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二三事》從香蕉出口去年中國市場掛零談起

全球的農業大國,其所出口的「強勢農產品」,不論從數字上,或是餐桌使用上,水果品項多集中在蘋果、橙、梨、葡萄、酪梨、桃、奇異果等,這些都非台灣的主力強項;台灣身處亞熱帶,從過去強項的香蕉、蘆筍罐頭、鳳梨罐頭等,轉型為現在的精緻熱帶水果,在結束對中國市場的「過度依賴」之後,確實也到了一個需要徹底盤整的時間點。

焦鈞

很難想像,過去有香蕉王國美譽的台灣,去年出口量創下歷史新低:一千五百多公噸,其中,中國市場更是掛零!此外,台東的釋迦、南部的芒果、高雄台南地區的番石榴,則受到去年寒害、風災影響,整體出口量顯著下滑;綜觀台灣生鮮蔬果出口,惟獨鳳梨出口一支獨秀為正成長,但今年能否持續榮景,不無疑義。

台灣香蕉去年出口量創下歷史新低:一千五百多公噸,其中,中國市場更是掛零(資料照,記者陳鳳麗攝)

從香蕉及其他生鮮蔬果出口萎縮數字背後,反應了哪些產業與市場的結構變化,對臺灣農業戰略未來藍圖又有甚麼影響,值得深入探究。

沒有人會否認台灣作為熱帶水果王國的美譽,但也不能持續沉溺於這樣的一個美麗幻想當中;要知道全球的農業大國,其所出口的「強勢農產品」,不論從數字上,或是餐桌使用上,水果品項多集中在蘋果、橙、梨、葡萄、酪梨、桃、奇異果等,這些都非台灣的主力強項;台灣身處亞熱帶,從過去強項的香蕉、蘆筍罐頭、鳳梨罐頭等,轉型為現在的精緻熱帶水果,在結束對中國市場的「過度依賴」之後,確實也到了一個需要徹底盤整的時間點。

從上述的統計表當中,可以觀察出一個很弔詭的現象,那就是出口排名前兩名的水果:鳳梨、釋迦,靠著中國市場的龐大需求,遙遙領先;但其他果品出口數字卻開始走乏,可大膽倒推中國市場整體消費性對「台灣水果」的品牌認知與忠誠,並未被建立。同時,一旦排除「政制性採購訂單」與「非關稅貿易障礙」這兩個因素之後,上述出口數字顯然還會再大幅向下修正。

以香蕉為例,在2010、2011年中國官方結束對台「過產滯銷水果政策性採購」之後,香蕉出口中國市場的數量從當時年平均的一千六、七百多公噸後,就一路順勢走滑(詳見下表)。

很清楚地這就是因為「政治買單」的收手後,市場回歸「商業考量」;當時的農政單位希望藉此機會讓台灣香蕉站穩中國大陸市場,藉此契機建立穩定的產銷供應鏈,並未成功。這一點,才是看待此數字變化,最需檢討之處。

台灣香蕉出口中國市場統計表。(圖:作者提供)

進一步來看,香蕉出口的巨大數字變化,這當中也反應了計畫性生產的重要。針對特定出口市場、訂單的「出口種植面積管控」、「果品採後處理」標準化作業、延長果品市場末端銷售期、藉產品行銷手段提升商品附加價值。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之言,也是每個入行農產品貿易,特別是鮮果出口的圈內人都知道的鐵律。但,為何仍出現台灣香蕉出口市場的極凍?

有一個尚未經科學化調查的解釋,就是香蕉已轉型為內需市場商品。這當中也點出一個迷思,也同樣是個老掉牙的議題,那就是:蘭花、毛豆之外,台灣下一個適合出口的旗艦農產是甚麼?

香蕉退出中國市場的正面解讀是,如何更穩定的供給國內市場需求,透過計畫生產調節不再發生量價背離,而是能夠穩定國內市場供給,並讓市場價格穩定、農民生產獲利、消費者買得物有所值的三贏。當然,日本市場仍是國內香蕉的主戰場,也可能因為上述問題的無法解決,看不到樂觀前景(見下圖)。

台灣香蕉出口日本市場統計表。(圖:作者提供)

再從銷售數字穩定性、種植面積的適應性來看,對比出口統計表,當中仍有一項水果是值得細細探究:番石榴。

除去年受寒害影響整體數字下滑之外,就過去五年出口統計分析,除中國市場之外,最大出口國為北美市場的加拿大。也就是說,只要持續穩定加拿大、中國這兩大市場,就有機會藉此導入「外銷供應鏈」標準化,加上番石榴在國內運銷早已推廣「共選共計」,果品分級包裝與農民生產意識,均有一定水準,只要能進一步克服果品保鮮期的延長、比照日本外銷蘋果的選別場作業模式對番石榴果品品質控管的近一步提升,輔以農業國家隊國際行銷資源導入,相信會有機會逐步擴大出口,並與東南亞泰國產的番石榴在東協國家有更高的競爭力。

當然,在台灣強項的水果之外,從這五年的出口數字變化當中,還有沒有其他被忽略的品項,或是足以支撐台灣內部建立產銷供應鏈的農作物與產品,這是個永遠會隨著市場、消費者動態變化而不斷找尋答案的課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