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瞭望之窗》川普外交是新的「典範變遷」嗎?兩岸準備好了嗎?

美國「建制派」對川普的批判,反映的是華府政、學、媒界自我期待的保守維持現狀思考而已。他們甚少重新全面性衡量台灣在中國軍事、政治、經濟力量過度擴張之後,所能為美國和亞太地區扮演的建設性夥伴角色。而當川普不過只是拋出對美國如何更有效操作「一中政策」的想法時,卻形同踩到他們的紅線禁地。其實川普是否引領美國外交政策與戰略的「典範變遷」,仍有待執政後的實際運作才能論斷。

托克維爾

川普正式宣誓就職成為美國第45任總統,正式展開他自競選以來到當選交接期間所宣示一連串國、內外政策「看似」「典範變遷」(Paradigm shift)的序曲。他發表的就職演說沒有歐巴馬的華麗詞藻、欠缺小布希的宗教鼓舞,反而是訊息清晰、俗擱有力,反咉他一貫直接訴求人民的風格。

川普就職演說揭櫫的是態度和方向,關鍵字在:還權於民、工作機會、國內投資、公平貿易、安全共享、美國優先。

川普正式宣誓就職成為美國第45任總統,正式展開他自競選以來到當選交接期間所宣示一連串國、內外政策「看似」「典範變遷」的序曲。(AFP)

這些簡單訊息,川普從競選過程到政權交接就吾道一以貫之。對台灣而言,衍生而出的效應主要環繞在安全軍事、經貿互動以及兩岸關係三個層面。特別是在外交戰略方面,川普有意「顛覆」許多歐巴馬念茲在茲的外交政策遺產,包括美國退出「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PP)、有意聯合俄羅斯制制衡中國的崛起、要盟邦負擔更多美國防衛安全的開銷與義務,甚至要挑戰美國行之有年、涉及台灣與中國關係的所謂「一個中國政策」。凡此舉動不僅引發美國政、學、媒界「建制派」的猛烈抨擊,後者更招來中國黨媒與外交系統的強硬回應。

台灣在美國政權交接期成為焦點,究竟是擦槍走火,還是雙方默契?從後來發展檢視,應屬前因。

繼去年12月2日台灣總統蔡英文與川普進行歷史性的電話會談之後,北京刻意在川普有意拿「一個中國政策」作為未來與北京談判的籌碼試探下,採取一系列報復舉動,只不過項莊武劍,針對的卻是台灣。北京先是策動台灣在非洲邦交國聖多美普林西比與台灣斷交,並盛讚聖國嚴守「一個中國原則」,繼而又發動戰機與遼寧號航空母艦繞行台灣周邊。

中國此舉具有三層意涵:

一是以正國際視聽,防範「一中原則」遭川普混淆。

二是向川普傳達訊息,北京絕不會在「一中原則」有所讓步,更不會接受其為談判籌碼。

三則是警告台灣蔡英文政府,切勿借川普言論圖「聯美制中」之計。

包括歐巴馬政府在內的美國「建制派」對川普則是大加撻伐,他們的主要論點在於:

一、「一中政策」構築四十多年來美中關係的基礎,歷經八任政府的運作,一旦遭到改變,尤其是被拿來當作與北京交涉的工具,後果不堪設想。

二、川普不應一廂情願認為可以嚇唬中國,在若干議題上或有可能,但在北京最堅持的台灣政策上絕無可能。若川普挺而走險,美、中兩強可能嚴重衝突、甚而玉石俱焚。

三、川普不應低估習近平,因為習近平絕非虛張聲勢之士。現階段他專注於十九大以及接班等中國內部挑戰,尚未正面與川普對抗,若是他鞏固了權力,川普的挑釁將引發強烈報復。

最後,他們認為台灣政府和人民也不希望成為川普與中國打交道的籌碼。

美國自由派媒體甚至預言,即使川普與其團隊有意在上任之初即對中國開啟貿易大戰,北京也非省油的燈,可以反過來打台灣牌、北韓牌,伊朗牌、甚至撤回波音公司飛機採購等「貿易報復牌」,更嚴重的是美中關係若在川普上任初期即出現緊張,將為現今潛藏多重不確定性因素的亞太政、經、安全情勢,帶來火上加油的危機。 而歐巴馬為了捍衛美國的「一中政策」,也在卸任前首度明確「定義」台灣的現狀。歐巴馬認為在美國奉行數十年的「一中政策」之下,中國視台灣為其一部份,但承認仍必須與具有自主性「實體」的台灣互動,而台灣也同意,若是能夠享有「自治」,就不會宣布獨立。

蔡英文與川普進行歷史性的電話會談之後,北京刻意在川普有意拿「一個中國政策」作為未來與北京談判的籌碼試探下,採取一系列報復舉動,只不過項莊武劍,針對的卻是台灣。(EPA)

歐巴馬為了回應川普所做有關兩岸現狀的詮釋,當然違反台灣多數民意的認知,諸如「實體」、「自治」等字眼也早就和現今愈發強烈的台灣主體認同感格格不入。但這兩位前後任總統的口舌之爭,意外地讓台灣成為美國內部以及美中之間爭論的焦點,對自上任以來即面臨北京十足壓力的蔡英文政府既帶來機會,也構成風險。

事實上,自1972年《上海公報》簽署、美國採用「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的態度來「認知」(Acknowledge)北京對於「一個中國」的定義以來,隨著不同時空裡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演進,不同美國總統任內其實都曾做出在「戰術面」的「微調」,有些對台灣有利,例如歐巴馬日前簽署「國防授權法案」加強台美軍事交流、小布希時代宣示要「竭其所能」保護台海和平、老布希政府出售F16戰機給台灣、雷根時期的對台「六項保證」等。

但美國政府有些言論及舉動也傷害過台灣利益,包括上述歐巴馬的臨別前對台灣現狀的再定義、柯林頓對台說出「三不」政策,以及雷根與北京簽署的《八一七公報》等,這些負面效應也不亞於「一中政策」的質變。

換句話說,即使沒有改變美國長久奉行的對台「一中政策」,台灣在許多時刻儼然早就被美國視為與北京交手時的「籌碼」。當華府想增進和北京關係、甚至一度視台灣為阻礙美中關係的「麻煩製造者」時,類似「棄台論」的說法一度甚囂塵上。但是當美中關係陷入嚴重歧見、甚至對抗之際,美方同樣打過「台灣牌」或「軍售牌」來箝制北京,而且不希望台灣和中國在政治關係上走得太快、太近。只不過近年來華府對海峽兩岸的態度愈發傾向要台灣不要製造「意外」、甚而聲音不要太大如此消極。

歐巴馬與川普這兩位前後任總統的口舌之爭,意外地讓台灣成為美國內部以及美中之間爭論的焦點,對自上任以來即面臨北京十足壓力的蔡英文政府既帶來機會,也構成風險。(AP)

但平心而論,這些美國「建制派」對川普的批判,反映的只是華府政、學、媒界自我期待的保守維持現狀思考而已。他們甚少重新全面性衡量台灣在中國軍事、政治、經濟力量過度擴張之後,所能為美國和亞太地區扮演的建設性夥伴角色。而當川普不過只是拋出對美國如何更有效操作「一中政策」的想法時,卻形同踩到他們的紅線禁地。其實川普是否引領美國外交政策與戰略的「典範變遷」,仍有待執政後的實際運作才能論斷。 殊不知日前川普任命的國務卿人選提勒森在國會任命同意權的聽證會時,就說出若干和川普不一致的外交想法,包括他重申強化與美國亞太同盟國關係的重要性。

提勒森代表的是未來執行主要外交政策的國務院系統,他如此堅定的「國際主義」立場,未來要如何與川普任命的「鷹派貿易團隊」磨合才是觀察重點。因為同樣被川普提名為美國商務部長的羅斯,即在國會聽證會上強硬表示,「中國是保護主義最嚴重的大國,他們談論自由貿易比他們實際做的更多」。羅斯強調那些違反貿易規則的國家「應該被嚴厲懲罰」,包括鋼鐵及鋁製品傾銷將會是關鍵焦點。而川普新任命的白宮國家貿易顧問納維洛更被視為是敵視中國派的大將。

對台灣而言,與其擔憂會否成為美中交易的犧牲品,或被無辜捲入華府與北京的角力,不如審慎研究這場美國內部對未來川普外交施政作為的論辯究竟如何發酵,同時運用正式外交管道與「公眾外交」途徑,形塑台灣對美國不可被交易的戰略價值。同時,台灣需做好因應來自川普政府貿易市場開放與安全責任分享等壓力的準備,儘量做好貿易協商的國內準備,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和行動。

最後,在兩岸關係依然充滿不確定性的關鍵時刻,蔡英文和習近平目前皆以國內議程優先,對外關係致力維穩。台灣固然要運用低調、謹慎與耐心來維持台海現狀,但在現狀快速變動的關鍵時分,必要時也必須挺身而出,捍衛自我尊嚴、國格與利益,讓台灣成為亞太區域不確定變數中的一股穩定力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