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漫遊藝術史》達蓋爾的最後幻景

路易.達蓋爾,是一位兼具發明家、藝術家和化學家三種身分的法國奇才。原為繪製戲劇舞台聞名的畫家,因發明達蓋爾銀版法,又稱達蓋爾攝影法,而聲名大噪。但在攝影法發明前,他可是幻景畫的翹楚,透過光線與景象相疊合或分離的方式,擴展繪畫可能的變化。

漫遊藝術史

在攝影術發明之前,各種對攝影、甚至是對電影的想像源源不絕。例如文藝復興時代畫家使用的暗箱,懷有固定眼前景象的想法。19世紀大眾文化逐漸興起,加上工業快速發展,鼓勵著各種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如:立體視鏡(stéréoscope)、全景幻燈(Kaiserpanorama)、神奇投影機(lanterne magique)、費納奇鏡(Phenakistoscope)和旋轉畫筒(Zootrope)等。就像今日的手機型號與功能不斷推陳出新,這些眼花撩亂的前攝影或前電影「幻象」,在1839年路易.達蓋爾(Louis Daguerre, 1787-1851)將攝影專利賣給法國政府後,逐漸消散。然而在此之前,達蓋爾是怎麼想像過另一種光的書寫(Photo-graphie)呢?

達蓋爾為早期以繪製戲劇舞台聞名的畫家,師承全景畫(Panorama)畫家培弗斯(Pierre Prévost)。這種具有360度的巨大全景畫,會設置在19世紀盛行的圓形劇場建築裡面,透過欺眼術的寫實技法,引領當時的觀眾進入全景畫面的環繞之中,而繪畫的主題也常會選擇異國情調的地域。達蓋爾深受繪畫劇場化效果吸引,在全景畫之外發想出更生動的幻景畫(Diorama)。1822年達蓋爾與另一名畫家布東(Charles Marie Bouton, 1781-1853)合作,使用具有透明性的特殊畫布,分別先在正反面進行繪製,再透過打光的變化讓兩面的景象相疊合或分離,進而在畫作正面產生差異。光線的因素被納入繪畫顯影的過程,作品的時間感也隨著光影變動被凸顯出來。為了追逐幻景畫上的光影,1823年,達蓋爾的幻景劇場在巴黎聖馬丁大道(Boulevard Saint-Martin)上開張,幻景畫被放入可以操作光線變化的劇場建築中,觀眾需要門票才能觀賞,可惜此劇場沒落後就被拆除。倘若說,全景畫開啟了繪畫進入劇場空間的更多可能性,那麼幻景畫則是彰顯了劇場空間的「時光」,擴展繪畫可能的變化。

目前僅存於世的達蓋爾幻景畫,位於巴黎近郊的布里馬恩市(Bry sur Marne)。畫家因應當時法國的復古風潮以及為天主教對信眾的召喚,在1842年時為這裡的聖傑維聖波蝶教堂(Eglise Saint-Gervais et Saint-Protais)【圖1】,繪製以聖母院內部建築為主題的幻景畫。長597公分、寬513公分的巨大畫幅,讓信眾進入原本樸素簡單的教堂中,得以瞻仰哥德式教堂的壯麗風範。畫面前景是欺眼術常見的布簾,近景是像舞台般的雕刻門面,懸掛著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遠景再順著透視法的尖拱廊,延伸到教堂最深處的祭壇【圖2】。達蓋爾花了六個月的時間親自繪製,從一月到六月不斷測試教堂內部透光的變化,去創造更真實的幻景,以便作品同步產生早晨與傍晚、晴天與陰天的自然變化。今日,因應修復後的狀況,教堂採用人為控制的打光方式,為觀眾在短時間內展示幻景的變化【圖3】【圖4】,仔細地觀察會發現光線暗淡下的教堂,蠟燭因而自動地被點亮!不過由於這幅作品被長時間的忽略,將幻景畫當成一般畫作在反面黏貼新的畫布,不僅忽略透明度的需要,亦掩蓋住達蓋爾當時許多的巧思。而以往的不當修復,讓今日的修復者反而要依據文獻考察,才能知道畫面上為人讚嘆的變化所在。

當我們了解達蓋爾的幻景畫製作始末後,不妨再對以下問題另作思考:為什麼1839年達蓋爾獲得攝影專利後,他又回到幻景畫的創作呢?難道幻景畫彌補了達蓋爾覺得攝影所缺少的什麼部分?是臨場的靈光?還是幻景畫其實才是一幅隨著教堂光線永無止盡顯影的相片?回顧19世紀被攝影與電影發明後所取消的各種視覺機制,我們或許可以找到更多元、更不同的觀看之道。

參考網站:

布里馬恩市推廣達蓋爾幻景畫的臉書上相關影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藝術史 達蓋爾的最後幻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