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政治的日常》改變時代的日本人:為成立第一所基督教大學而努力的新島襄和八重夫婦

意氣風發的新島襄,跟著當時日本的一流人物出訪歐洲,他感覺到日本正在改變,也決意要回到日本發展。於是使節團回國後不久,新島便跟教會申請,以「宣教師」的身份回到日本傳教。當時他所被教會交付的任務,就是教會給他一大筆錢,要他在日本成立一所基督教大學。

李拓梓

位在京都皇居北邊的「同志社大學」,是關西地區最好的四所私立大學「關關同立」(關西大學、關西學院大學、同志社大學、立命館大學)之一,這所1875年創立的學校,是日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基督教大學,創立者是著名的留美教育家新島襄。

新島襄的「留美」故事,其實非常曲折,在幕府鎖國的年代,幕府根本不允許外國人來到日本。一直等到被迫開國,幕府仍然不允許日本人出國。甚至各藩藩士的旅行,都需要具結理由,向藩內申請,沒有被允許者就是「脫藩之罪」,輕則成為有家歸不得的浪人,重則禍及家人。脫藩而有家歸不得者當中,最有名的,當然就是來自土佐的坂本龍馬。

位在京都皇居北邊的「同志社大學」創立於1875年,是日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基督教大學。(By honda-origenal, CC BY-SA 3.0,wikimedia.org)

旅行都不自由,出國自然更不可能。除了像是中濱萬次郎這種偶然因為迷航,被外國船隻救起,因禍得福從一介不識字的漁夫,進而受到良好教育,甚至獲得幕府官職者,其他人幾乎不可能有機會到國外見識見識。雖然幕府也有派遣官員出國,但一般武士、民眾,根本沒有機會離開日本本土。不過也有些人為了出國,採取偷渡的方式出境,其中也有運氣不好被抓的,像是吉田松陰。

新島襄也是偷渡出國的一員,不過他沒有松陰那麼倒楣,新島偷渡有成功。他在1864年時,輾轉來到當時已經開港十年的箱館,先搭乘一艘美國船先輾轉到上海,再從上海轉往美國。船長因為不會講日文,就管他叫做Joe,這個Joe和日文的「襄」(jo)發音很接近,也給他改名的靈感,從此「襄」就成為他的名字。新島到了美國之後,進入麻州的Phillips Academy就讀,開始學習英文,並且信了基督教。

從Phillips Academy畢業之後,新島襄又繼續讀了Amherst College,成為第一位在外國拿到學士學位的日本人。因為新島襄優秀,當時維新也剛剛成功,新政府對於違反幕府法令也沒有那麼在意,新島的留學生身份,先獲得官方得承認。其後不久,他就在美國跟當時「岩倉使節團」的木戶孝允等人見面,並且加入了使節團的後半段歐洲行程。當時的新島襄想必是意氣風發的,跟著當時日本的一流人物出訪歐洲,他感覺到日本正在改變,也決意要回到日本發展。於是使節團回國後不久,新島便跟教會申請,以「宣教師」的身份回到日本傳教。當時他所被教會交付的任務,就是教會給他一大筆錢,要他在日本成立一所基督教大學。

從Phillips Academy畢業之後,新島襄又繼續讀了Amherst College,成為第一位在外國拿到學士學位的日本人。(圖:網路)

但新島襄一回到國內,就發現日本沒有他想像的那麼進步,他之所以覺得日本進步,是因為他在美國所接觸到的日本人,都是當時思想最前進的人。改變其實也代表了不穩定,越是不穩定,就越會觸發保守的聲音。就連新的明治政府,對於基督教的態度都變來變去,讓新島襄非常苦惱。

舊幕府對基督教信仰是禁止的,即使外國傳教士透過開港而進入日本國內,基督教信仰仍然受到幕府嚴厲的管制。開放最早的長崎,浦上天主堂從1790年以來,多年來發生過四次的基督教彈壓事件。1867年,幕府再一次彈壓基督教,本案受牽連者達三千人,驚動各國公使要求人在大阪的將軍慶喜出面說明,不過慶喜很快就下台了,這個案子於是成為改朝換代的殘留。

事實上,明治政府在「大政奉還」的過程當中,得到外國政府一定程度的支持,當時外國政府許多也是抱著新政府應該會寬待基督教傳教自由的想法,才暗助明治政府。結果1868年,新政府剛成立作出的「五榜揭示」,就被認為是禁教,讓外國人大失所望。1870年,新政府又公布了「大教宣布之詔」,這個詔令確認了日本的神道教國家地位,甚至被佛教徒認為是「廢佛毀釋」,遑論基督教的傳教自由。同年,接連遭到取締的浦上天主堂信徒遭到流放。新政府的行動激怒了外國人,各國抗議的聲浪越來越大,要求傳教自由的呼聲也不斷升高。連人在外國的「岩倉使節團」,也在美國、英國和丹麥都遭到領導人質疑日本的宗教政策。當時明治政府剛剛成立,根基並不穩固,內部許多人也傾向開放基督教信仰自由,於是最終接受於外國人的抗議,基督教傳教最終在1873年才得到自由,受到浦上天主堂教案牽連的三千四百多人,也恢復無罪之身。

位於函館的新島鄉雕像。(http://www.hakobura.jp/db/db-view/2013/04/post-229.html)

新島襄回到日本的時間是1875年,當時基督教已經可以自由信仰,但仍然受到民間、傳統信仰以及官府方面很大的敵意。尤其新島襄想要在神社佛寺雲集的京都成立基督教學校,受到的壓力當然更大。當時的京都知事跟新島談了很多次,表明了自己受到神社佛教跟保守民眾方面很大的壓力,他三令五申表示,設立學校可以,但是不能傳教,當然也沒有打算開放當時受限的外國人行動自由。當時關西一代的外國人都集中在神戶,如果外國人行動受限,新島襄其實找不到足夠的師資來教書。知事的意思當然就是要他知難而退。

但為了成立大學,新島襄契而不捨,三番兩次拜訪京都知事,他的想法是,要學習西方知識,不可能對基督教避而不談。因此校園內可以不傳教,不設教義課程,但不管怎樣都不可能在課程中不談到基督教,因為這是西方文化的根本。最後新島和知事雙方達成共識,校園內不傳教,不設基督教教義課程,但在其他課程中因為必要而談到基督教可以,校園外傳教也是自由的。新島襄對這個結果還算滿意,也終於拿到了「同志社英學校」的招牌。

「同志社英學校」的成立,不僅僅是新島襄一個人的努力,他的夫人新島八重,以及八重的哥哥山本覺馬,也出力甚多。他的夫人八重女士,就是2013年綾瀨遙主演的大河劇《八重之櫻》中那位八重。八重是會津人,一直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女性,從小就不喜歡女紅,而喜歡舞刀弄槍,聽說槍法很不錯,會津戰爭時還曾經指揮部隊跟官軍對抗,表現非常英勇。

新島襄與他的夫人新島八重。(圖:網路)

戰後,八重因為哥哥山本覺馬在京都受到薩摩人保護之故,搬到京都來跟哥哥相聚。覺馬是新島襄的好朋友,也是新派人士,為「同志社英學校」出力甚多,八重也因此認識了新島襄,並且受到新島影響而信了基督教,並跟他結為連理。新島夫婦不像一般日本夫妻走夫唱婦隨路線,八重經常跟著新島襄出門,並且依照西洋禮儀,新島襄會為八重開門,並且在行動上堅守「女士優先」。為了成立學校,兩人還曾經一起到東京遊說文部省官員。這些當時看起來很前衛的行為,都讓當時的日本人認為八重是「惡妻」的典範。

這對夫妻的前衛不僅於此,他們對於實質的性別平等追求,也做出很多貢獻。比如「同志社英學校」成立之後,新島襄夫妻有感於不應該僅有男子受到好教育,女子也應該要在新時代中扮演一定角色。於是再致力於同樣富有基督教國際主義精神的「同志社女學校」的創設工作,兩所學校互相輝映,都成為大時代中培養優秀人才的搖籃。新島襄夫婦於是以優秀教育家的印象,留在後人的心目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