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鬼王來鬼扯》阿共登月球,台灣捧耕牛

耕牛確實是早期農民的好朋友,耕牛確實也是種文化。但如果我們對於農業文化的推廣還停留在早已消失的老玩意上打轉,卻忽略真實的農業生產狀況。這樣的作法非但無助於農業文化的推廣,反而會誤導社會大眾對台灣農業的期待與認識。

鬼王/文青別鬼扯

話說有位年輕人為了恢復「耕牛文化」,跑去彰化溪洲學習養牛,練習用水牛耕田。他還決定努力存錢,準備環島推廣水牛文化。看到新聞的報導方式,以及媒體的吹捧,我們還真覺得感嘆到嫑嫑的。人家阿共幾年前就已成功登陸月球了,結果台灣這裡還嚷嚷著要恢復耕牛文化。我們除了說你好牛呦,還能幹啥?

雖說鬼王自己就屬牛,自己也特愛吃牛肉,但台灣人對牛獨特且神妙的情結,實在是百思不解。台灣人對牛的特殊情結究竟是啥呢?簡單來說,就是「好棒棒」,跟「好壞壞」兩種。

台灣人對牛獨特且神妙的情結,實在是百思不解。雖然這張圖不在台灣,但這隻牛牛實在很可愛。(Ikiwaner, wikimedia.org)

我們就先來說「好壞壞」的部分吧。

大家都知道,許多老一輩的台灣人是不吃牛肉的。他們說,因為過去牛幫農家耕田,為了感恩牛牛的辛勞,所以他們捨不得吃牛肉,總覺得這對牛牛是種侮辱。然後啊,許多老一輩的台灣人就喜歡用這樣的風俗習慣來自我吹捧,腦補說由此可見台灣人真的很有感情很會感恩。 其實基本上許多用牛耕作的地區,都發展出類似不吃牛肉的文化,最明顯的案例就是印度。

簡單為何呢?因為牛是幫忙耕作的生產工具,如果放任吃掉了,以後誰來耕田啊?所以這些地區會發展出相對應的意識形態與文化,阻擾人們吹牛,用以保障日後農耕生產活動得以順暢運作。 不過,大家也不用對這些信仰習俗太深信不疑。對經濟不發達、動物性蛋白質缺乏的地區而言,大家平常就沒啥機會吃肉了。牛是擁有好大一塊肉的動物,怎麼能輕易浪費?印度人再怎麼吹捧牛,但他們其實有個社會地位非常低賤的種姓(階級)就是負責宰殺牛隻,同時也可以吃牛肉的。同樣的,如果老一輩台灣人真的都這麼感恩牛、都不吃牛肉的話,早期台灣牛墟旁那些賣牛肉料理的小吃店,又是怎麼冒出來的?

好吧,過去老人家為了感念牛幫我們耕田,所以不吃牛,這也就算了。如今都採機械耕作,且多數人並非出身於農家、也沒特定的宗教信仰,理論上不會再有吃牛肉的禁忌了吧。但很奇怪的是,居然還是有不少年輕人不吃牛肉。為何呢?他們說,吃牛肉會運氣不好,會帶賽。至於這些年輕人為何有這樣的觀念?鬼王聽到的答案不外乎是:長輩說的,算命講的。例如,鬼后遇見鬼王前也不吃牛肉,她也一直說會帶賽。鬼王也搞不懂她這是啥邏輯?是說因為都沒吃牛肉,所以運氣很好,因此能承蒙鬼王臨幸恩寵嗎?這樣講好像怪怪的。反正後來鬼王就以各種方式打破了鬼后少女嫩妹的矜持,也用蔥燒牛肉麵破解了她對牛肉的禁忌。然後呢?然後鬼后的人生也沒有因此帶賽,騎車闖紅燈、開車超速也沒被抓啊。

講完牛牛的好壞壞,我們再來看牛牛的好棒棒。

現在許多大人物都愛說自己出現貧寒困苦的家庭,小時候都要幫忙家裡養牛放牛。然後啊,一堆人都標榜自己就跟牛一樣,有那種堅毅不屈的水牛精神,永遠低頭幹事,絕無怨言。所以哩?所以牛牛在台灣已不是簡單的大型動物而已了,牠同時被賦予了太多被我們腦補出來的文化傳統意義。

牛在台灣已不是簡單的大型動物而已了,牠同時被賦予了太多被我們腦補出來的文化傳統意義。(維基共享)

牛牛被強加了許多文化意義,我們並沒啥意見。反正這玩意本來就是自然生成的,只要不是國家刻意創造出來的就好。但既然是文化領域的事物,我們也應該謹記一點:牛就是牛,就算牽到北京射上火星,也還是牛。沒啥特別,也沒任何特殊之處,我們毫無必要腦補出一堆有的沒的。過去人類之所以用牛牛(獸力)耕田,這是科學技術不夠發達所致。如今獸力耕作已被淘汰,必定有它的原因,無需惋惜與惆悵。

但台灣出現要恢復耕牛文化的怪狀,還真讓人百思不解、憂心忡忡。不得不指出的是,台灣這幾年出現了強大的文青式復古情懷,而此種現象在農業領域內又特別嚴重。只要是傳統古老的玩意,通常都會被文青說成好棒棒,必定是無添加、純天然、無污染、很生態,且充滿老祖宗智慧的。與此同時,任何新的發明都被貶抑為好壞壞,必定是缺乏文化內涵、沒有溫度、並且一定是為資本家為財團所服務的,內藏邪惡的目的。於是乎,有些國家是不斷往現代邁進,有些則是在傳統與現代間拉鋸,我們則持續向傳統倒退。薪資倒退就罷了,連許多思想觀念都在倒退。

台灣從1950年代就開始推廣農業機械化,直到1980、90年代,稻作產業的機械化才算實現一第程度的規模。如今繼各界推廣手工插秧、手工收割後,現在居然連耕牛文化都跑出來了,這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的詭異狀況。推廣傳統文化固然不錯,但好歹也得看狀況吧。你想想看,20年前當個人家用電腦逐漸普及時,我們是要誓死捍衛固有的珠算文化,堅持要花費人力資源去保存舊有的珠算文化,讓小朋友們都努力練習打算盤,整天背那些「三下五去二」的口訣,搞到每位小朋友都能參加心算比賽?還是應該要教導小朋友盡快學習使用計算機電腦,搞懂基礎Excel的運算公式?

同樣的,如果你熱愛的是「文化」,而不是農業,獸力耕作也確實是農耕歷史與農耕文化的一部分,但並不表示說,只要是傳統的老事物老東西老玩意,我們就要毫不保留地張開雙臂擁抱它吧?! 我們再換個角度思考。耕牛是種文化,難道機耕就沒有文化嗎?那些代耕業者,在高速公路上南征北討,每年四、五月就從屏東開始收割,慢慢往北移動,一直到七、八月時征戰到新竹桃園。代耕業者每到一個村莊,就進駐當地的接頭人家中,白天在田裡勞動,傍晚就借宿在接頭人家,大家一起飲酒吃飯喝阿比,席間互相交換情報,同時臭訐譙政府。而各家代耕業者在時程與收穫區的安排上,更有特外人不得而知的細膩規則。彼此不衝突,卻同時又能將農民的稻穫都收成完畢。這裡面難道沒有蘊藏在內且值得研究的文化嗎?

代耕業者在高速公路上南征北討,每年四、五月就從屏東開始收割,慢慢往北移動,一直到七、八月時征戰到新竹桃園。(資料照,記者廖雪茹攝)

我們再換個角度來看。即使是農業技術超級進步的美國,早期也以馬匹當作工作的工具。但人家老美現在有特別去說特地找匹馬來養,然後說要恢復17、18世紀時用馬匹犁田的文化嗎?NO!人家有特別僱用黑人耕作,說要重現早期南方棉花田內的黑奴農耕文化嗎?NO!人家不但未眷戀往日的田園牧歌,美國小麥協會於2012年時還資助拍攝了一部紀錄片:“Great American Wheat Harvest”

(1:50處還有漂亮的麥客妹妹)

這部紀錄片就是在歌頌美國境內專業的小麥代耕業者 -「麥客」,麥客同樣開著大卡車、後面裝載曳引機,由南到北不斷征討。晚上最在拖拉式露營車(trailer house)內,白天若有機會再到附近小鎮上的商店採買生活補給品。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了麥客的生活樣態,他們的辛勞與成就,但更重要的是,它讓觀眾感受到了農業生產的真實樣貌。與其緬懷兩三個世紀前的耕馬,還不如讚揚當下的麥客。

耕牛確實是早期農民的好朋友,耕牛確實也是種文化。但如果我們對於農業文化的推廣還停留在早已消失的老玩意上打轉,卻忽略真實的農業生產狀況。這樣的作法非但無助於農業文化的推廣,反而會誤導社會大眾對台灣農業的期待與認識。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