。

震災後通洋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媒體焦點,但在醬油開封的當天他卻不敢通知媒體採訪,因為無法再以杉桶釀造的醬油醪,被封在現代化的釀造桶中,感覺氣味就是不太一樣,一關市的氣溫和新造的廠房讓通洋少了信心。所幸當新釀的醬油醪經過搾汁和加熱處理後,大家終於嚐出了那個熟悉的味道,最後拍板的人竟是通洋的3名幼子,從小吃慣自家醬油的3名孩童,震災後有3年時間沒機會吃到自家醬油,「奇跡之醬」出爐當天,通洋的太太用新醬油調味,小孩子飯菜下肚後問媽媽「今天用了生揚醬油嗎」,這句話讓通洋吃了定心丸,確定真的把「生揚醬油」釀回了。

竹內在《奇跡之醬》的書裡,記錄的不僅是老舖醬油廠奇跡的一面,書裡還有許多細節,包括通洋的祖父第7代社長河野通義,在1970年代曾帶領地方鄉親反對當地廣田灣興建煉油廠,保住了被稱為「高田藍」的美麗海灣,父親和義在30年前不惜成本,復原以在地原料、古法釀造的「生揚醬油」,通洋繼承了父祖投入地方事務的熱情,成為年輕的意見領袖。

位於一關市的新廠房。(http://www.s-shoyu.com/yagisawa/)

河野通洋與新的釀造桶。(http://www.s-shoyu.com/yagisawa/)

通洋不僅帶領員工重建醬油廠,也與在地的年輕企業家投入家鄉重建。通洋說,八木澤的商品有7成是在地產銷,如果家鄉沒有跟著復原,生產的商品便無法順暢流通。通洋的行程滿檔,不但害得貼身女助理腸胃穿孔,不得不辭職養病,通洋自己也出現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

至於搶救回「奇跡醬油醪」的研究員及川,即使他是幫助八木澤重生的大英雄,但他刻意避開媒體,物歸原主後不再過問釀造的進度。及川告訴竹內,他相信八木澤一定能朝著重建的方向邁進,但任何的關切對當事人而言非但沒有幫助,而且會是一種壓力。世人以為有了「奇跡醬油醪」就能釀回生揚醬油,但他知道事情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八木澤商店重生的「奇跡之醬」。(http://yagisawa-s.jp/SHOP/0605159.html)

及川是在「奇跡之醬」上架後一個多月,才在高速公路休息站商店發現它的問市, 及川興奮地買了兩瓶回家沾生魚片品嚐,只要一瓶用完就再買一瓶庫存,因為實在太珍貴了。

竹內在2014年離開任職16年的有機農產品宅配公司,全心投入八木澤的採訪及文稿寫作,當初「只是要將人們奮鬥的故事傳承下去」的她,並沒有料到這個單純的起心動念讓她找回了年輕時間追尋的作家夢,現在的她繼續寫作,同時參與紀錄片企畫、地區社群營運等工作,在2011年311之前都是她無法預料的人生。

竹內早希子與《奇跡之醬》。(https://goo.gl/C6WpYF)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