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二三事》積極的糧食安全思維:再論大糧倉計畫的執行

去年底行政院大動作推動「大糧倉計畫」,美意是為了穩定糧食供應,提升農產品品質,更重要的是希望藉由國產雜糧來免去基改食物不安全的陰影,進而確保消費者食品安全,但其美意進來卻遭受外界諸多批評。如何達成這項農業的變革,行政院這步棋該如何走?全民都在檢視。

焦鈞

對於糧食安全課題的討論,因為去年底行政院推動「大糧倉計畫」,決定提高糧食自給率,特別是針對幾乎全數仰賴進口雜糧作物,不僅可以完成進口替代,活化農地使用,更重要的是國產雜糧可以免去基改食物不安全的陰影,為國內雜糧產業的注入活水。

大糧倉計畫是國家農業的基礎,也是挑戰現有生產模式與建立新產業結構的契機,計畫是需要更多人的投入,過多的口水無助於農業的變革。(資料照,記者黃淑莉攝)

大糧倉計畫的成敗,就在於啟動是否找對了啟動這個計畫的鑰匙-國產非基改黃豆的供給的提升,就是這麼一個良方解藥。

外界對「大糧倉計畫」的消極性批評,不外乎就是糧食自給率不等於糧食安全、糧食安全是一個過時的觀念;台灣確實不列入聯合國人均收入偏低、糧食供給不足的國家,但沒有糧食安全,國家就沒有了糧食主權;沒有了糧食主權,也就不用在國際經貿談判上,也就等於棄械投降。

根據台大教授吳榮杰在2013年發表於新世紀智庫論壇的專文中,詳列了糧食安全的政策建議,文中就提到糧食安全的四大層面包括糧食的足夠性、普及性、穩定性與永續性。糧食自給率滿足了糧食安全當中的「供應穩定性」層面,而更具戰略性思考的糧食安全問題,就是從糧食安全進攻到食品安全-大糧倉計畫的啟動關鍵也正在於此,透過國產非基改黃豆或其他雜糧作物的供給提升,降低目前超過95%仰賴進口的被扭曲結構,既達到糧食安全所要求的供應穩定,也促成了食品安全的一步到位。

也正因為糧食安全的定義在改變中,所以政府推動大糧倉計畫的首要之務是「减少稻作生產面積及活化休耕地」;其次,大糧倉計畫針對雜糧作物的生產,目的是要建立「有競爭力的六級產業供應鏈」,而非只針對提升糧食自給率的單一目的而已。 另一對大糧倉計畫的誤解,來自於生產模式的改變;這個部份,確實需要政府農政單位花更多心思與時間,和基層農民溝通。特別是針對目前二期稻作期間,大多採行休耕補助方式,就必須教育農民採行「一稻一旱」,甚至二期都可以耕作雜糧作物。至於,二期稻作期間的颱風問題,並不能成為阻礙大糧倉計畫的藉口!

目前,國內3萬公頃雜糧種植面積(台灣過去雜糧最高種植面積達50萬公頃),必須逐步提升增加面積,方有可能達到40%的糧食自給率目標;因此,穩定供給的另一端,就是「穩定的需求」。而穩定需求從何而來?最穩定的渠道就是「試辦國小學童營養早/午餐每周享用一次國產非基改豆漿」開始!

過去的農政單位的補助思維,其實在去年新政府上台後已悄悄改變,最具體的就是符合WTO綠色補貼規範的「稻作直接給付」:稻農可選擇不繳公糧,自己賣米,政府支付每公頃一萬元的「對地補貼」,鼓勵稻農不衝產量,改拼品質,調整稻產銷結構。同樣的,大糧倉計畫的啟動,也必須扭轉現行的補助二期稻作轉種黃小玉的補貼,而是將這筆經費移給教育部,優先補助偏鄉地區的國小學童,每周一次購買國產非基改豆漿的「價差」,同時鼓勵其他都會區學校優先採購國產非基改豆漿。

除了學童食用國產非基改豆漿,家庭主婦,也會在生產面積擴大之後,更有機會購買到安全的非基改黃豆/黑豆醬油。從糧食安全到食品安全的正向連結,也就會從校園與餐桌,開起滾動式的躍進。 有了穩定的需求,自然能夠創造穩定的供給;為了穩定供給,農民就必須提升他的產能與品質,也才能創造出更大的誘因,來讓更多年輕勞動力投入農業生產。這是一個正向循環的開始!唯有放棄過去補助生產端的模式-生產端的補助最終「圖利」了誰?又是另一個不能說的秘密!

一如過去地方政府想推動有機營養午餐,目的是為了藉「穩定的市場需求達到鼓勵青農返鄉耕作有機作物」。 有機營養午餐雖然推動,也普及擴大了;但可惜的是,並未達到小農返鄉耕作有機作物的風潮。這,又是另一個課題了! 回到糧食安全與糧食自給率的辯證上。糧食自給率,是在歐、美這些農業大國當然不是問題;(美國糧食自給率約600%,當然不是他們的重點!) 大糧倉計畫是國家農業的基礎,也是挑戰現有生產模式與建立新產業結構的契機;大糧倉計畫需要更多人的投入,過多的口水無助於農業的變革。這,絕對是一體適用的!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